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非病灶型病变的超声诊断论文_梁艳玲,周璇,麦嘉雯,游文静,卢慧鸣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佛山 528251

摘要:目的:评价常规超声多种评价标准在乳腺非病灶型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超声科诊断的以乳腺非病灶型病变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384例,检出病灶478个,其中最终诊断为良性432例,恶性46例。结果:多种标准联合诊断敏感性87.5%、特异度97.83%、符合率88.44%;良性者二维超声恶性特征分、彩超血流分级评分、BI-RADS标准评分低于恶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供选择的技术类型较多,多种技术联合可起到互补作用,定性诊断乳腺非病灶型病变效用较好。

关键词:乳腺癌;肿瘤;超声

乳腺非病灶型强化指不具备病灶特征的强化区域,范围很小或广泛,被周围正常乳腺腺体或脂肪组织分隔,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及早进行定性诊断非常必要,有助于避免病情恶化,争取足够的治疗时间,避免病情恶化[1]。近年来,居民健康体检意愿明确增强,乳腺非病灶型病变明显增多,总结诊断经验非常必要。目前国内外对乳腺非病灶型强化研究较少。本次研究试评价二维超声、彩超在乳腺非病灶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6年6月,医院超声科诊断的以病灶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采用BI-RADS-MRI标准判断为乳腺非病灶型病变;②最终定性诊断,通过随访、手术、活检病理穿刺诊断确诊。排除标准:①手术、活检后进行超声检测;②进行激素治疗者;③检查病灶与活检手术病灶不对应;④无法控制动作,检测质量较差者。共入选对象384例,年龄24~79岁、平均(41.1±5.2)岁。检出病灶478个,其中最终诊断为良性432例,主要为化脓性炎、腺病、导管内乳头状瘤、不典型增生、囊性增生病。恶性46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0例、导管原位癌18例、乳腺小叶癌4例、导管乳头状癌3例、派杰氏病1例。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诊断,医院有多种型号的超声诊断系统,由不同医师诊断。探头频率有多种型号,最常用的为5.0~13.0MHz。充分暴露病灶的位置,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准备,月经干净后1周检查。体位选择以暴露病灶为主要目的,部分肥胖者需侧卧位。先行二维超声,寻找病灶,观察记录病灶大小、形态等二维影像学特征,分析内部、后方回声情况。而后换CDFI模式,进行血流成像,分析病灶内部、周围血流情况,进行分级评价。最后BI-RADS第2版中推荐的标准评价分级,对病灶进行分类。

1.3定性诊断标准

二维超声依据结节短径、边界、形态、纵横比、内部回声判断,具有恶性特征者计1分,≥3分者为恶性。彩色超声:依据血流分级诊断,Ⅲ级诊断为恶性。病灶BI-RADS评价方法主要依据超声声像图形态学表现、回声、随访情况等综合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描述统计,采用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Kolmogorov-Sminmov)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良性、恶性病灶不同超声技术诊断结果如下多种方法联合诊断敏感性87.5%、特异度97.83%、符合率88.44%。见表1。

注:与良性相比,*P<0.05。

3讨论

病灶的性质不同,决定其生物学、物理学特征差异,为超声诊断奠定了基础。当前超声技术不断进步,二维超声等广泛应用于临床,SWV、血流动力学参数等量化指标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效用[2]。但是对于非肿块型病灶可供选择的方法并不多,常规超声是主要诊断方法,评价的标准有很多,本次研究显示,乳腺非病灶型病变良恶性肿瘤在二维超声特性特征评分、彩色血流分级评分、BI-RADS标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需注意的是,同一类病灶评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评分存在明显的交汇,变异系数较大,同时非肿块型恶性病变二维超声特性特征评分、彩色血流分级评分、BI-RADS标准与肿块型存在较大的差异,恶性病变常易伴随良性病变,一种评价标准往往并不能确保无误漏诊[3]。同时准确定位,选择目标区域也非常重要。

不同超声技术诊断原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其优劣,如钙化可能导致假阳性,尽管微钙化往往是非肿块乳腺癌的主要特征,有报道显示钙化伴结构扭曲或局化性非对称性致密病灶恶性风险较高,钙化可能会影响彩色血流成像[3]。病灶的内生物学、物理学特性较复杂,甚至不排除良恶性共存、一点癌的存在,这些都给诊断平添了许多困难。医师应积极积累经验。为提高诊断效用,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被广泛用于影像学诊断,对于超声诊断而言,量化的指标可提供计算机系统建立最佳的截断值,以确保下曲线面积最大化[4]。非肿块型乳腺病灶往往存在转移,检测腋下淋巴结是否存在恶性转移特征也有助于辅助诊断。超声诊断本身严重依赖于医师的技术水平,还应关注技术操作路径的建立,以确保超声声像质量。

综上所述:超声可供选择的技术类型较多,多种技术联合可起到互补作用,定性诊断乳腺非病灶型病变效用较好。今后需加强质量管理,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寻找最佳标准。

参考文献:

[1]陈万青,郑荣寿.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J].中国肿瘤临床,2015,34(13):668-674.

[2]王静.探讨乳腺疾病筛查的优化模式[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33(3):123-124.

[3]安彦虹,叶兆祥,李戈,等.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国人女性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4):353-357

[4]周建桥,詹维伟.超声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及其解读[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6):84-88.

论文作者:梁艳玲,周璇,麦嘉雯,游文静,卢慧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  ;  ;  ;  ;  ;  ;  ;  

乳腺非病灶型病变的超声诊断论文_梁艳玲,周璇,麦嘉雯,游文静,卢慧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