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的非洲之行与美国的全球战略_非洲大陆论文

克林顿的非洲之行与美国的全球战略_非洲大陆论文

克林顿的非洲之行与美国的全球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非洲论文,美国论文,之行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的克林顿非洲之行是美非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在新形势下美国实施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把克林顿的非洲之行同美国的全球战略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加深对此行实质的理解。

一、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和美国对非政策的决定因素

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在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是不相同的,在冷战后初期和近两三年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冷战时期是美苏争霸全球的世界两极化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以美苏对抗和遏制苏联势力在世界的扩张为最高目标。为此,同苏联展开了军备竞赛,大力发展核武器,并在世界各个地区同苏联进行争夺。在这样的前提下,非洲的地位虽然排不上前列,但是以其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战略矿产资源,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仍然成为美国同苏联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是美国的侧翼战场。回顾二战后至90年代初冷战结束这一时期美国对非洲政策演变的历史,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就世界范围来说,美国已经取代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民族解放运动虽然兴起,但是非洲基本上还处于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因此,美国依然把非洲看成是西欧国家的延伸和势力范围,没有直接介入非洲事务,其政策主要是支持英、法、比、葡等老殖民主义国家在非洲的统治。自60年代始,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殖民主义统治土崩瓦解,非洲大批国家宣告独立;美苏在世界范围的争霸也日趋激化。美国历届政府,从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到里根、布什,都在不同程度上介入非洲事务,同苏联势力进行较量。其中,以对苏联奉行强硬政策而著称的里根政府最具代表性。里根政府以美苏对立的两极思想为指导,以争夺军事优势为中心,力图从实力地位出发,遏制苏联扩张,实现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里根政府对非洲的政策,从属于这一全球战略。它把“促进非洲的和平与地区安全,不给持相反目标者以可乘之机”作为首要目标,明确指出:“苏联及其同伙的活动,在非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威胁着非洲的安全。美国依据自己的目标,正在努力挫败这些活动,并且协助非洲国家进行抵抗”(注:见里根政府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克罗克1981年6月20日的演说:《加强美非关系》;1981年8月29日的演说:《南部非洲的地区战略》。)。它还把南部非洲放在“头等重要地位”,露骨地支持南非种族主义当局,提出所谓“建议性接触”方针;加强对与美国战略利益攸关的亲西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推行支持地方反共力量的所谓“里根主义”;以及强调维护基本人权和促进民主化,等等。在苏联方面,则打着“社会主义国家”和“天然盟友”的旗号,在“支援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反对种族主义”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等幌子下对非洲进行扩张与渗透。首先是加强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大量输入武器、人员,甚至在南部非洲实行直接军事介入。同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

非洲国家加以分类,宣扬“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道路,对非洲国家进行拉拢和控制。非洲处在美苏争夺之下,深受其害,出现了亲美国家和亲苏国家,不断发生代理人的战争。一些非洲国家领导人则利用美苏对抗的格局捞取政治和经济实惠。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冷战时期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由两极向多极转化,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地区冲突增加,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经济因素日益重要。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冷战结束后第一任美国政府的克林顿政府,其全球战略的基本点是:把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作为总目标;把拓展国际市场以增强美国经济实力放到首要地位;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以保卫美国安全;奉行“多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卷入来解决地区冲突,保持和平;继续推销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非洲地区,由于美苏争霸的局面不复存在,其战略地位有所下降,“边缘化”的危险增加,非洲国家在美苏之间的回旋余地也随之消失。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战略一度对非洲不予重视。但近两三年来,随着非洲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趋于好转,非洲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越来越引起克林顿政府的关注,并促使该政府制定了对非洲新的经贸方案。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综观二战后美非关系的历史,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一是不位居前列;二是时有变化。美国对非洲的政策也不断相应发生变化,但是可以从中看出决定政策的一些基本因素。

(一)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冷战时期,美国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冷战后,美国“一枝独秀”,其目的都是为了主宰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现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但这一企图并未放弃。由美国国务院组织起草、最近提交国会的一份关于美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报告中,多次强调美国在世界上主导地位的重要性,把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繁荣和更加民主的世界”作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也是美国对非洲政策的出发点。

