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高铁经济效应 拓展苏北发展空间
□ 蒋红奇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对地方发展影响重大。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江苏从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降交通物流成本、强公共出行服务、优交通生态环境、增创新发展动能五个方面,提出深化江苏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任务。其中,解决铁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补齐全省综合交通体系铁路短板,尤其是加快补齐铁路设施最为薄弱的苏北地区高铁短板,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推动苏北高质量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点工作任务。
从当前规划和在建的铁路来看,苏中、苏北将成为江苏“十三五”期间的建设重点,“十三五”末初步构建苏北“两横一纵”高铁网。至2020 年,苏北路网总里程近2000 公里,全省占比由35%提升至45%,其中高速铁路达863 公里,全省占比由6.5%提升至41.6%,苏北路网密度达381 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连盐铁路、沪通铁路和青连铁路是我国沿海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启铁路二期是我省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立体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淮扬镇铁路和徐宿淮盐铁路是我省“三纵四横”快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淮扬镇铁路作为苏北腹地的第一条高铁,是纵贯江苏大地的“脊梁骨”,徐宿淮盐铁路则是横穿苏北的“金绶带”。
“天津消费者品牌意识日益强烈,品牌形象与品牌文化越来越成为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品牌背书、独特的品牌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也是天津在酒业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基础。明年的全国秋季糖酒会将在天津举办,这也是近年来糖酒会首次落户北方,到时候欢迎大家到天津来!”天津市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李跃华在论坛互动环节中的意外“爆料”,令在场企业家、经销商和媒体们兴奋不已。
“高铁时代”的来临,为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产生集聚效应。随着苏北地区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从苏南等先进地区加快迁移、集聚到苏北地区,进一步强化苏北地区与苏南等地的区域协同发展。二是产生共振效应。高铁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缩短了空间距离,全面提高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速度,使相邻或更远的城市、地区彼此呼应、联动,产生共振放大效应,提高效率和效益。三是形成产业效应。苏北地区高速铁路建成后,往返的巨大人流会带来大量的餐饮、购物、消费、休闲和服务需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动物流、会展、金融、商务、餐饮、公共娱乐等行业以及旅游业、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高铁建设提升了区域可达性,产生了时空缩短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高铁本身不是绝对的经济“增长引擎”。由于江苏交通运输中长期存在铁路发展不均衡问题,尤其是高铁资源不均衡发展,苏北地区高铁网络建设将面临如下挑战。一是形成过境效应。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仅在当地经过,并未对当地产生任何效应。如果不能加快打造高质量的旅游环境、高品位的购物环境和高效率的市场环境,那么高铁将成为苏北地区游客外流、消费外移的高速通道。二是形成“虹吸”效应。即能源、资源、人才等要素向条件更优质、环境更优越的地区集聚。由于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人才和物资的流动更加便捷,可能会加速人才和资金向大中城市集聚,抢走苏北地区的优势资源。这种“虹吸效应”不利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形成冲击效应。高铁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交通 运输工具,必然对水路、公路特别是航空等运输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四是形成错配效应。所谓错配,主要是不同物类在边际产出价值的不对等。就高铁来说,作为未来几年在苏北地区即将建成运营的新型交通工具,原有城建规划、交通布局、商业圈层和产业体系等,没有考虑高铁这一因素,导致边际生产率不一致,发生资源错配、要素错配等一些不匹配的问题。
健全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城镇体系是区域发展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高铁时代,通过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间一体化,打破城市行政区边界;通过强化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和地区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道路。要结合苏北地区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等自身条件及在城市群中的地位,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并寻求城市间特别是与核心城市的错位发展。围绕铁路站点打造一批“高新产业+高铁新城”,建设高铁城市带和经济带,合理定位和分工,科学布局,从点到面,促使产业集聚于中心城市,扩散于中小城镇,逐渐形成推动苏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城镇发展体系。
为解决目前德阳地区变电站已配置离线式五防系统在使用便利性、无法实时获取设备状态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调度自动化、通信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际情况,提出在变电站、运维班、调控中心配置新的一体化网络五防系统。
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苏北各市要与省有关部门沟通衔接,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通过探索、实践和建立健全与高铁经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重新审视高铁时代苏北地区在区域发展大局乃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优劣势,更好地谋划苏北地区高铁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和支持力度,组织开展苏北地区高铁路网规划研究,重点完善苏北地区与南京以及苏北地区与周边省份的直接联通通道布局,积极对接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他省市,加快跨省铁路规划建设,探索铁路建设新模式。
统筹产业布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通过高铁网络的布局,激励和吸引省内外产业向苏北转移,提升苏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苏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布局有利于苏北自身优势发挥的新兴产业,加快苏南、苏中等地区相关产业的转移步伐。另一方面,要统筹苏北地区高铁沿线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速区域融合发展。
完善配套体系,建立综合交通网络。高铁的运行要求以多形式交通运输为辅助,以最大化地趋向无缝对接为宗旨,实行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转换,衔接的效率优劣直接影响着高铁功能的发展。以高铁站点与城镇交通“无缝衔接”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集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长途客运、旅游专线等为一体的配套交通网络,推进建设高铁与高速公路、机场、水运码头相互贯通的快速便捷通道,确保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和人员往来的有效畅通。此外,要尽快完善高铁站周边的商业经济区,如酒店餐饮业、娱乐休闲产业等。
当前,需要全面认识和对待高铁的外部效应,科学研究高铁经济效应与区域发展机制转型,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铁红利,以推动苏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苏北地区要紧紧抓住机遇,根据《江苏省“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2018—2035)》要求,抓住江苏“高铁路网”建设任务不放,增强高铁网络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拓展苏北发展空间,重构苏北发展板块,为高质量建成“强富美高”新苏北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高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新型的快速交通运输工具,高铁引起的“缩短时间距离”将对旅游业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时空”影响效应。高铁网络的建成和贯通,将给苏北五市的文化旅游业带来较大改变。苏北五市要提前调研和规划,超前规划,充分挖掘苏北五市的休闲旅游资源特色;加强合作,促使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建立高铁旅游合作机制,加强苏北地区与长三角及中西部其他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实现政策互惠、资源互享、产品互推、客源互送、市场互动、合作共赢,促进区域旅游快速发展。
为促进植株旺盛生长,应少追施氮肥。5~6叶期,每公顷施尿素150千克。营养生长旺盛期勿多施氮肥,因根系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多施氮肥易造成茎叶徒长,影响开花结荚。在现蕾时,每亩施草木灰750千克,过磷酸钙45千克,在植株旁开穴施入。结荚盛期每7~10天喷一次0.5%磷酸二氢钾液,每10~15天追一次蔬菜复合肥硫酸钾(N∶P2O5∶K2O=12∶18∶15),每亩施 22.5~30 千克。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苏北地区高铁网络的建设,将加快生产要素在地区空间的重新配置,对苏北地区城市空间格局重新洗牌。苏北地区各城市间应加快由传统的行政区治理向区域综合治理转型,未来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及社会多种力量,构建跨区域综合治理新体系。作为非核心城市,苏北地区各城市要认识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借助高铁体系融入区域一体化,更好地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
责任编辑:包咏菲
标签:高铁经济论文; 苏北地区论文;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