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必须澄清的几种模糊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模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要具备创造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解决日趋复杂的现实问题,这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但是,要把这一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从目前创造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比较明显的存在着对创造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充分的逻辑论证。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随意性较强,缺乏多学科的综合解析和严密界定,比如人们常常把创造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思维训练课”或“创造技能训练课”,而没有认识到创造教育是在创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则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使学生创造潜能开放和伸展的教育活动。观念上的滞后和操作上的失当使教育自身的创造功能弱化,导致教育目标和过程相脱离。这方面的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亟需得到澄清。
第一种模糊认识是“创造教育等于智育”,也即把创造力的培养片面理解为智育的范畴。这种理解看到了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但忽略了创造力既是个体产生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解决独特性问题的能力,也是个体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求新、求异意识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的心理能力,因而误以为只有通过智育、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不错,知识本身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既相辅相成,也是学生创造才能得以发展的重要过程,但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既和教学中确定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目标有关,更与教学过程的科学组织和合理安排有关。如果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分机械,不仅无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还会极大地泯灭他们的创造潜能。
同时,智育并不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惟一途径。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如体育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已经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而且极具想象力和韵律的身体活动和技能技巧练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的伸展。美育通过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感悟,发展着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创造的情感、创造的意志、创造的个性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因此,美育、体育以及德育等既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有效支撑。创造能力不只在智育中才表现出来并得到培养,培养创造力是整个教育的任务。
第二种模糊认识是把创造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割裂开来。在创造教育的实践中,有些虽然看到了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仍然使用陈旧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特别是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性的维持,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程序操作和公式化的活动安排。缺乏个性的训练只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凝固的技能技巧,难得有创造的艰辛体验和成功的乐趣,其宝贵的精力和智慧潜能耗费在大量的机械模仿和训练中,因得不到有效开发和伸展而过早泯灭。
主体性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是个性的核心内容;而创造性作为重要的个性特点,是主体性的最明显的表现,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它不仅是创造力的观念表现,而且也是创造意识、创造情感、创造意志的统一,常常体现出学生创造的欲望,以创造为快乐,以及在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独立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因此创造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调动基础上,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在创造性活动中强化创造的情感和意志,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种模糊认识是“只要开设了创造教育课就是创造教育”。单纯的思维训练课或所谓的创造技能训练可能会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或技巧发生某些量的变化,但很难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质的飞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创造力的发展虽然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应看到,离开了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离开了主体意识起调节作用的丰富多彩和兴趣盎然的实际操作,很难谈到有多少创造的因子在其中渗透,而且其心理过程恐怕也只能局限于单纯的空想,这样,学生作为创造的主体,他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就无法契和而实现真正的同构,也就无法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提升自身。其实目前中小学普遍开设的活动课的真正目的也在于此。只是这些活动课还缺少进一步的科学设计,与其他的学科教学基本上是两张皮,没有进行合理的渗透,而且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还缺乏逻辑的论证和实践的充实。另外,活动教育的安排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没有向课外、校外和社会实践延伸,没有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也是制约创造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种模糊认识是在处理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方面许多创造教育的活动过分注重群体的发展,这种从课堂常规教学中引伸出来的组织形式,比较强调群体活动,整齐划一,学生共同活动、共同操作,一个计划、一套材料、一个步骤、一个程序,虽然每一个学生都有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但它的最大弊端是机械、模式化、缺少弹性,不管学生有无兴趣,是否愿意真心投入,都必须按照固定程式进行,因此不利于因材施教和激发创造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创造教育的实践只考虑学生的个体活动,使个体的创造活动游离于群体之外,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培养兴趣,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活动之中,但个体的活动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难以持久的,而且脱离群体活动,也就脱离了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环境,个人也就失去了使个性达到充分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相应也就很难使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在集体中,通过营造和谐的创造活动氛围,体现出宽容、友善、理解、支持、信任、自由、激励,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健康、和谐、创造性地发展。
创造力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每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都有这种潜能。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充分保护和促进所有的学生发展这种能力,而且创造教育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创造教育的实践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应自觉矫正阻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
标签:创造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