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结构的社会发展适应性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适应性论文,社会发展论文,课程标准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两个英语课程标准。本文特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视角,比较国内外一些在结构上有特色的课程标准,分析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结构,以探讨更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英语课程标准结构。鉴于两个英语课程标准结构基本一致,本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为例,对于相比较的课程标准也主要是从结构上进行比较分析,在重要的内容方面略加探讨。
一、前言导语
所有的英语课程标准都有一个前言或导语部分,这一部分都会非常明确地陈述课程的社会发展方面的背景基础。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首先这样陈述课程的社会发展意义上的背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1](1)
美国TESOL协会(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为美国编制的《幼儿园至12年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标准》(The ESL Standards for PreK-12 Students)(以下简称“美国 ESL标准”)则设计了一个很长的前言部分,开篇是对本课程的基本思想的介绍,然后包括课程设置的背景(Why ESL standards are needed)、本课程的基本语言理念、对一些传统教学观念的批判等内容。美国ESL标准首先陈述到:
承诺未来
美国现在的所有中小学生都将生活在21世纪并为这个社会多样性不断增长和不同国家逐步成为相互依存共同体的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实现他们的个人、社会和长期职业目标,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能够与他人熟练、得体、有效地交流。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就是培养所有学生为这个新世界做好准备,包括那些在非英语学校学习的学生。本文件之目的就在于说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标准以及在面对挑战中的作用。[2]
比较两个标准的前言导语,在社会发展适应性表达上,我国《英语课程标准》更倾向于说明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美国ESL标准更倾向于说明学习英语的个体意义,应该说是各有特色,总体还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不过,从社会发展的未来远景看,在表达英语学习之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意义的同时,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也应适当表达英语学习之于社会发展的个体意义,因为我国教育思想也强调社会发展前提下的个体发展,而且没有个体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二、课程理念
任何课程都有基本理念。我国《英语课程标准》清晰地陈述了如下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1](2~3)
美国ESL标准明确提出了该标准的八个语言观:1.语言是具有功能的;2.语言会变化;3.语言学习即为文化学习;4.语言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5.语言获得出现在有意义的运用和互动之中;6.语言过程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7.母语熟练程度有助于第二语言的获得;8.双语是个人和社会的一项财富。[2]
同时,为了明确说明本课程与传统课程在观念上的区别,有的课程标准专门列出本课程所否定的广泛认同的语言教育观。
美国ESL标准就专门在这个标准的开篇之后,编制了一个特殊的小节:“有关语言学习的神话”(Myths abou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非常突出地说明了这个标准不支持、而目前很多教师可能广泛地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要求教师彻底放弃这些观念。
有关英语学习的一些神话存在于很多普通人与一些教育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之中。本文件的一个意图就是否定这些神话。
神话1:讲其他语言的英语学生只要通过与以英语为母语者的接触和交往就能简单和快捷地学会英语。
事实:学习一门第二语言需要学习者花一定的时间和有意义的智力努力。学习一门第二语言是艰苦的工作;即使对年纪最小的学习者,也不可能轻易地“捡起”这门语言。[2]
这一说明突出了本课程实施中必须突破的一些观念。
对课程理念的陈述有利于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当课程标准所依据和张扬的语言教学观中包含一些新的语言理念和语言教育理念之时。不过,我国《英语课程标准》若进一步分析所批判的外语教学思想与方法,则可能更适应当前这个过渡时期的英语教学,因为很多英语教师对新的语言教学观并不熟悉,他们本人就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观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英语的,因此很可能非常自然地用他们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去教英语。
三、课程目标
所有课程标准都非常明确地陈述课程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为整个课程的目标作出非常清楚的规定。
我国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1](1)
美国ESL标准对其课程目标进行了如下规定。
1.在社会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学生将:(1)运用英语参与社会交往;(2)为了个人表达和愉悦,在交往中理解和运用口头和书面英语; (3)运用学习策略扩展他们的交际能力。
2.运用英语达到所有内容领域的学术性要求。学生将:(1)在教室里运用英语与人交往; (2)以口语和书面形式运用英语获得、处理、建构、提供学科材料信息;(3)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建构和运用学术知识。
3.以社会文化的恰当形式运用英语。学生将:(1)根据对象、目的和场景,恰当地运用语言变体、语域、体裁;(2)根据对象、目的和场景,恰当地运用非言语交际;(3)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扩展他们的社会语言和社会文化能力。[2]
相比于美国ESL课程目标,我国英语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宏观一些。而从我国外语教师的现状来看,给出更为具体一些的总体目标可能更合适。因为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都还比较欠缺,而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运用和语言运用能力并没有具体的解释,所以若能像美国 ESL标准一样表述得更为具体一些,可能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现状。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国《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本身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还存在一定的不一致。应该说,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具有明确的前瞻性,为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外语教学指明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远期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从外语人口规划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与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还不需要全体国民成为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劳动者,英语毕竟还只是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使用,在国内工作生活中,使用英语还不是一种必需。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英语课程标准》应该恰当地规定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尤其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现状的英语课程目标。
