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现代商业步行街区实际就是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营造出一个易于识别的、具有人的尺度的、能够引导人流的空间结构,动线空间便作为它的一个载体。合理的动线设计使身在其中人群能轻松建立起对整个商业步行街区的清晰的认识。本文首先引入动线的概念,并基于此对成都市太古里商业街的空间形态、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望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能提供小小参考。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空间形态、空间组织、动线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taikoo li commercial street based on moving line design
Shurui We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commercial pedestrian block is a space structure which is easy to recognize, humanized, and can guide the flow of people in complex business environment,and the moving line space is used as one of its vectors. Reasonable moving line design enables the crowd to easily establis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ir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re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oving line,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organization mode of taikoo li commercial street in chengdu city. And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Space form, Spatial organization, Moving line
1 动线概念
“动线”最早是出现在建筑设计中,指人在空间中的行为路径或行走路线,是一条将各功能子系统联系的虚拟线,它把人的活动串联起来,使空间的格局满足人的需要,并决定了主体对空间功能使用的方向和次序[1]。而根据商业街区的空间特征,动线可解释为承载人们运动的一种动态连续的行径路线,用以连接商业街区中的各个功能单元,为商业街区空间提供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联系,使商业街区的空间能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整体。在商业街区中,单一顾客的行动路径是随意的,但经调查可发现,大多数顾客的行动轨迹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动线就是除了承载人的行进,更多强调主体行为的流动趋势以及承接客体的功能,商业街区中动线的形态结构能够表现出人们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各功能间的关联性。
动线设计就是在了解相应群体动线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功能安排与环境诱导,设计出符合行为功能需求的动线结构及形态,科学的组织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协调空间组织与活动,有机地统一空间连续排列与时间的先后顺序,充分发挥业态单元的功能,创造商业街区整体的价值[2]。
2 商业街动线空间结构构成
2.1连接点
2.1.1端点
商业街中动线端点是其与城市的连接点。常见的端点形式就是出、入口广场,太古里街区有四个出入口广场。由于太古里商业街空间的尺度比周围城市主干道的尺度一般要小,在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下,进入的人群容易在入口处形成拥堵,而设置的位于四个方向的出入口广场恰好能够起到疏解城市交通压力,集散人流的作用,形成缓冲的过渡空间。
2.1.2核心
商业街区的中心就是核心,是整个街区的代表区位,也是整个动线系统的中心,吸引人群沿着设计动线前进。太古里商业街主要核心为大慈寺南门外的漫广场,处于大慈寺院落的轴线上,也是大慈寺的入口广场。广场呈长方形,是北糠市街与和尚街的垂直交汇点。通过寺门口前广场的缓冲空间,寺内外空间得到渗透融合。两个次要核心为东广场和西广场。东广场位于片区东南部,人流聚集,是步行交通的枢纽。广场周围被带有连廊的二层建筑所围合,形成人群视线的焦点,广场中心的音乐喷泉带来大量人气,吸引进入街区的人流前往,影响动线结构。西广场是片区西南角的入口广场。是连接春熙路片区和太古里街区的主要节点。广场中水池和创意雕塑形成标识,通过大气现代的景观设计,作为动线开端,将人流引向太古里街区。三个核心构成三足鼎立稳定动线结构,引导人流均匀分布于街区内部,形成合理空间布局。
2.2路径
