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几个问题_农民论文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几个问题_农民论文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沿海论文,经济发达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般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东部经济比较发达。东部各省(市)也不一样,大体上京、津、沪三市和粤、闽、浙、苏、鲁、辽6省较发达。 而在各省内部都有一大片经济不发达区。按地区来说,比较发达的有如下8片:(一)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 苏州、锡山、常州、浙江的杭嘉湖、绍宁地区;(二)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市;(三)京津唐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唐沽;(四)胶东半岛,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五市;(五)辽东半岛,基本上是大连所属各县市;(六)闽东南三角地区,包括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市所属的较发达的县;(七)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市所属一些较发达的县市;(八)温州市所属一些较发达的县。这8片地区的农村人口合计约1.1亿人。

上述8片地区农村经济的共同点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农业生产水平和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较高;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绝对优势;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已转到非农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村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加,已达到或接近小康的人均收入指标。这些地区也存在某些差别,主要是: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有较大的差异,就耕地来看,大体是北方较多,南方较少;各地的经济成分有所不同,基本上是京、津、沪、苏南、浙东北、胶东、辽东集体经济占优势,珠江三角洲以集体为主,其他成分并有相当大的比重,潮汕、闽东南、温州个体和私人经济占重要地位;产业结构各有特色;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别。

这些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发展我国发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了经验,但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就其成就、启示和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发达农业的标志

各国农业现代化都有一些共同点,但各国情况不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和形态也有所不同。发达的大国一般耕地较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大部转往工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又给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们的农业现代化是以机械化为主,以替代劳动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本目标,发展大规模经营。我国的条件和那些国家不同,我国人多耕地少,而且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保证人口的粮食供给十分重要,而在我国的制度下,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为了谋求出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达区已占主要地位,促使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迅速发展;我国工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效益较低,国家工业还无力反哺农业;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等。因而不能照抄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

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有如下的特点:

(一)以小规模为基础。我国农业在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以后,绝大多数以农户为生产单位。1994年全国农村平均每户只有6.1亩耕地,沿海很多地方只有3亩左右。实行规模经营的单位,土地也不多,南方水稻区一般为20亩左右,北方地区超过100亩的也很少。 这种情况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因此实行集约化和现代化的一切技术和措施,都要从小规模出发,要在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经营的特长。

(二)主要采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技术。我国耕地有限,基本上靠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因此要着重采用和推广土地替代和资源替代技术,如采用优良品种、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地栽培、合理施肥、节水技术、生物技术等。机械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机械的采用要适应小规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要求。要保护资源,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资源。

(三)农业要实行产业化。我国耕地少,传统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必须把农业链条延伸,获取加工和流通方面的利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贸工农一体化为中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主要内容,以科技为动力,实行企业化经营,积极向外发展,从而把分散的农民引向联合,发展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市场,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推动农业走向集约化和现代化。

(四)农业现代化要和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相结合。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是人口众多造成的人地关系紧张。要使农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把众多的劳动力向外转移。转移的基本方向是:非农产业、小城镇,从而为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应用较大型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也就是推进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

(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多形式的。它首先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实现,然后向经济次发达区推广,最后到贫困地区。发展的形式有:小的或大的集体农场、家庭农场、工厂化种养、庭院经济、连片的农业生产基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专业户专业村等。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生物技术、管理技术将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报酬率。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但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报酬率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绝不能牺牲前者换取后者。

根据我国沿海的情况,发达的农业应具备如下五个标志:

(一)商品化、市场化。为市场而生产,有较高的商品率、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全放开主要农产品的购销制度,让它进入市场流通。有完善的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及各种配套设施。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各生产经营单位能顺利进入市场,按市场的要求和通则发展生产和经营。市场有较规范的立法和管理。国内外市场有密切的联系。

(二)高度发挥科技的作用。广为引进动植物的优良品种、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办法,实现良种化、机械化,使生产技术达到七、八十年代的先进水平。有较强的科研机构、科研队伍和推广系统,群众学科学、用科学运动广为发展。

(三)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的单产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以优质保证高效。发展优质高效的支柱产业(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增加收入。

(四)农业产业化。以贸工农一体化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变农业生产分散、落后、低效状态。