(二)地区和平与安全美国认为,地区和平与安全符合美国利益,为保卫美国安全所必需,因此,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优先考虑的要素,在美国对非洲政策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在非洲,地区和平与安全在冷战时期首先针对“外来力量”即苏联势力对非洲的扩张和渗透,特别是军事方面;在冷战后时期则指因党派、部族、领土、宗教等方面非洲自身矛盾所引发的地区冲突的防止和解决。为了维护非洲的和平与安全,美国曾采取通过联合国进行干预或直接介入等方式;现在则趋向于实行多边合作和“预防性外交”,并主张由非洲人自己来解决,美国从旁协助,如组建“非洲危机反应部队”等。

(三)西方的价值观西方关于“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是西方的精神支柱和维系人心的工具,也是美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涉其内政的工具。因此,美国始终抓住不放,作为它对外政策的一个指导原则。卡特政府曾经打出“人权外交”的旗号对非洲国家施压;克林顿政府则和其他西方国家一道,以实行“多党民主”作为提供经济援助的条件,强迫非洲国家就范。至于美国利用“民主”、“人权”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

(四)经济关系这是美国制定对非洲政策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但过去主要是向非洲进行经济援助的问题,因为这是同苏联对抗的一个必需的和有力的工具。冷战结束后,随着拓展国际市场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地位的上升和非洲政治、经济形势趋于好转,经济因素在美国对非洲的政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时考虑的重点已经从对非洲的经济援助转到了贸易和投资方面。

(五)同西方大国的关系这是冷战后开始凸显出来的问题。苏联解体后,美国在非洲失去了争霸的对手,同西方大国特别是法国的竞争日趋剧烈,从而成为美国对非洲政策中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当然,美国同西方大国的关系在性质上毕竟不同于当年同苏联争霸,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关系。美国同法国在非洲除了有竞争的一面外,还有协调与合作的一面。

(六)非洲存在的世界性问题非洲存在许多世界性问题,如环境恶化、人口增长、毒品泛滥、传染病蔓延等,正在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美国认为,这些问题不但危害非洲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未来的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将成为下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也需要纳入美国对非洲的政策中予以考虑,采取统一行动。

综上所述,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现在正在上升;美国制定对非洲政策的诸种基本因素,也都在发挥作用,经济因素日益突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缜密思考,克林顿开始了他的非洲之行。

二、克林顿访非的战略意图

克林顿的非洲之行,是20年来美国在职总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首次正式访问。克林顿共访问了6个非洲国家,行程12天,随行人员达800名之众。其规模之大和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见的。而且,在此之前,美国政要副总统戈尔、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总统夫人希拉里等都先后访问非洲,充当“先头部队”;美国还制定了新的对非洲的经贸方案。这一切都说明,克林顿此行的意义非同寻常,表明美国对非洲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美非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着眼21世纪,建立新的美非关系克林顿选择这个临近世纪之交的时刻访问非洲,意味着把着眼点放到了下一个世纪。在克林顿访非前夕,美国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赖斯就指出,克林顿将利用此次访问“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注:路透社开普敦1998年3月18日讯。)克林顿到非洲伊始和在乌干达举行的美国和乌干达、刚果(民)、肯尼亚、卢旺达、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6国首脑的会议上都更加明确地表示,美国谋求的是同非洲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同非洲建立“新伙伴关系”的说法并不自克林顿始。早在1982年的里根政府时代,布什副总统访问非洲时就用过(注:见布托1982年11月19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肯尼亚商会上的演说:《同非洲的新伙伴关系》。);1997年12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非洲时也用过。但是,此时此刻由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提出,其用意是深远的。21世纪世界将继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进一步深化,美国要保持其“一超独霸”的地位,必须继续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同时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加强和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这样,对于非洲这个国家最多、资源丰富、显露转机的世界第二大陆,自不能不予以重新评价,美非关系的现状也有改变的必要。克林顿在非洲坦率地承认,美国对非洲所犯的最大错误,也许是对非洲的忽视和无知。他还承认美国从奴隶贸易中牟利、冷战时期在非洲造成冲突也是错误的。他说:要“用新眼光观察非洲,创造共同的未来”(注:《人民日报》,1998年3月26日。)。同非洲建立“新伙伴关系”成了美国推行新非洲政策的基调。克林顿声称,美非“新伙伴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但是英国报纸认为,这种“新伙伴关系”的构想大致有三个方面,即鼓励民主、促进贸易与发展以及提高非洲大陆解决自身安全问题的能力。这三大主题都是美国在非洲追求的目标。可见,这符合美国的全面和长远的利益。

