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呼唤理论创新_理论创新论文

新阶段呼唤理论创新_理论创新论文

新阶段呼唤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历史,每当孕育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总是强烈地呼唤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而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也总是带来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元,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江苏省提出了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面对新阶段、新任务,省委要求,要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促进江苏在新阶段的大发展。

新阶段呼唤新的思想解放

创新是科学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奥妙所在。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发展到一种社会运动,再发展到一种社会制度,进而展开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这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都有赖于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今天出现的不同命运,就内因来说,根本问题在于是否敢于和善于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改革创新没有出路,而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所谓改革创新只会带来自我摧毁。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理论创新的进程。邓小平同志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这两大历史性命题,突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种种扭曲的看法,给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振兴注入了巨大活力。回首这22年的过程,从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从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试办经济特区,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实行“一国两制”等等,这一系列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政策,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中都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这些在今天已形成广泛共识的观点,当初在党内外都曾有过不少争论和怀疑。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非凡的理论创新精神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引导党和人民进入了一个新的理论境界,并在这种新境界的基础上形成了政治上的团结统一。

实践不断发展,创新没有止境。我们的指导理论和政策方针都应当与时俱进,与实践共长。经过20年的奋斗,江苏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番,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无疑是我省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从今年起,我省进入了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军的社会发展新阶段。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是一个社会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新阶段,是一个经济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的新阶段,是一个改革全面推进、攻坚决战的新阶段,是一个更广泛、更深入地介入经济国际化格局的新阶段,是一个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这一系列的“新阶段”都意味着社会的巨大进步,而每一个巨大社会进步的背后又包含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比如,在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产品短缺之后又产生了结构性的产品过剩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破产和职工下岗问题;机构改革中的人员精简分流问题,等等。这些新问题并不是社会停顿、倒退引发的问题,而是改革深化、社会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政策失误或哪个人的过错造成的,而是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经的“关口”,是社会变革中发生的“阵痛”。解决这些新问题,只靠原有的思路、政策、方法是远远不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是我们增创新优势、开创新局面的客观要求。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科技创新大会,组织工作会议,城市化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等等。这些会议都贯穿着一条基本精神线索,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特别是“双思”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思出了江苏干部群众的新视野、新境界、新风貌,突出表现为跳出江苏看江苏,站在全国看江苏,面向未来看江苏,更客观地看到了江苏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自我认识,从而实现了新的自我超越。同时,我省把全国发展最快、体制最活、实力最强的省市作为参照系来比照自己,这样比较,比出了“天外有天,强中有强”的新视野,比出了江苏人的危机意识、奋进意识、改革意识和加快发展意识。去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思想解放,为江苏在新世纪的加快发展做了重要的精神准备。

在解放思想、理论创新方面,理论工作部门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起到别的部门起不到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走到社会思想解放的前列去,正确地引导人们去开阔视野,转换观念,为新阶段的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不断扫清思想障碍,提供精神支持,这是理论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理论工作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当今时代是一个亟需理论指导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理论、发展真理的黄金时代。

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政治多极化曲折前进,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整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进程中,可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时期,人类处在新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抉择。这些,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层出不穷的问题。

亿万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入新世纪,人们已经看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曙光。从新中国成立起,如果经过百年奋斗,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步入现代化强国之林,那时约十六亿中国人过上富裕、民主、文明的生活,这无论是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事业复兴的角度来看,都是伟大的成就。从这一宏伟的历史创造工程中必将凝结出宏伟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树雄心,立壮志,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

苏东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大面积的挫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当认真地反思、深刻地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引以为鉴,并密切关注这些地区今后的走向和变化。

面对现实,深感我们的理论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理论工作面貌一新,取得很大成就,但总的说仍然满足不了实践对理论的需要,满足不了群众对理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重大的社会变化和现实问题说明不够;二是对重大的实践经验总结不够,群众创造的许多新生事物和实践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三是对危害社会的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缺乏敏感性,斗争不够及时有力。尤其是缺乏一些既熟悉中国国情又具有世界眼光,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融汇贯通的新一代的理论大家、理论权威,缺乏有重大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决意走在时代前列,担负着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执政党,一直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创新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并率先垂范走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前列,不断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些理论创新的重大课题。

一是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从古今中外治党治国、兴衰成败的经验中总结出的深刻认识,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思想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是实践的呼声,其目的就是要回答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把中国共产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这个党。“三个代表”思想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目前这篇大文章还只是刚刚起头,有了一个大纲,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全党要围绕这个大题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新需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和社会群体的重大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进一步加以阐述。同时,要在这种“新概括、新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和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总之,要依靠政治家的勇气、理论家的智慧和全党的实践,共同完成党建理论的这一重大创新。