(五)外向型。和国外经济密切联系,引进资金、良种、新设备、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改造原有企业和技术,大量举办“三资”企业,发展创汇农业、创汇产业,扩大出口,出口值在总产值中占较大的比重,积极到海外办企业,承包国外工程,加强国际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加强沿海、内地和周边口岸的联合,共同向外发展。

保护耕地,注意保证粮食供给

我国按人口平均的耕地很少,耕地十分宝贵。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和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全国众多人口的粮食供给压力很大。而工业、城市和居民建房的发展,又不断占用耕地;转向市场经济、按效益原则调整产业结构,也不免减少粮食的播种面积,影响粮食生产。但必须掌握个度,并且要有补救的措施,不能无限制地发展。

据调查,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占地相当多,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得很快, 粮食供应的缺口日益扩大。 从1990 年到1995年,广东省耕地减少了8.21%,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3.23%, 粮食自给率由76%降到66%,粮食进口增加了2.02倍。福建省耕地减少2 .63%,粮食播种面积减少3.02%,粮食自给率由87.9%降到74.1%,粮食进口增加21.6%。浙江省耕地减少了6.14 %,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3.83%,1995年粮食自给率为84.1%。江苏省耕地减少2.41%,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9.55%。山东省耕地面积减少3.2%,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69%。辽宁省耕地面积减少2.15%,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91%。后三省目前粮食还可以自给,而据该省计划和粮食部门估算,到2010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口。上述6省的耕地面积减少率比同期全国减少1.11%高1─7倍;广东、浙江、江苏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比同期全国减少3 .17%高6─10.6个百分点。如果只考察较发达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数字更大。如深圳市宝安区(原宝安县)1979年有耕地44万亩,到1994年只有14.29万亩,15年间减少了67.52%。厦门市从1990年到1994年耕地减少了13.8%,同期,威海市减少了7.05 %, 烟台市减少了4 .57%,大连市减少了2.97%。大体上是,经济发展越快, 耕地减少速度也越快。

如果无限度地普遍这样发展下去,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耕地都大部或全部被占了,粮田越来越少,粮食大部或全部靠外地运进或靠国外进口,这绝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一般地说,我国土地稀缺,不应主要生产效益低的粮食,应把宝贵的土地种植高效益的作物或生产其他产品,用以出口换回粮食。我国正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限度的收益。因而,调整耕地生产收益大的产品,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我国的国情,却又使我国靠进口粮食来养活众多的人口受到极大的限制。

首先,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沿海经济较发达的三市六省就有3.73多亿人。经济发展又不断吸引外地人口流入,总计约有3000多万人。人们生活的改善,需要大量由粮食转化的肉类和其他食品。出口养殖业的发展,也要消耗大量的饲料粮。东南沿海人们的主食品是大米,基本上是籼米。如果所需的粮食都向国际市场购买,就会引起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特别是大米(一般只占国际粮食市场供给总量的6─7%,约为1500万吨左右)将遇到极大的困难。

其次,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量85%由发达国家控制。某些大国常常以粮食作为筹码,干涉别国内政,动辄实行制裁封锁。粮食仰赖于人,就成为头顶上的悬剑。

第三,我国港口和内陆运输力量不足,吞吐运输能力约为2000万吨,到本世纪末也只能达到3000万吨,粮食进口多了也运不进来。

第四,农业生产其他产品出口,受到信息、技术、质量、销售网络等方面的限制。我国人多,集中生产一种或某些产品,国际市场容纳不了,兔毛、黄红麻、珍珠等产品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第五,国内粮食流通,也不时出现地区封锁、体制障碍和运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必须注意保护耕地,开垦耕地,掌握粮食供应的主动权,解决粮食的有效供应。

目前,各地在保护耕地上做了不少工作。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非农用地审批手续,处理违法占地,查荒灭荒,限制将保护农田改为果园、鱼塘,在耕地上烧砖葬坟,规划民房建设,防止和治理工业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努力开垦荒地海涂等,取得一定的成效,占用耕地减少,开垦增加。但是,还要进一步坚持下去。