(二)开拓非洲市场,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迎接跨世纪的经济挑战加强美非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已经在前面提到。目前非洲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非洲的经济改革已经取得成绩,证明发展方向是对路的。如果这种趋势能够持续下去,21世纪的非洲将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发展热点。美国对此当然不会无视。据报道,非洲提供美国所需的20%的石油,10万美国人就业依靠对非洲的出口,而美国同非洲的贸易只占它的对外贸易的1%;美国在非洲投资的回报率为33%,远高于世界各地,而美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只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美国深感这种情况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再继续下去。为此,这两年已经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1997年克林顿政府公布了促进美非贸易发展和鼓励美国人向非洲投资的计划;推动西方八国首脑会议第一次集中讨论非洲发展问题,同意改善非洲产品对这些国家市场的进入。1998年3月美国众议院又通过《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正是在这些行动的基础上,克林顿把加强美非经济关系作为访非的重点目标,大力推销美国的实施方案。在克林顿访非期间,美国和非洲六国首脑举行会议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强调指出,必须采取措施,加速非洲经济改革,扩大互惠互利贸易和投资机会,以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并使其尽快纳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显然,克林顿政府的目的,就是通过扩大同非洲的贸易和加强对非洲的投资,把非洲尽快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来开拓非洲这个大市场,借以不断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迎接跨世纪的严峻经济挑战。

(三)精心安排访问国家,巩固、加强美国在非洲的战略布局和地位克林顿在非洲相继访问了加纳、乌干达、卢旺达、南非、博茨瓦纳和塞内加尔六个国家。其中,加纳和塞内加尔在西非;乌干达和卢旺达在东非,而乌干达的地理位置又靠近中部非洲,南非和博茨瓦纳在南部非洲。从地缘政治上看,这些国家涵盖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个部分,体现了总体战略布局。除卢旺达因克林顿对1994年的部族大屠杀表示关切而仅在其首都机场作短暂停留外,其余五国则为美国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赖斯所称的“经通盘考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国家”(注:美国《纽约时报》,1998年3月24日。)。乌干达和加纳因经济改革的成绩受到美国和世界银行的赞许,它们的政治也被认为是“开明”的;博茨瓦纳因实行“多党民主”保持政局稳定和经济繁荣而多年享誉非洲;塞内加尔自1995年吸收主要反对党参政以来局势持续稳定;南非更以通过和平谈判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进行民主改革而为世人瞩目。在军事上,加纳、乌干达和塞内加尔同美国的关系都很密切,并同意参加美国倡导的“非洲危机反应部队”计划;乌干达还是大湖地区的重要一员和美国遏制苏丹伊斯兰政权的主要力量。此外,塞内加尔是法语国家,访问它也暗示美国对法国在非洲的势力范围感兴趣。

南非在美国对非洲的战略布局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南非是非洲的重要大国,经济实力居非洲国家之首,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美国历来重视南非。在冷战时期,美国把种族主义的南非作为其在南部非洲对抗苏联势力扩张的基地,同它保持密切关系,多方庇护。新南非诞生后,两国关系发生了质变,但是在美国心目中,南非仍然是美国推行其对非洲政策的重要依靠力量。在经济上,美国对南非的贸易和投资都居各国前列,在美国对南部非洲以至整个非洲的贸易和投资额中占有很大比例。南非外交部长恩佐称美国是“南非的增长最快的外国投资者和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注:1997年4月24日,恩佐在南非议会的讲话。)。美国和南非互有需求。此次克林顿访非把南非作为重点国家而停留了四天,时间最长。克林顿在向南非议会发表的演说中,要求同南非建立“互相尊敬和互相奖励”的伙伴关系。他强调美国与南非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指出:“你们的成功对美国有深刻和实际的利害关系”(注:美联社开普敦1998年3月26日讯。)。南非总统曼德拉则称克林顿是“南非最好的朋友”(注:法国《解放报》,1998年3月28日。)。双方表示,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并不影响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美国搞好同南非的关系,不仅在南部非洲站稳了脚根,而且可以通过南非和南部非洲影响整个非洲。

