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1999年度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年度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这一机遇,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使全国乡镇企业呈现出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乡镇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平稳发展,总量持续增加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总体水平均呈平稳增长态势。企业个数、职工人数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1999年末全国乡镇企业达到2071万个,比上年增加67 万个。 从业人员12704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完成乡镇企业现价总产值108426亿元,比上年增加11732亿元,增长12.1%。其中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76736亿元,比上年增加7608亿元,增长11%。实现增加值24883亿元, 比上年增加2697亿元,增长12.2%,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3%。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73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44亿元,增长11.9%。 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三位的仍为浙江省2442亿元、山东省2359亿元和江苏省2236亿元,其增加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28.3%。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0932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1581亿元, 增长13 %。 营业收入居全国乡镇企业前三位的为浙江省10743亿元、山东省9043亿元和广东省8930亿元, 其营业收入占全国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28.5%。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9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73亿元,增长17.1%。 实现利润位居全国前三位的是河北省577.5亿元、浙江省537.9亿元和河南省511.3亿元。1999 年全国乡镇企业应交税金总额3217亿元,比上年增加401亿元,增长14.2%。 其中实交税金总额17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表明乡镇企业为支援国家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

(二)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综合效益明显好转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正在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营业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9%,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为1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资本收益率为33.9%,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表明乡镇企业强化企业管理、控制成本支出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乡镇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对社会的贡献逐步加大。1999年企业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分别达到34.1%和2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1999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9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为19319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完成5225亿元,增长15.4%。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三个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36%、77.64%和21%。 一产比重有所下降,二产比重大体持平,三产比重小幅上升。表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1999年乡镇企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工业小区、专业村(镇)发展。到1999年底,累计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乡镇工业小区10398个, 聚集在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也越来越多,达到20%以上,其中营业收入在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0%。以特色产品为优势的专业村(镇)日益增多,区域经济的特色日趋明显,浙江、河北等很多地区这种经济已经占到乡镇企业的1/3左右。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格局开始形成。

(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益效果明显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引进增量资金,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了规模效益。1999年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 亿元以上的企业3401个,实现营业收入8017亿元。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2363个, 个数占全国乡镇企业0.3%。这些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23112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22.9%。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68087个,实现营业收入18133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18%。 乡镇集体企业中,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资产总额283万元,比上年的245万元增加38万元,增长15.5%。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净利润18.3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五)企业制度改革深化,产权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全国乡镇企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优良资产要素的引进和重组,资产的组织形式正在由过去单一的集体投资为主向多元化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型经济转变。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企业偿债能力不断增强,资产负债率继续降低。大批的外企、国企、个体纷纷投资入股。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新重组转制的企业21991家,累计重组转制企业193089个。部分省市重组转制面已达80 %以上。从资本金的构成分析,1999年乡镇集体企业的资本金为8485亿元,比上年增加226亿元,增长2.7%;其中法人、个人、外商资本金增长幅度很高,由1998年的3870亿元提高到了4257亿元,增长10%。占实收资本的比重由1998年的46.9%提高到50.2%,增加了3.3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企业形势好转,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1999年,乡镇企业外贸出口企业形势开始好转。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企业13.46万个,比上年增加1.1万个,增长8.81%。从事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人数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13.42%。全年完成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77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企业,抓住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好机遇,努力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出口,成为乡镇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七)个体私营经济势头强劲,其经济总量继续攀升

近年来,各地将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转移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民脱离土地,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使全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拉动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1999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977万个,比上年增加80万个,增长4%。实现增加值14969亿元,净增2749亿元,增长22.5%。增长幅度超过全部乡镇企业10.3个百分点。1999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值占60.2%,比上年的55.1%增加5.1个百分点,成为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

二、乡镇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中西部发展速度趋缓

九十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一直快于东部地区,但最近几年,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逐步趋缓,1998年首次低于东部地区。1999年,东部地区实现增加值14766亿元,增长速度为14.1%;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59.3%,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增加值为8353亿元,增长速度为11.5%;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33.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加值为1764亿元,增长速度为0.2%;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7.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二)部分企业效益下滑,亏损比较严重

1999年部分乡镇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生产的产品不对路,形成滞销,或由于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亏损。到1999年底,乡镇企业中亏损企业个数达到211万个,比上年增加83万个,亏损面达10.17%,增加3.7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71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亏损4.9万元,比上年的3.3万元,增加1.6万元。

(三)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由于受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乡镇企业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信息、电子等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比重小;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企业布局分散,总体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低下。

(四)企业管理工作存在弱化倾向

乡镇企业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是个薄弱环节。相当部分企业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粗放,手段落后。

三、2000年工作的几点建议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作,全面完成今年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意义十分重大。乡镇企业要在去年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扎扎实实地搞好今年的工作,继续保持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加快乡镇企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乡镇企业资源、人力优势,把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结合起来。努力调整工业结构及布局,促进制造业升级,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步伐

乡镇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对西部进行大开发这一机遇,特别是中西部10个省市乡镇企业要利用这次机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大项目到中西部落户。培育一批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拉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继续大力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讲求实效,多形式推进。可以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可以实行出售、租赁、兼并、破产,也可以几种形式配合实行,形成多元化产权主体。在改制中努力引进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资产的运营能力,确保乡镇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合理配置,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集体企业资产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四)切实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必须从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重点抓好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各项管理。改变一些企业帐目不清、数字不实、信息失真的状况。企业要在加强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五)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方针”,“发展乡镇企业是个大战略,搞好小城镇建设也是个大战略”。为了处理好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各地应注意搞好几个结合:一是在生产力布局上,要将乡镇工业小区规划与小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发展乡镇建筑、建材行业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三是发展乡镇第三产业与丰富小城镇文化、精神生活相结合;四是发展乡镇新兴产业与搞好小城镇社区服务相结合;五是发展特色产业与加快特色小城镇相结合。真正使小城镇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心。

标签:;  ;  ;  

1999年我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