在粮食供给上,我们的方针,应该是基本上立足于自力更生,在局部地区、局部份额、部分品种上通过国际交换来解决。(一)尽力保护耕地,开发资源;(二)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科技力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腾出部分耕地发展高效农业;(三)发展创汇产业,通过国际交换来补充。同时,应区别几种不同的地区,分别调节和指导:(一)在耕地较多的地方,应注意抓好粮食生产,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度的基础上,发展高效项目和产品,用高收益来补助粮食生产。(二)在耕地不多,粮食不能自给的地方,由当地领导和上一级协商,制定调进量、进口量和通过其他渠道解决的计划。在耕地十分缺乏,只有口粮田的地方,农民口粮应由农户承包耕地自行解决,最好不要靠市场特别是进口来解决。(三)在一些有利于生产出口产品,创汇能力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收益很大,又能有保证地买回粮食满足需要的地方,可以调整一部分耕地发展高创汇产品,进口必要的粮食(如福建东山岛种芦笋出口)。但只能在局部有优势的地方实行,不宜到处都这样做。何处适合这样做,最好由上一、两级和有关单位讨论确定。

沿海有不少出口产品为粮食转化品,如畜禽产品、水产养殖品、粮食加工品,这些产品的出口,实际是粮食出口。我国粮食有限,长期扩大这种产品出口,承担不了。应改为用进口饲料和粮食生产这些产品,将一头在外,有出无进,改为两头在外,有进有出。要把这种粮食进口纳入计划,作出安排。

当前的粮食购销制度不利于粮食流通。福建省对个体经营的粮行米市加以保护,有力地保障该省的粮食供给。1995年进入福建的322 万吨粮食中,有60.2%是通过个体商贩购进的。同年,进入广东的592.4 万吨粮食中,民间渠道占42.2%。应该让粮食通过市场流通,允许个体粮商及交易市场合法存在,发挥其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和产品

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沿海各地区都在抓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发展高效益的项目和产品,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胶东半岛在抓好粮食外,根据当地的条件,农业生产着重发展水果、水产、畜牧和蔬菜。其中,烟台、威海重点发展苹果和海产品;青岛、淄博、潍坊着重发展蔬菜、畜牧业。宁波近年大量发展蔺草、竹笋、茶叶、活海鲜、黄桃杨梅罐头。潮汕发展了鳗鱼、茶叶等。形成各具优势、各有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高效益的支柱产业。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沿海地区也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产品,形成各地的拳头产品。如珠江三角洲的淡水鱼,过去以四大家鱼为主,现在已改成桂鱼、加州鲈鱼等优质鱼类。山东长岛的水产品,过去以海带为主(亩养殖水面产值1000元),后来改成以扇贝为主(亩产2万元),现在又改成以鲍鱼为主(亩产20万元)。 水果的品种也在不断改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各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的成效,基本改变了单一低效生产的局面。但是,调整工作不能就此止步。市场不断变化,科技不断进步,还必须紧紧盯住市场,追踪科技潮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获取最大的效益。

农业的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如此,乡镇企业的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也一样。

开展园田化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沿海经济发达区农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但是,大部分距现代化的要求还很远。浙江省计算,全省耕地要达到高产稳产,每亩平均综合投入要4000元;要达到现代化的高标准,每亩要投入1万元,而目前每亩每年投入仅40多元。 山东桓台县农业现代化规划,到2005年达到每亩耕地拥有固定资产1400 元, 现在只有850元。

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农业应以园田化为中心进行基本建设。搞好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规划,作出合理、高效、美化的布局。修建好水利和排灌渠道,建设节水的喷灌、滴灌工程。平整好耕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营造良好的农田防护林带、河堤和道路防护林,形成方田林网化。防治工业污染,减少和消除农用化工物资对作物和农田的危害,造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切实执行“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努力从国外引进动植物优良品种,做到植物良种化。积极引进农业和农村各业生产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强研究、消化,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创新。多方创办高科技开发试验区和高新技术区,带动农业向高科技的方向发展。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巩固扩大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改善科研人员待遇,实行科研成果和效益挂勾。鼓励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把成果拿到农村中投产、推广和实行有偿承包。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有关的科研机构,或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科研项目。支持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群众运动。加强农村中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更多地发挥科技在各项生产中的作用。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中心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农工商综合经营)。这在各地出现多种形式:有生产加工型、科技带动型、市场带动型、运销型、横向联合型等。各地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从各地的经验来看,搞好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首先要抓好龙头(带头)单位的建设,龙头要疏通生产、流通渠道,协调好各联合单位的关系,形成共同的协力;其次,要选好经营的主要产品;再次,要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第四,要建设好生产基地;第五,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并要及时更新;第六,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有条件的地方要重视发展规模经营。在养殖业和经济性农业上的规模经营,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而对粮田的规模经营则有不同的看法。广东顺德市实行规模经营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0 %; 山东桓台县为30%;苏州市为11.5%;锡山市为8.7%。规模经营的形式有多种, 有集体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经营等。其中以种田大户占多数,但发展不稳定;以集体经营的单位规模较大。实行大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是:(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部转移出去,有固定的工作和较优厚的收入;(2)农民愿意转出土地;(3)农业机械化有一定的发展,服务体系较完备,能为集中种田的单位提供服务;(4)有善于经营又乐意经营的人员;(5)领导重视。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大多数是通过实行“两田制”,将责任田全部或部分集中交专业队种植或招标承包;有的是农民将土地交回给集体,由集体组织专业队或招标耕种;有的由集体调整耕地,将边远地、瘦瘠地集中连片,招人经营;有的是农户联合,实行股份合作经营;有的在改革时仍保护集体经营。衡量规模经营好坏的基本标准是土地产出率是否比一般农户的平均数高。

