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反光标志带用玻璃微珠的表面化学修饰(论文文献综述)
范利灵[1](2015)在《利用废玻璃瓶制备玻璃微珠及在其表面镀膜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采用隔离剂法制备玻璃微珠。通过将普白玻璃瓶破碎、过筛来获得不同规格的玻璃粉原料,玻璃粉原料有三种粒度,分别是60-80目、80-100目、100-120目;在900℃左右设置不同的煅烧温度与保温时间做筛选实验,将制备出的微珠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形貌观察,选出成球率较高的那组,该组微珠的煅烧条件即为该粒度玻璃微珠的最佳煅烧条件;三种粒度玻璃微珠的最佳煅烧条件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60-80目微珠最佳煅烧条件为:煅烧温度为900℃,保温时间为30min;80-100目、100-120目微珠的最佳煅烧条件是一样的,煅烧温度是900℃,保温时间为20min。除此之外还发现在同样的煅烧条件下玻璃粉原料的粒径越小,它的成球率越高;在制备出的三种规格玻璃微珠中,100-120目微珠的成球率相对于其他两种规格的成球率要高。制备出的微珠样品经过酸碱处理后,利用化学沉积法在其表面分别镀钛膜和锡膜。镀膜时分别通过改变TiCl4溶液、SnCl4溶液浓度、尿素浓度、反应温度为因素做正交试验,即L9(34)规格。经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反射率测试、EDS测试选出镀膜效果较好的那组,它的镀膜条件即为该规格微珠的最佳镀膜条件。三种粒度微珠样品镀钛膜与镀锡膜的最佳条件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表明:60-80目微珠镀钛膜的最佳实验条件为TiCl4浓度为0.2mol/L、尿素浓度为0.5mol/L、反应温度为70℃,镀膜后反射率比镀膜前提高了7%左右,镀锡膜最佳条件为SnCl4浓度为0.3mol/L、尿素浓度为0.5mol/L、反应温度为80℃,镀膜后反射率比镀膜前也提高了将近7%;80-100目微珠镀钛膜最佳实验条件为TiCl4浓度为0.2mol/L、尿素浓度为1mol/L,反应温度为80℃,镀膜后反射率比镀膜前提高了8%,镀锡膜的最佳镀膜条件为SnCl4浓度为0.1mol/L、尿素浓度为1mol/L、反应温度为70℃,镀膜后反射率比镀膜前提高了7%左右;100-120目微珠镀钛膜最佳实验条件为TiCl4浓度为0.2mol/L、尿素浓度为0.5mol/L、反应温度为70℃,镀膜后反射率比镀膜前提高了将近13%,镀锡模最佳实验条件为SnCl4浓度为0.3mol/L、尿素浓度为0.5mol/L、反应温度为80℃,镀膜后反射率比镀膜前提高了11%左右。从反射率提高的程度上来分析,镀钛膜总体上比镀锡模反射率提高的多,此外,100-120目微珠无论镀钛膜还是镀锡模反射率增加值都比其他两种规格微珠增加的多。
刘佳铭[2](2000)在《道路反光标志带用玻璃微珠的表面化学修饰》文中研究说明
刘佳铭,吴芳,吴小园,王定勇,俞上城[3](1999)在《玻璃微珠表面的反光、发光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铝-钛偶联剂、BCP-1170发光物及辅剂等化学修饰玻璃微珠表面,产生强反光性、发光效应.用植珠方法,提高道路反光标志带的夜间可见度.
