新课标#183;新课程#183;新教学——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新课标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九月份,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在我省开始全面实施。在新课改大潮到来之前,理解课程新理念、新目标;把握课标新体系、新要求;探索课堂新教法、新学法,是启动新课程之前每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做的首要工作。
一、理解新课标,把握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使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从升学预备教育变成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高中课程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将以全新的模块出现。因此,理解新课标,把握新课程的新要求、新体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1.新课程新要求
化学课程是化学新课标的载体。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化学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模块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模块是为对化学感兴趣,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而设置的,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为学生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如图所示:
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也不同。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例,在必修中只要求学生了解或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在选修中为了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增加了在大学阶段化学专业才涉及到的能级σ键、π键、晶格能等。(参看下表)
知识点 必修选修
原子核外电子了解电子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知道其能级分布
原子结构了解其与元素了解其构造原理
性质的关系
化学键 认识其涵义 知道其主要类型σ键、π键
同分异构体 举例说明其现了解其现象,能判断简单有
象 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新课标新课程的要求,理解不同模块的不同设置的意图,不要盲目拔高教学要求,而要循序渐进地设计、实施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新课程新体系
化学课程是化学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课标”的主要体现方式。化学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意识”,这就决定了化学新课程是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下图所示)
充分了解新课程新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苏教版选修部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为例,教材直接引入学生熟悉的工业生产——合成氨,简介了德国化学家弗蕾兹哈伯研制的“哈伯工艺”合成氨,指出“如今用该工艺制造的氮肥使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免于饥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交流与讨论”“哈伯工艺”中氨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压强存在怎样的关系?接着通过“活动与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交流与讨论”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活动与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最后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该原理解析了“哈伯工艺”合成氨的生产原理。课程从合成氨反应原理开始到合成氨生产工艺结束,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了学生活动与探究。这样的教材体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化学给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带来变化,使学生热爱化学,乐于学习,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这是应试教育很难达成的,也是新教材新体系的活力所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的新体系,充分利用身边的化学、身边的现象以及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分析解决环保问题、能源材料问题、生产生活等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化学中学习生活。
二、领会新理念,探索新教学
现在,新课标和新课程都有了,要把这些文件变成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教和学的内容,关键看作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如何理解和实施。
1.教师引领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规定,还对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做出了具体的安排。老师的任务是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的搬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的任务是将老师传授的知识理解、记忆,在中考、高考中能熟练提取、应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新课改使课程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课堂的权威,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课堂的伙伴;教学不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赛能力,而是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新课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也没有做出硬性规定,教师为了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对调知识顺序,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可以不拘一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如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把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内容转化成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环节。
以苏教版化学①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海带中提取碘的重要途径”教学为例,教材仅简单介绍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面对这样一张简单的流程图,如何理解教材?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我觉得“从海带中提取碘的重要途径”的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课题。假如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化学原理和实验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假如我们将教学过程设计成“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制作成课件;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件同时开展探究实验,总结出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的实验探究课。这一节课一定就会上得丰富多彩。
首先,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课件制作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同时充分利用了课外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如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咨询老师和家长,自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在课内就可集中力量探讨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解决了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其次,课堂提供多媒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再次,通过课堂的探究实验,总结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仅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范例和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胆处理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的、校外的,文本的、媒体的、显性的、隐性的各种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2.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根本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努力去创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个性得到发展。
以苏教版化学①专题2第二单元《拓展视野》“候氏制碱法的流程”教学为例,教材也是简单介绍了候氏制碱法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面对这样一张图,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使学生得到发展呢?笔者曾听过大同中学扬捷老师“侯氏制碱法”的研讨课,深受启发。杨老师就是通过不断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达到“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的教学目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分析以下教学片段,就能得到有益的启迪。
情景引入:扬老师首先用多媒体格放了纯碱的用途和纯碱的天然来源。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时老师提出“天然的原料毕竟有限,请同学们应用已学知识,设计制取纯碱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情景转化: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个个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如:
老师激励学生追踪科学家当年发明的思路,使学生学生兴趣被鼓动得空前高涨,很快进入科学探索者的角色,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最后探索出了“候氏制碱法”,使课的情景得到升华。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书本或老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而是靠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结构;教学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再创造、再理解、再加工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充满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新课改的大潮就要到来,新课改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摆脱“不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理解课标的新理念,领会课程的新意图,探索课堂的新教学,就能成为时代成功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