在那些耕地很少,只有口粮田的地方,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主要靠土地获取收入的地方,就不宜集中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应维持农民原来的承包经营,由社区合作组织加强统一规划、统一服务,以扩大活动范围,获取较好的效益。

实行农业产业化要加强基地的建设。一般以专业生产为内容,由有关部门或经济实体投资,选择有利的地点进行建设,采用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进行生产,产品全部到国内外市场销售,实行企业化管理。技术要求不太高,适宜农户生产的,一般是由一个经济实体牵头,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分散给各专业户种养,实行统一服务,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沿海经济发达区,基地建设正在日益发展。

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沿海经济发达区需要加强县乡(镇)两级的协调功能,把各个系统下伸到农村的服务单位组织协调好,多方为农业提供完善的服务。社区双层经营不健全的要做好健全工作。

进一步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开放地区的农村,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创汇农业、创汇产业,引进资金、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有一些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有的到海外设窗口、办企业。

到1994年,广东农村共引进外资153.3 亿美元(其中乡镇企业142.8亿,农业10.5亿);举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60 630家;当年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369 642万美元; 乡镇企业出口总额(包括“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90.3亿美元。苏州、锡山、常州、宁波四市累计共办“三资”企业9 529家,协议吸收外资金额99.98亿美元;当年农产品出口收购值33.2亿元;农村工业出口交货值768.5亿元。 到1995年,大连、烟台、威海三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4亿美元,共举办“三资”企业2 201家;共出口60.8亿美元;当年农产品出口收购值85 亿元;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322.3亿元。闽东南的福州、厦门、泉州、 莆田、漳州五市的乡镇企业到1994年累计吸收外资243 716万美元; 举办“三资”企业3 135家;当年出口交货值294.2亿元;农产品出口值20亿元。其他沿海开放地区亦有很大的发展。

农村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从国外引进大量资金,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实际优势互补;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生产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进步。使农民增加收入,已达到或接近小康的人均收入指标。

沿海发达区农村的外向型经济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今后的发展应注意如下几点:(1)执行外向多元化和以资取胜战略,出口和引资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质量,力争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2)引进外资和办“三资”企业,应讲究规模、水平、档次、效益,避免低水平重复引进,防止污染。(3)要重视引进,也要重视管理,注意组织力量搞好研究、吸收、消化、创新。(4)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精尖项目,逐步把“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的初级项目向外向型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转移。(5)加强科研工作,扩大科研队伍,建设高科技开发区,增加科技含量。(6)组建外向企业集团,增强外向力量。(7)加强和西部出口企业的联系,加强和中部地区的联合,共同协作,开发资源,多方位出口。(8)注意培养外经人才,加强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研究,多方收集信息。总之,要把外向型经济提高到新的水平,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带动中西部农村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实现农村工业化,促进乡村城镇化