二是提出“四个如何认识”。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斗争。回答这“四个如何认识”,实际上是要弄清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弄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及其特点。我们不是说“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吗?这四个大问题就是当前最大的实际,是各种思想现象背后的社会存在。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才能实事求是地确定我们的发展战略、斗争策略和内外方针。这“四个如何认识”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在当前,最重大的世界变化,最重要的时代特点莫过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的内涵是什么?谁在主导着这一进程?它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和国家安全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这些都需要做出认真的回答。

近代世界历史说明,经济全球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科学社会主义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生产力的大飞跃和生产社会化的大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大趋势。从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新飞跃。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蒸汽机的应用引发了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国家关系发生大变动。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巨著相继问世。从十九世纪末以来,电力、内燃机和化工技术的应用引发了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产生,导致了战争与革命。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相继取得胜利。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正在崛起,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第三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得到迅猛发展,由此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大变动、大调整、大变革。社会主义事业在苏东广大地区遭受巨大挫折,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却焕发出巨大活力,并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在当前,密切关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回答“四个如何认识”,不仅是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而且是关系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实践课题。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宽阔的世界眼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新的理论创造中,为研究和宣传、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

为了使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认真汲取20多年来我国在思想解放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创新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正如党的十五大所深刻提出的,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中国的前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运系于邓小平理论。纵观世界风云变幻,国家起落沉浮,一个大党、一个大国能找到一个治党治国的正确理论是非常不容易的。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足以建立起我们的自信心。面对外部的压力,我们应当头脑冷静,稳住阵脚。面对外部的诱惑,我们不要轻信上当。“莫急躁,且要沉住气;别天真,须防会受骗”。总之,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经验,这些都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基点。在关系党和国家指导思想这个大是大非、大利大害的问题上,我们唯有如此,别无他择。

创新是一种思想路线,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价值导向。它要求我们必须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不拘泥于某些个别的词句,不固守某些确已过时的结论。对经典著作的具体观点,该坚持的要敢于坚持,该补充的要敢于补充,该修正的要敢于修正。如果前人没说过的不敢说,书本上没找到的不敢干,即使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成功实践,如果从已有的书本和文件里找不到根据,那也不敢总结经验,不敢声张推广,那就谈不上创新。今天我们所从事的实践远远超越了前人,我们的理论认识也应当超越前人。创新要求我们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习气,奋发开拓,不断进取,敢人为先,勇争第一。自然科学发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社会科学创新同样是尊重原创性。如果凡事左顾右盼,处处步人后尘,那就产生不了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成果。创新必须有的放矢,真正的理论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我们的理论创新应当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理论的飞跃。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学术、发展真理的正确方针。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总是同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此,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应当允许不成熟、不正确、不成功的东西出现,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讨论和交流。如果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就上纲上线打棍子,那就势必堵住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封死了创新的萌芽。我们的党委和政府部门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贯彻和维护好“双百”方针。同时,理论工作者也应当十分珍惜和维护这种环境。越是倡导学术自由的时候,越要注意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坚持科学严谨的学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由与自律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讲理论导向,不讲科学学风,不讲真理标准,学术自由一定会走偏方向,变成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势必破坏“双百”方针,最终也不可能创新。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全党的大事,需要发挥全党的创造力,只靠少数人是不行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就是一个生产队也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解决生产队的具体问题。在社会成员中,有创新思想的人只是少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也影响颇深。创新,不论是思想创新,还是体制创新、政策创新,都意味着冲破旧观念,改变旧体制,打破旧的利益格局,人们或出于传统观念,或出于既得利益,一时不理解、不接受创新成果是意料之中的,对创新人才、创新成果有争议也不奇怪。关键是各级党委必须高扬创新的旗帜,坚定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牢把握思想解放的主动权、主导权。在思想导向、舆论导向、政策导向等各种导向中,政策导向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我们的政策应当是一种激励创新、创业,激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在营造创新环境中,各单位一把手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如果一把手视野开阔,具有创新思维,那么创新人才就会聚拢过来,创新成果就会不断涌现,工作就会别开生面。反之,如果一把手思想僵化、因循守旧,那么,即使有创新人才、创新思想,也会被压抑和埋没。我们相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大力号召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必能弘扬起来,形成一个“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新阶段呼唤理论创新_理论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