二、道路反光标志带用玻璃微珠的表面化学修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路反光标志带用玻璃微珠的表面化学修饰(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废玻璃瓶制备玻璃微珠及在其表面镀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反光材料的概述 |
2.1.1 反光材料的类型 |
2.1.2 反光材料的应用 |
2.2 玻璃微珠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及用途 |
2.2.1 玻璃微珠的种类 |
2.2.2 实心玻璃微珠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
2.2.3 空心玻璃微珠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
2.3 实心微珠回归反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
2.3.1 实心微珠回归反射原理 |
2.3.2 影响微珠回归反射性的因素 |
2.4 玻璃微珠表面镀膜的概述 |
2.4.1 普通玻璃表面镀膜简介 |
2.4.2 云母表面镀膜简介 |
2.5 玻璃微珠表面镀膜的制备 |
2.5.1 气相沉积法 |
2.5.2 液相沉积法 |
2.6 纳米技术在微珠包膜制备中的应用 |
2.6.1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
2.6.2 纳米材料在微珠镀膜制备中的应用 |
2.7 课题的提出 |
2.7.1 研究目的 |
2.7.2 研究内容 |
2.7.3 课题创新之处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3.1.1 玻璃微珠制备方案的确定 |
3.1.2 玻璃微珠表面镀膜方案的确定 |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药品 |
3.3 玻璃微珠样品的制备 |
3.3.1 60-80目微珠样品的制备 |
3.3.2 80-100目微珠样品的制备 |
3.3.3 100-120目微珠样品的制备 |
3.4 玻璃微珠表面镀膜样品的制备 |
3.4.1 玻璃微珠表面镀钛膜样品的制备 |
3.4.1.1 60-80目微珠表面镀钛膜样品的制备 |
3.4.1.2 80-100目微珠表面镀钛膜样品的制备 |
3.4.1.3 100-120目微珠表面镀钛膜样品的制备 |
3.4.2 玻璃微珠表面镀锡膜样品的制备 |
3.4.2.1 60-80目微珠表面镀锡膜样品的制备 |
3.4.2.2 80-100目微珠表面镀锡膜样品的制备 |
3.4.2.3 100-120目微珠表面镀锡膜样品的制备 |
3.5 玻璃微珠的综合测试与形貌观察 |
3.5.1 热膨胀测试 |
3.5.2 蔡氏偏光显微镜形貌观察 |
3.5.3 反射率测试 |
3.5.4 EDS测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热膨胀测试分析 |
4.2 微珠镀膜前成球率与回收率分析 |
4.2.1 60-80目微珠镀膜前成球率与回收率分析 |
4.2.2 80-100目微珠成球率与回收率分析 |
4.2.3 100-120目微珠成球率与回收率数据分析 |
4.3 60-80目微珠镀膜综合分析 |
4.3.1 60-80 目微珠镀钛膜综合分析 |
4.3.1.1 偏光显微镜下形貌观察 |
4.3.1.2 反射率测试分析 |
4.3.1.3 EDS测试分析 |
4.3.2 60-80目微珠镀锡膜综合分析 |
4.3.2.1 偏光显微镜下形貌观察 |
4.3.2.2 反射率测试分析 |
4.3.2.3 EDS测试分析 |
4.4 80-100目微珠镀膜综合分析 |
4.4.1 80-100目微珠镀钛膜综合分析 |
4.4.1.1 偏光显微镜下形貌观察 |
4.4.1.2 反射率测试 |
4.4.1.3 EDS测试分析 |
4.4.2 80-100目微珠镀锡膜综合分析 |
4.4.2.1 偏光显微镜下形貌观察 |
4.4.2.2 反射率测试 |
4.4.2.3 EDS能谱测试 |
4.5 100-120目微珠镀膜综合分析 |
4.5.1 100-120目微珠镀钛膜综合分析 |
4.5.1.1 偏光显微镜下形貌观察 |
4.5.1.2 反射率测试分析 |
4.5.1.3 EDS能谱测试分析 |
4.5.2 100-120目微珠镀锡膜综合分析 |
4.5.2.1 偏光显微镜下形貌观察 |
4.5.2.2 反射率测试 |
4.5.2.3 EDS能谱测试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道路反光标志带用玻璃微珠的表面化学修饰(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1.1 Al-Ti反光膜镀法 |
1.2 发光膜镀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制备玻璃微珠反光膜的最佳条件 |
2.2 反光性 |
2.3 发光膜及发光性 |
2.4 实用性 |
3 结论 |
四、道路反光标志带用玻璃微珠的表面化学修饰(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废玻璃瓶制备玻璃微珠及在其表面镀膜的研究[D]. 范利灵. 大连工业大学, 2015(06)
- [2]道路反光标志带用玻璃微珠的表面化学修饰[J]. 刘佳铭. 化学通报, 2000(01)
- [3]玻璃微珠表面的反光、发光性研究[J]. 刘佳铭,吴芳,吴小园,王定勇,俞上城.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