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农村基本上已实现农村工业化。工业比重最高的锡山市,1994年农村工业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7%;苏州占84%;常州占83.7%。浙江的杭嘉湖绍宁五市占82.8%。胶东五市占72.35%。珠江三角洲占64%。到本世纪末,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基本动力。 乡镇企业产值的70%是工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区的乡镇企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正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从各地发展的经验和趋势来看,今后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1)进行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集体成员的权利,让企业有独立自主权,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2)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3)逐步向小城镇集中,改变大部分分散在农村的状态;(4)扩大规模,组建企业集团,克服分散细小的局限性;(5)努力向外发展,提高外向度;(6)和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联合,逐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不发达区转移;(7)以收益支援农业,避免过多地占用耕地,防止和治理污染,减少公害;(8)培养各方面的人才;(9)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乡镇企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小城镇建设,使乡村逐步城镇化。目前珠江三角洲和苏南已基本上实现乡村城镇化。珠江三角洲平均7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小城镇,建制镇已增至43座,全地区居民已有45%以上住在城镇里。这些城镇的繁华程度及装饰水平和城市差不多。苏南也大体如此。其他地方正向这个方向前进。

小城镇的建设方式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这很普遍;第二种是在原有城镇附近搞开发区、工业小区;第三种是在村落的基础上建镇,如龙港、大邱庄等。

沿海经济发达区的乡镇企业已有很大的发展,应该在这基础上推进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为此,要搞好规划,注意节约用地,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改变原有城乡关系,确定适宜的产业结构,提高现代化水平,使城镇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走出一条以乡村城镇化为重点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道路。

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已转到非农产业。到1994年,苏锡常三市农村劳动力已有80%转往非农产业;胶东五市为73.66%;汕头市为52.8%;温州市为51.8%; 浙东北五市为49.32%;珠江三角洲当地劳动力平均为40%;大连市为37.8 %。这种转移还将继续进行。

在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不少地方出现劳动力短缺,外来劳动力大量流入的现象,其中流入广东的最多。1994年外省流入广东的劳动力约达660万,流入珠江三角洲的达500 万。 苏锡常三市流入劳动力200万,其中外省的约为100万。胶东流入的劳动力近100万。 大连市流入50万,外省的占30万。厦门市流入20万。深圳市的宝安区外来劳动力等于当地劳动力的8倍,东莞市为2倍。这种流动转移是很多地方农业劳动力过剩和地区差异必然引发的现象。它对流入地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1)以剩余劳动为当地创造了大量财富;(2)必要劳动所得的收入(工资)约有一半在当地花掉;(3)外来劳力承担的多是重、累、脏、险活,使当地劳力变成“白领工人”和管理者,促进他们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大量劳动力的涌入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治安案件增加(多为乘机流入的坏分子和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所为);引起粮食及某些商品的供应紧张;增加交通压力等。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也给输出地带来好处:培养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活动者;带来大量现金收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带来各方面的信息。有不少人外出三、四年后,就能回乡办企业或成为当地企业的骨干。不利的影响是有些人外出时没有安排好农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生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地区差异还在发展,因而劳动力的流动转移还可能继续扩大。

为了适应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沿海经济发达区应做好接收和管理工作。要建立外来劳动力的接收和管理领导组织;和劳动力输出多的省份建立协作网;建立健全劳动服务组织;发育劳动力市场;帮助输入的劳动力建立组织并保护他们的利益;加强对没有固定工作的分散流动人员的管理;合理收费,纠正乱收费现象;做好往返和春节的运送工作。

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农村经济日益向多方面、高水平和外向化发展,这就需要有大批的人才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企业的负责人,其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大多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企业日益扩大的新环境;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很低;我国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从农村拔取精英向城市和大工业输送的制度。因此,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与供给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不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妨碍经济的发展。

农村需要培养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各种科学技术人才,财务会计人才,购销人才,公共关系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国际法人才,外语人才等等。培养的办法:(1)鼓励在职干部加强自学;(2)和大专院校联系,选送一些有基础的人到那里系统学习和深造;(3)举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招收不能考上高中和大学的青年学习;(4)提倡干部、职工参加电大、函授学习;(5)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和专题讲座,请专家讲课;(6)组织到各地和国外去考察、实习;(7)表彰学习好的、工作好的、有发明创造的人。此外,还可以聘请离退休人员,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任顾问、假日工程师,参加各种评审、咨询活动,或到企业中任职,以解决人才不足的困难。农村中应该发展人才市场,吸收大专院校毕业生、研究生、博士及城市的专家、学者到农村中工作,开辟一条城市人才向农村回流的道路。

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工人亦应加强培训,实行考试上岗和考试晋级(提工资)的制度,不断提高工人的素质。

总之,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农业和农村,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道路,为全国农业和农村提供可供借鉴的共同经验,带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几个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