四、内容标准
课程内容标准是对课程内容的详尽描述,通常都是分级的描述,也有的采取不同内容的单独序列描述。我国《英语课程标准》采取的是对标准内容分类分级描述,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类别,每个类别的内容标准再进行分级描述。
美国国防部编制的《外语内容标准》(Foreign Language Content Standards)采取的是与我国课程标准相似的分类分级描述,不过是以分级为主,在同级内容标准之内进行分类描述,类别中包括听一说一理解、读一写、文化三个类别。
在内容标准上,尽管很多课程标准采用的都是分类分级等方式,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安大略省课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英语读写发展》 (Ontario Curriculum: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nd English Literacy Development)(以下简称安大略课程标准),则是将内容标准按照不同阶段分为不同的课程(见表1)。
表1 安大略省课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英语读写发展[4]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读写发展
第一级
英语交际入门读写入门
第二级
日常生活英语基础读写技巧
第三级
学校与工作英语 日常生活读写
第四级
英语学习技巧学校与工作读写
第五级
英语过渡
这样的方式显然有利于在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标准更加明确,特别有利于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的地区的外语教学。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其实我们可以把英语分解为不同的课程,基础英语作为基本内容,然后设置英语初级听力、英语初级口语、英语初级阅读、英语初级写作、英语中级听力、英语中级口语、英语中级阅读、英语中级写作等课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不同阶段开设不同的课程。比如,在教师英语语音存在较大困难的小学可以选择只开设英语初级听力、英语初级阅读、英语初级写作,而到中学再开设英语初级口语和其他中级课程;而在能够聘请外籍教师的小学,则可以开设英语初级口语、英语中级口语,利用小学生口语吸收比较快的优势,强化口语教学,而到中学就不再开设英语中级口语。这样的课程的设置方式可能更适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当然,由此形成的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则需要在当地教育系统内统筹解决。
在内容目标的分类中,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类,而加拿大安大略课程标准、我国香港《小学大纲:英语》(Syllabuses for Primary Schools: English Language)(以下简称“香港《英语大纲》”)等地的课程标准大纲等则是将学习策略(学习技能)与语言技能归为技能类,采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的分类方法,将目标分为知识、情感态度、技能能力三类。在文化标准方面,美国国防部的《外语内容标准》则是采取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相同的方法,将文化单独列为一项内容标准。[5]笔者认为,我国外语课程中的跨文化教育采用融合法比较适宜。[6]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融合到这三类目标中,将跨文化知识融合到知识目标中,将跨文化态度融合到情感态度目标中,将跨文化能力融合到技能能力目标中。
当然,基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把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单独内容也是合适的,因为毕竟我国的英语教育长期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不过,采用知识、情感态度、技能能力三类目标的分类方法可能更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发展前景。
五、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通常都会根据学科教育发展的最新进展,推出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各国课程标准都在这一部分对新的教学理念的实践给予指导。
不过,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称之为“实施建议”,我国香港《英语大纲》称之为教学策略,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则称之为“教学标准”。[3](33)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设计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涉及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和我国香港地区的英语课程大纲都专门对任务型教学、形成性评价等新的教学理念给予尽可能详尽的实践指导。
我国香港《英语大纲》则用“教学策略、作业与评价、(课程)资源”(Teaching Strategies,Assignments and Assessment,Resources)三个部分对这些教学标准等进行规定。
美国ESL标准中每个层次都设计了“特别提示”(vignette),呈现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程序、讨论分析,明确指导教师如何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显然,使用“教学标准”这个术语,说明这些教学要求应该得到严格执行,比“教学建议”这样的要求更明确,更便于操作。因为作为“教学建议”,教师可以不遵照实施,甚至可以相对而行。
对于很多基本理念,目前很多教师运用得并非有效,比如,为了实施合作学习理念,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但是目前很多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并非真正的合作,而很多是只有分工,没有合作。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并没有制定合作教学的标准。
笔者认为,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标准”应该更有利于课程理念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六、评价标准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虽然对于形成性评价等我国教师不很熟悉的评价理念与实践方法给予了详尽的建议,但对于终结性评价却没有详尽说明。我国香港《英语大纲》则对终结性评价给出了详尽的示例。[7]应该说,香港《英语大纲》所给的评价样卷具有非常明确的标准意义,尤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因为评价测试是我国教育教学的文化传统。可以说,目前很多地方出现的课程改革问题,都与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有一定关系。
