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论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观论文,形而上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本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问题是哲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本体论方面根本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一般唯物主义是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哲学,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物质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哲学。(参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和《新视野》1995年第4期杨耕《论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一文)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在此陈述一点不同见解,仅供参考。
自古以来,哲学上似乎有一个不变的规则,即哲学体系都要按照唯心、唯物(一元论)或者唯心唯物兼而有之(二元论)这种“唯×”的本体论模式来设计。相应地,对这种哲学体系的解释和评价也要以这一模式为标准。即要判断某一哲学体系的特征就要在这一体系中搜寻有关本体论立场的蛛丝马迹,然后作为结论判定其为“唯×主义”。
在中国语言中,“唯”作“独、只有”解。那么哲学上的“唯×”对于哲学所思考的对象——世界而言其意就是:世界是×的世界。而之所以万物丛生的大千世界能够被说成只是×的世界,那是因为哲人们的头脑中有形而上学,能在思维中去追踪有形事物的无形因子,并能在思维中构筑有形世界的因果模型。几千年来哲人们就一直陶醉在这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思辨能力之中,把通过这种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本体论世界观看作纯而又纯、永世不变的哲学章程。
可以想见,从这种正统的哲学范式出发来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区别这一哲学与其他哲学体系之间的差异,就不能不是本体论的。然而若照此办理,不仅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而且还将埋没马克思哲学给整个哲学带来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变革,以致于迷失我们今天哲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不仅不是本体论的,而且是从根本上反形而上学的,是从世界观这一哲学根本宗旨出发的科学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她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科学地描绘世界图景和从世界观中将形而上学彻底驱逐出去。
这一观点的前提是:承认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也就是说,承认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解释和说明世界,并且这个世界是客观的而不是观念中的。同时,反对以“世界”概念的广延和抽象为由把哲学看作关于观念中的“世界”的逻辑体系的形而上学建构活动,以建构体系为目的,视“世界”为创立体系的媒介的这样一种哲学出发点,详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对立物而诞生的
如果我们承认哲学是世界观,那么就必须承认世界观的表达形态不会只有一种,而是应该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其形态的。
本体论作为世界观的表达形态,它是这样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观察世界是高度同化和约简的。也就是将一切都统统在思维中回归到想象中的开端,如回归到上帝、绝对精神、物质、阴阳和气等等抽象的普遍概念。把它们当作世界观的终极目的。其思维方法是有限的归纳,无限的抽象和演绎。这种世界观中的“世界”是被抽象的思维所臆造的僵死的和非现实的世界。
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世界观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实证知识还远远不足,世界展示给人的还只是极朴素和单纯的一面的早期阶段的产物。因此是属于原始和初级形态的世界观。对于这种世界观,恩格斯在评论十八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时说:“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28页)
必须承认,本体论世界观在人类从最表层、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意义上把握世界的自在阶段发挥了通向文明和自为的桥梁作用。但是这种世界观终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因此,当人类的发展脱离了蒙昧时期,随着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需要了解与自己关系日益密切的世界在其实际的时空存在中所展开的真实面貌,以便获得对世界的具体统一性的把握时,便必然要摒弃这种古老的世界观,而去寻求能满足自己已经发展了的需要的新形式的世界观。
历史适时地将这种变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十九世纪初,当上一世纪蓬勃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在向哲学昭示一个新的世界,等待哲学给予全新的解释时,黑格尔给出了第一个回答,然而给出的却是一个头足倒置的世界即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紧接着费尔巴哈从否定黑格尔的方面给出第二个回答,结果给出的又是一个脱离实践的现实基础的“人”的虚幻的世界即他的人本主义世界观。
显然,尽管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把着眼点放在了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但却仍然是在各自的思维中去构筑这个世界的因果模型,而没有从世界的现实存在中去发现其客观的理性本质。