(四)认同“非洲复兴”,力图把非洲纳入西方体系克林顿在非洲大谈“非洲复兴”。他在非洲之行的第一站加纳就预言,一个“新非洲的复兴”即将到来。他在南非议会发表的演说中又指出,从(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民主越来越得到加强,商业日益发展,和平正在取得进展。他还说,现在是美国帮助南非推进整个非洲大陆复兴的时候了。“非洲复兴”一词是南非副总统姆贝基在1997年的一次重要讲话中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他把“非洲复兴”说成是非洲解放的“第三个转折点”。按照他的说法,第一个转折点是摆脱赤裸裸的殖民统治而争取独立的斗争;第二个转折点是争取摆脱新殖民主义统治——即非洲自己的领导人严重管理不善——的斗争。姆贝基认为,经过不懈的努力,东亚迅速摆脱贫穷、愚昧和软弱无力的情况可能在非洲再现;非洲也终将建立持久和平与确立人权、正义和民主的原则。克林顿认同和宣扬“非洲复兴”这个口号当然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是一种战略考虑。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美国所主张的“非洲复兴”,是一个政治上奉行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原则;经济上实行西方要求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实现和平、安定和繁荣的非洲。这也就是纳入西方体系和美国要求的发展轨道的非洲。这样的非洲,有利于增强美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美国在非洲和世界的主导地位,同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一致的。克林顿接过非洲人自己提出的“非洲复兴”口号。就更便于有一个共同旗帜下建立美非“新的伙伴关系”,为美国的战略目的服务。

三、美非关系的前景

总起来看,克林顿访问非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的经贸方案和免债举措受到非洲多数国家欢迎;克林顿的认错表现和友好态度也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好感,增加了美非之间的了解,为加强和密切美非关系、开展双方经贸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克林顿访非对推动国际社会关注非洲问题也有其积极意义。一些非洲国家的舆论作出较高的评价,认为克林顿的访问“给非洲大陆带来深远的影响”、“使非洲得到了重视”、“揭开了美非关系的新篇章”(注:见克林顿访非期间,肯尼亚《民族报》、《赞比亚时报》、乌干达《新视野报》的社论和报道。),等等。

但是,要进一步贯彻克林顿访非的战略意图还存在不少困难。首先,非洲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克林顿访非期间,南非率先对美国的经贸方案公开提出批评。南非总统曼德拉和副总统姆贝基认为,进行贸易而不提供援助,是“错误的”“不能接受的”(注:路透社开普敦1998年3月26日讯;新华社约翰内斯堡1998年3月28日讯。)。世界上最贫穷的非洲仍然既需要贸易,又需要援助。美非双方经济实力悬殊,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市场竞争。曼德拉还坚持南非同古巴、利比亚和伊朗进行交往的立场。南非的态度不仅表明南非作为一个非洲大国所具有的独立见解和主张,更重要的是代表了非洲国家要求同美国实现真正平等和公正交往的呼声。此外,克林顿也未能迫使刚果(民)总统卡比拉在其国内实行民主和人权的问题上作出让步。还须指出,非洲国家的舆论对克林顿的访问也不都是一片赞许声。有的支持南非立场;有的批评美国对非洲国家不一视同仁:有的告诫美国要站在非洲的立场上来理解非洲;有的认为克林顿访问的象征意义和公关价值要比它的实际成果高。总之,正如法国报纸所言,“新非洲”不再听命于人。这意味着美非之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将会继续下去。其次,美国和西方大国特别是法国在非洲的竞争将会升级。西方舆论说,美国打入非洲削弱了法国的地位,一些亲法非洲国家转向亲美,法国将进行反击。前法国外交部负责合作事务代表戈德弗兰承认,今后法国和美国在非洲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美国的手段主要是贸易,但是,“美国式的自由主义虽然从长期来看能够带来好处,但它目前对非洲大陆来说并不适合”。在军事方面,“法国和美国可以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注:法国《费加罗报》,1998年3月25日。)。第三,美国国内还存在阻力。据美国报纸报道,对于美国同非洲建立长久经济关系,人们普遍抱有很大怀疑。曾任卡特政府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穆斯说:“要改造(非洲)这个地方需要花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我们一点也不知道这些人力和财力从哪里来”(注:美国《纽约时报》,1998年3月24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非洲研究处主任布克也说:“从用于非洲的财力来看,美国新的非洲政策的重要性被夸大了”(注:法国《论坛报》,1998年3月20日。)。看来,美非“新伙伴关系”的发展道路不会是平坦的。

标签:;  ;  ;  ;  ;  ;  ;  

克林顿的非洲之行与美国的全球战略_非洲大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