七、教材标准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应该说,在我国这样一个长期由国家指定全国统一使用教材的国家,明确规定教材标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但不采用“教材标准”的概念,则仍然说明这些建议不具有强制力,显然削弱了教材标准的规定性意义。教材标准还应编制教材的评审标准。
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在其课程标准《共同欧洲框架:语言学习、教学与评价之参照》 (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以下简称《共同欧洲框架》)中专门规定了教材选择的标准。[8]
我国的教材出版目前处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所以,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教材标准尤其重要。
八、教师标准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是改革性的课程标准,①对于教师来说,有很多新的课程理念需要学习、掌握、运用。但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只是提出了教学建议,对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从而导致在一些地方出现教师根本不知道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直接进入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
很多改革性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与以前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有本质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学科教育理念、课程理念,因此在改革性课程标准实施之时,必须应该对课程实施者(特别是教师)进行课程标准培训。
因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非常明确地制定了“教师进修标准”,从“科学知识与科学认识,科学教学知识,终身学习的知识”三个方面详细规定了教师进修的内容标准,并特别明确地指出:“科学教师是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教师进修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3](71,79)
为了改革性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标准应该明确规定教师的学习标准,要求教师掌握哪些基本的知识、理念,具有哪些基本能力之后,才能成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否则可能会严重阻碍课程标准的实施。
所以,笔者认为,我国《英语课程标准》若制定明确、合理、恰当的教师标准,则更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当前小学英语作为新开设的国家课程,若我国《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英语教师的基准性的标准,则会非常有力地促进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
九、家长与社区标准
当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家长与社会的参与,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国度,家长的参与尤其重要。
我们看到有些课程标准对家长与社区提出了要求。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全国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设计的《英语语文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9]对教师如何与家长和社区合作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要求。
应该说,家长与社区标准对于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非常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甚至可以解决很多具体的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比如,小学英语教学中家长普遍要求学生能读出教材中的每一个英语单词而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这样的矛盾导致很多家长对学校的英语教学非常不满意。
十、附录
英语课程标准可以包括内容丰富的附录。
●语音、语法、话题、词汇表等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包括语音、语法、话题、词汇表等附录。由于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我国英语教师、英语教材编制者对词汇的选用并不一致,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不得不面对大学招生英语考试,所以为了便于教学、考试的一致,编制词汇表还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我国目前的词汇表没有进行分级,不分级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自主学习掌握(比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策略来掌握词汇),但对于教师的评价却带来一些难度,特别是在很多教师还不熟悉课程标准所依据的词汇教学理念之时,难度更大。
为此,若对于词汇表进行分级,可能更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当然,词汇的选择还需要更多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研究。
●课堂用语表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和我国香港《英语大纲》在附录中都设计了课堂用语表,对教师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尽管本文提到的其他课程标准没有编制课堂用语表,但这一内容还是适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
●实施支持性资源
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编制专家专门编写了《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支持性资源,对课程标准给予系统解读指导,不过对课程的实施方法仍然缺乏其他更为重要的支持性资源,尤其缺乏关键术语说明、课堂教学案例这样的支持性资源,致使很多教材编写者和出版者不得不为课程实施提供更多的支持性资源。
我国香港《英语大纲》具有非常具体、非常实用的教学指导意见,比如,对于任务教学这一教学大纲所介绍的新的外语教学理念,《英语大纲》用了很大篇幅给予详实说明,并推出了专门的光盘,介绍任务教学方法、真实的任务教学案例和可以采用的材料,引导教师掌握还不很熟悉的任务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共同欧洲框架》更是出版了多部课堂实施的支持性资源。
显然,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应包含课程实施的支持性资源,尤其是术语解释说明、课堂教学案例等重要资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在结构上有很多方面是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但某些方面还应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景,进一步借鉴国外的课程标准结构,不断完善。
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前景,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在结构上应进一步补充完善评价标准、教师标准、教材标准、家庭与社区标准、术语解释和课堂教学案例等实施支持性资源,内容的分级、分类标准也应进一步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和未来前景进行补充完善。
标签:英语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