就在这新面孔的世界亟待说明,而形而上学哲学又面临穷途末路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马克思立足于哲学要科学地解释世界这个唯一宗旨,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上,集中批判了旧哲学脱离现实地说明世界的形而上学弊端。他在批判黑格尔派哲学时说道:“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66 页)对于一般的形而上学哲学他说道:“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同上书,第73页)正是在这一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包括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哲学。
二、走出判断马克思哲学本质的“体系”划分误区
长期以来,国内外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应属于什么范畴的唯物主义哲学其说不一。有人说是辩证唯物主义,有人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近年来又多有主张是实践唯物主义的。
这里我们要问:为什么人们在判定其他哲学如康德的,黑格尔的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本质时很少有争论,而在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时意见就难以统一?这恰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他们的哲学不是同一个模式的产物,因而造成了按常规来判定马克思哲学本质的人的困惑。
与马克思的哲学所不同的是,上述哲学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形而上学概念和思辨理论体系。如康德有“先天综合判断”、“物自体”、“统觉”等为核心概念的不可知认识论体系;黑格尔有“绝对理念”、“外化”、“否定之否定”等为核心概念的唯心史观体系;费尔巴哈有“类”、“类意识”、“爱”等为核心概念的人本学体系。然而我们在马克思哲学中却找不到属于他自己的形而上学概念和思辨理论体系。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中的“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通用的,辩证法的所有概念差不多都是黑格尔的。其理论体系则是客观地反映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规律的产物而不是思辨的产物。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中属于马克思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又绝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而是实证的科学概念。其整个历史观则是对在实践中存在和发展着的人类世界所做的科学的理性反映,也不是思辨的。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看,我们知道,“实践”在黑格尔那里是“精神的实践”,在费尔巴哈那里又是“卑微的犹太人的实践”,都是被抽象地运用的。马克思对于实践的态度与他们的截然不同,马克思始终都客观、现实地看待实践。他的实践是在其历史观中对人类现实的能动的物质活动的科学归纳。所以,如果不是用抽象的本体论眼光来看待实践的话,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判定也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正是因为从马克思哲学中找不到任何形而上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才使得那些按传统方法来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人在把这一理论体系同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范式相对号时陷入无法摆脱的矛盾之中。
问题的实质在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地论证和表述唯物主义并不是其根本宗旨。如前所述,作为一般唯物主义哲学成果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世界观是初级形态的世界观理论。这种世界观作为哲学上发生的第一次对立学派即唯心与唯物间的大较量中胜利的一方已经被费尔巴哈表述得十分完好。马克思没有必要去炒冷饭。而只需直接把它当作自己哲学创建的奠基石,当作确立自己的哲学对象和方法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而他的根本宗旨则是要把世界观变成科学,即用科学理性运思代替形上理性运思去描绘一个活的、具体地统一的世界的图景。
正是立足于此,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同当时的整个德国哲学划清了界线。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同样,马克思同哲学上的形而上学也彻底分道扬镳:“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73页)
这里马克思再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在创建他的世界观理论的方法上的科学意愿和反形而上学的决心。因而我们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坚持唯物反对唯心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而坚持科学反对形而上学地描绘世界图景的科学世界观才是他的本真。如果我们忽视了哲学是世界观这个永恒的主题,舍本求末地执迷于关于对象(既可以是世界也可以是其他有限事物)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上是寻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这也正是并非用××唯物主义就能够表达这一哲学的本质的道理之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作为科学世界观的第一个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所处时代的人类世界的科学描绘。并创立了随着这种描绘而必然导致的社会革命实践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能用《资本论》那样的巨著专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商品、资本、工资和利润等形而下的日常事物;也没有一个哲学家把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现实领域的关系和运动规律当作自己的课题。正是以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所要言说的世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到了。
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所能做的是虚构一个天国的世界,唯物主义所能做的不过是把这个虚构的世界直接从天上降到地上,而马克思所做的则是用脚踏实地的科学理性劳动彻底排除了哲学对世界的虚构,将一个真实的世界的本来面目展示给人们。
