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伟
(大名县黄金堤中学 河北 大名 056900)
一、 责任和使命――思想品德课无法回避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更是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正在成为整个教育的灵魂。在德育工作中,初中的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德育课程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二、 非生态――思想品德课面临的现状
应该说,新一轮的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但是从总体来说,由于教师教学的惯性和教材本身的问题,教学中的“非生态”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也使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具体来说,这种非生态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人际关系来说。德育要有效果,必须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心灵愉悦中自觉地主动地接受教育,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只有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易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做人的道理。然而在现实的政治课堂里,在师生关系上,老师们仍沿袭了“课堂的控制者”的角色,教师高高在上,教师控制着学生思想和行为;在生生关系上,是学生不合理的竞争与排斥,“好学生”控制了发言和讨论,交流也往往在同一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这种“界河”把学生间应有的良好的交流关系和良好氛围破坏了。不和谐的人际氛围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根基和土壤。
2.2 从教育方式来说。德育是一种德性教育,要通过打动人的心灵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虽然做了很大的改变,但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仍没有完全摆脱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而说教和灌输更难让今天的孩子把心门打开,所以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还是敬而远之,认为这门学科过于强调大道理而枯燥乏味,不好玩,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还是学生不喜欢的课堂之一。这种违背德育规律的生硬的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命力。
2.3 从活动空间来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的教材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思路,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体例,努力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但教学中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明显不够,教学基本上还是围绕着课堂、知识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没有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作出根本的调整,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种将思想品德课简单化为知识传授的课堂只能使学生们都“知道”道德知识但却不去践行。
有一位资深的教育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揭示了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我认为学校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并认为生态型学校就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学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及学校和其他系统之间整体优化,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师生持续发展的学校。其实,思想品德课又何尝不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呢?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这样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出现了非生态或者说是反生态的状况。
三、 建设生态型课堂――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的初步思考
3.1 生态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人文精神流淌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毫无疑问应该注意思想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了思想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使人感到政治课“高大”而不“秀丽动人”,这就使德育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因此,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中,老师应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注重学生在优秀的文本解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2 生态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师生心灵交汇的课堂。
交往是生态型课堂的主要行为方式,课堂上的人际交往主要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如果师生、生生关系融洽,教师可敬、可亲,学生文明、可爱,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在课堂上师生均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课堂上良性的交往关键是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鱼水般”的关系,相互交融,在鱼水关系中,师生之间合作对话、趋向平等、理解信任、相互尊重。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做人的道理才能象甘泉洒进干涸的心灵,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都非常自然的互动着,没有压力、没有强制、自主参与、主动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和教师进行智慧的交换,并且能够生成自我的感悟。这种课堂生活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真、善、美是课堂的行为规范。这种课堂应该是一种博雅课堂,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的精神建构,是相互的思想交流、理解和沟通。
3.3 生态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社会实践的课堂。
品德教育最终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远非思想品德课一门课所能及,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但也并非说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无所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的关系,对其他各门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要有所了解,并在教学中对其他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有所回应。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还要求我们要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学中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积极关照丰富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课堂内容的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论文作者:赵向伟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思想品德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品德论文; 自己的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