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论文_黄小荣

(丹阳市中医院眼科 江苏 镇江 2123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56只患眼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行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观察分析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的平均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增加前房深度,具有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房角分离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171-02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人群中患有白内障的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出现房角狭窄、关闭及视力衰退等现象,由于房角关闭,房水无法从房角排出,眼压迅速升高,视力下降,出现眼球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继发为闭角型青光眼[1]。本次研究对采用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6例(56只患眼)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29只患眼),女性患者22例(27只患眼);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5.3±3.9)岁;病程10d~7年,平均病程(2.23±1.03)年;术前眼压平均为36.2±7.9mmHg。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行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观察分析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2.1术前检查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等检查。同时观察周边虹膜与房角的位置及粘连情况,测定房水流畅系数及压畅比[2]。

1.2.2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使用0.4%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行切口处球后麻醉,常规消毒铺巾,置入开睑器,使用稀释后的庆大霉素进行结膜囊冲洗,做反眉弓巩角膜隧道切口,切口的中点与角膜缘相距约1.5mm,切口的两端与角膜缘相距2~4mm,深度为巩膜厚度的1/2~3/4,切口长度为5.5~6mm;使用隧道刀行巩膜板层分离,至透明角膜缘2mm左右;实施前房穿刺,将黏弹剂注入到前房中加深前房,然后注入足量黏弹剂于360°范围的前房角附近,使粘连房角充分分离。采用撕囊镊行环形撕囊或者开罐式截囊,直径为5.5mm,根据核的大小对内切口适当扩大。充分进行水分离与水分层,采用双手法将晶状体核旋拔到前房位置,再次在前房中注入黏弹剂,伸入椭圆形圈垫器并使晶状体核后极部在圈垫器,然后采用切核刀将晶状体核分劈成3块左右,然后逐一娩出。本组患者中22例患者于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6个月后行二期人工晶状体置入。吸管吸除皮质,将黏弹剂注入前房与囊袋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充分加宽前房角并加深前房,调整晶状体位置。经辅助切口注入平衡盐溶液,水化密封切口,涂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用纱布包眼,手术结束。术后1d开放术眼,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滴眼。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手术前患者的平均视力为(0.13±0.17),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的平均视力分别为(0.62±0.15),(0.63±0.22),(0.61±0.21),与术前比较,t1周=14.66,t1个月=12.20,t6个月=12.0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患者手术前后眼压(mmHg)情况比较

手术前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3.7±6.4),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的平均视力分别为(13.2±3.8),(12.9±3.6),(13.0±3.9),与术前比较,t1周=18.68,t1个月=19.21,t6个月=18.7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3 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mm)情况比较

手术前患者的平均前房深度为(1.50±0.26),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的平均视力分别为(2.50±0.32),(2.46±0.31),(2.47±0.35),t1周=16.45,t1个月=16.09,t6个月=15.0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为临床眼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迅速,致盲率高等特点,主要患病人群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3]。由于自身眼部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眼球前房角关闭,出现房水流出受阻,眼压增高,进而最终导致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

目前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大多采取不同方式手术联合进行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小梁切除手术等。但是小梁切除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容易出现浅前眼、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且晶状体混浊、增厚及位置前移等症状不能得到彻底解决。相关临床报道指出,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增加前房深度,术后眼球胀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迅速消除,具有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临床疗效[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的平均视力、眼压与前房深度均显著优于术前。由于小切口手法切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易于在高灌注下进行操作,前房密闭性好,使得在压力和水流的作用下前房角容易开放,降低了手术后低眼压、浅前房与脉络脱离等风险,并且在无超声乳化设备的基层医院可顺利开展,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月莹,王家祥,袁钊华,等.300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1,35(6):453-455.

[2]杨学兵,邓宗勇.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3):355-357.

[3]何涛,杨秀梅,梁晓磊.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9):1590-1592.

[4]陆颖丽.白内障手法小切口摘除与超乳摘除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防盲技术,2010,5(4):155-157.

[5]丁训佑.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2,36(9):679-681.

论文作者:黄小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论文_黄小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