因此,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对于哲学发展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在科学世界观中,“世界”第一次从哲学家头脑中的主观意识中解放出来,成为需要哲人去认识去反映而不再只需单纯思考的客观对象,就是说,在马克思以前,“世界”是被哲人们当作观念中先验的或直观的对象的。因而世界观对于哲学成了只与思维(形而上学思维)有关而与世界自身无关的事。马克思反其道而行之,重新把世界当作有待于人们去科学地反映的未知的对象。从而纠正了哲学与其对象之间被扭曲了的关系,这不能不是一场划时代的哲学变革。
四、马克思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的
在马克思创立科学世界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同来自唯心和唯物两方面的形而上学体系发生冲突,因而对各种形而上学哲学体系的共同批判自然成为他的哲学批判所独具的特色。在这种批判中,由于来自唯心主义方面的世界观的形而上学特征显而易见,并且已经被一般唯物主义批判得体无完肤,因而马克思的主要批判精力集中于来自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唯物主义中的形而上学世界观是在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和意识的反映性的前提下进行形而上学理论操作的产物,因而不象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那样明显,不容易被人识破。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尤其重视。
费尔巴哈在本体论方面堪称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优秀的表述者。恩格斯赞扬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222页)然而,他一进入现实世界的视野,便陷入形而上学方法的老套,把一个以实践活动来维系的现实的人类世界抽象成“类存在”——抽象的人的虚假的世界。正是针对这一点,马克思批判道,费尔巴哈“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爱的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78页)
遗憾的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立场和观点至今还被一些人以旧的方式加以解释,即不是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分歧解释为在反映对象世界的方法问题上的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之间的分歧,而是解释为在形而上学地界定世界的本体问题上的。在俞吾金教授看来的“实践的物质观”与“抽象的物质观”或“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之间的分歧。俞吾金教授在《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中说:“众所周知,抽象物质观是与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正是这样的立场)相对应的。当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从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去理解马克思的物质观时,必然会把这一观念抽象化,从而陷入‘世界统一于物质’这类空洞的说教。其实,马克思从其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激烈地加以反对的正是这种物质观。”其实,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不管是费尔巴哈还是机械唯物主义并没有停留在“世界统一物质”这一空洞的说教上。旧唯物主义的哲学重心都放在了试图解释现实物质世界上,只是都犯了这样那样的形而上学错误而已。因此,说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观既不符合马克思自己的哲学立场又缺乏客观根据。
五、世界观理论从形而上学向科学转化的客观必然性
人类的世界观形态由形而上学转变为科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道理很简单,人类不能老是停留在只是抽象、静止地认识世界,抽象地把握世界的统一即本体论意义的统一的水平上,人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活动是必定要寻求对多样性的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深层次和动态的了解,以期获得对具体的统一的世界的把握的。因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任何一个完整的认识活动和实现对任何对象的本质性认识的必由之路。
既然对世界的具体的统一性的揭示是世界观发展的最终形态,那么对它的阐发就不能用形而上学方法而只能用科学方法来完成,这是因为,对世界的具体统一性的揭示必须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前提和依据,以既超越于实证科学之上又不流于形而上学的高度概括性理性思维对关于世界的详实充分的实证材料进行系统整理为途径。而思辨的形而上学是不屑于这种艰深的实证考察的。正因为如此,哲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形而上学方法的决裂就是注定要发生的,与哲学与生俱来的主观任意的概念设立和逻辑体系建构是注定要被受客观实践检验的科学归纳和理论建构所取代的。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传统的唯心与唯物主义共有的形而上学根基都将被铲除。这当中,由于唯心主义根本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完全放弃对世界的认识,将自行解体。所以,科学世界观只能产生于唯物主义哲学之中。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对旧唯物主义展开全面批判的必然性之所在。
六、“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最后,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结论也应该很清楚。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前面已经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形而上学本体论世界观,而是科学世界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石之上即以物质本体论和反映论为出发点的科学世界观。既然如此,在这一世界观理论中所出现的除“物质”以外的任何对象性概念都是实证意义的科学概念,而决不可能有本体论意义的抽象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同商品、资本、生产方式、所有制等概念一样,是从有限范畴的具体客观存在中归纳出来的,是只为人这种具体的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能动的物质活动。马克思是从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因素的意义上来规定和运用实践概念的,决没有对其进行本体论意义的抽象发挥。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一段有关实践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有人对此陷入遐想,以为这是马克思在作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阐释、是对物质本体论的批判和对实践本体论的表述。事实上,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要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完全是针对旧唯物主义观察世界的形而上学方法即脱离现实基础去理解社会事物而说的,其本意是应该把本是实践的表现的社会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并不是要把一切对象都当作实践去理解。因为其中的“事物、现实、感性”决不代表一切存在,而是专指人类社会领域里人的物质活动及其成果而言,这一点只要不是闭眼不看下文和断章取义的话是不难理解的。
综上所述,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不是形而上学本体论世界观,因此,任何试图在这一哲学中寻找本体论根据——无论这个根据是实践也好、历史也好,还是社会关系也好——的做法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旨的。
结语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率先发起了哲学上科学反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在这场批判中,科学世界观初露锋芒就已经显示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然而毕竟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科学还不完备。因此科学世界观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反对形而上学斗争还有待于后人来继承。但是,自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来,这一使命并没有因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而趋于完成,而是变得越发艰难了。
首先,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不是被当作科学世界观的遗产和方法加以继承、发展和完善,而是当作终极真理被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领会和应用。这方面前苏联的斯大林时期和我国建国后直至文化大革命为止的时期都留下了惨痛教训。此外,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们又往往无视世界观理论的科学要求,一味地在形而上学范围内营造自己的体系,并千方百计地从对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释中去寻找自己的支撑。这样一来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对立便消失了,争论依然是在不同的形而上学体系之间进行,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的本体论解释之间的争论。
与此相应,哲学上脱离和排斥科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在一些人士看来,现代科学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部门体系,使得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科学来关照,因此哲学已不再需要以世界为对象,而应该成为只有方法而没有特定对象的反思的学问。甚至有人主张要返回到形而上学去。所以哲学要再谈科学就是所谓“自然中心主义”、“物道主义”。加之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而来的生态环境遭人为破坏也愈演愈烈,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更增加了他们对科学的拒斥心理,丧失了对科学的信心。作为一种补偿,近年来哲学的重心不断向人的精神世界转移,促使一系列周边哲学象道德哲学、伦理哲学、文化哲学、哲学人类学及心理哲学等不断涌现。也就是说,对人、主体、自我的关心成了当今哲学的中心议题。
无疑,为了人,实现人的价值及其充分发展是哲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终目标。哲学家如果不关心人的问题就不配做哲学家。但是,如果以为用如同探求世界本原那样的形而上学方法去试图从人的经验现象中抽出某种一般的叫做“本质”的东西来寻求人的问题的解答,那就未免太可笑了。人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说到底它归属于世界观(科学世界观)问题。
人的问题首先是人是什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人怎么样即人的本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人是什么?”是个只能由科学而不形而上学来回答的问题。有些人以为科学只能回答人的物质即肉体方面的问题,而不能回答人的精神和意识方面的问题,这是对科学的传统的偏见。现代科学已经向我们昭示,人的一切属性和特征都能够从科学上找到答案,只不过最终的答案不是单一的部门和学科(如生物学、人类学)所能给出的,而必须是高度纵观全局的作为科学世界观的哲学才能够给出这一问题的真正答案。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事物和过程包含着最一般、最简单的结构和要素,并且囊括了所有中间环节和阶段。因此,认识这种最高级的事物也就同时是对该事物所关联着的整体的认识,即系统地认识这个整体的过程。人类恰恰是物质世界中的最高级存在物,代表着物质发展的最高层次和阶段。因此,认识人和认识整个客观世界就不能不是同一个哲学上的科学世界观问题。
由此可见,无论从哲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世界观都是当今哲学的唯一出路,为此,我认为,坚持和发展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批判新形式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应该成为当今哲学的主旋律。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世界观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本体论论文; 科学世界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科学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