路径是供人群移动选择的线性空间,具有一定方向性、连续性。动线设计就是对人流方向规律有一定了解后进行的线性空间设计,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方向引导性。人群对方向的感知、街道的明暗变化、标志性建筑的潜在引导等对人群流向引发的心理诱导都与路径的形式、尺度等透露的方向信息密切相关。
2.3动线对于空间形态组织的作用
在现代商业步行街区建设中,空间是动线的载体与实现途径,而动线则是空间活力与内涵的源泉。基于动线设计的空间形态组织中,空间的引导与关联,空间秩序的控制是最核心部分[2]。合理的动线帮助人们理解空间,且有机串联各功能,形成良好业态空间。动线作为轴线系统控制空间秩序,影响行走在其间人们的内心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基于动线设计下太古里空间特质及组织模式分析
3.1空间肌理
太古里商业街整体地块大致呈L型,由北面大慈寺路,西面纱帽街,南面糠市街以及东面玉成街、笔帖式街环绕而成。太古里这个名字便直接透露出了它与我们过往常规划的那些典型的大尺度、封闭式、孤立而又缺乏开放性的商业综合体不同,基于场地里保留下来的几条旧式里弄,采用“里”的规划模式,小街廓、历史建筑、富于变化的街道构成别具一格的空间肌理。街区内道路网骨架大致以保留的北糠市街及和尚街两条相互垂直的历史街巷为主要构架,马家巷、章华里、字库巷、玉成街这些具有上海里弄特色的街巷也予以更新利用,旧的街巷肌理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延续。为了满足现代商业需要,增强区域内可达性,在遵循传统肌理的基础上开辟很多新的网格状道路。里弄空间尺度亲切,道路弯曲回转,气氛幽静,形成了规整之中又富含有机变化的道路空间肌里[3]。另外,在街区二层设置外廊将整个二层空间串联为整体,通过扶梯贯通两个标高层,使路网系统立体化形成新肌理,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也为其间行走的人们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和视野感受。
3.2空间尺度
太古里商业街总体占地面积为57147.8平方米,商业建筑群屋层高9-17.9米,多为两层局部三层。在空间尺度上,太古里商业街由于其现代功能属性需求,不能完全使用过去的矮小居民建筑及狭窄街道尺度。采用化整为零的规划方法,将街区中不同的场所空间,对应具体的建筑形态尺度。
太古里商业街的街巷等级大致可分为三等,即街、里、巷。北糠市街作为主要轴线,线性连接大慈寺前漫广场与东、西糠市街,宽度最宽为13米,D/H在1.5左右,在其间行走稍微有点疏远感。穿过北糠市街,连接西广场、东广场与北入口广场10米宽的商业街道以弯曲的形式贯穿各个节点及东西、南北向的多条里巷,为街区内最主要的一部分动线, D/H值为1.2。此处内街两侧建筑体量都较大,层高略有变化,但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值控制在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范围内,接近于传统的街巷尺度,而且街道两侧的建筑二层均设有外廊,街道尺度在实际感受中更加宜人。宽度为4-7m的路径网格状交织于街区内部,D/H值在0.5至0.8之间,空间尺度感较为亲切且细腻,平易近人,能体会到传统里弄的感觉,内聚力较强,空间层次感丰富,富有动感。
在太古里街区中还存在很多退台设计,这种设计是通过街巷的视线分析,使部分第三层空间退后,因此人们在街巷中行走基本不会看到第三层的建筑,从而只会感觉到两层为主的空间,通过视觉上降低沿街两侧建筑高度的方式,来避免街巷空间过于局促压抑。
3 .3空间序列
街区空间中有连续、趣味、移步换景的空间序列,它就具有流动性、导向性和感染力。在动线设计中,通过空间的收放、转折、渗透、诱导来增强街区节奏感,增强街区的活力。空间序列一般可简要分为前导——演进—— 高潮——结尾四个部分。
位于整个街区西南部的西广场作为前导空间是太古里商业步行街区空间序列的开始。西广场整体形态呈不规则梯形,长边位于纱帽街,短边朝向街区内,其余两侧建筑走向朝街区内部方向收缩,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引导人流进入。对城市街道来说,标志性和吸引力是起始段考虑的重点。水池、造型独特的人形雕塑、广东会馆和欣庐两座历史建筑塑造其空间的独特性,在西广场处共同起到了的标识和吸引的作用。之后便是一段演进空间,整体街道空间营造一般讲究先抑后扬,这部分街道较外部街道窄而弯曲,为“抑”空间,但又和与之相交的街巷宽度不同,且两旁有设置线性路灯和广告牌,交叉街巷上方多修建有二层走廊导致下方街道与主动线有明暗差异,因而主动线具有明确导向性。东广场作为快里动线上的高潮空间,即“扬”空间,是序列的制高点,广场形态呈规则矩形,面积较大,人群从相对窄的街道突然进入到这样一个开敞空间,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东广场四周被建筑所围合,具有良好的界面。苹果旗舰店时尚简约的建筑外形与其余三面川西风格式建筑在形态、材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仿佛一场现代与历史的对话,冲击且又合理,富有趣味。广场中心还设有音乐喷泉、雕塑小品及座椅供行人玩耍休憩,聚集大量人群驻足,是街区的形象点所在。动线在此处转弯,向北延伸至最北部的出入口,其间经过保留建筑马家巷禅院空间又相对开敞,这部分是高潮后的补充,人群的心理感受可得到缓冲调节,在此驻足选择延既有线路前行或转向去另一个高潮空间——漫广场。北出入口作为结尾空间以广场形式出现,也是与大慈寺路的接驳点,广场上同样布置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雕塑小品,首尾形成良好呼应,给人以连续、完整而又有层次的动态感受。
3.4“环绕回游+局部网格状”空间组织模式
太古里商业街空间动线设计为“回”字形双环结构,内环动线为“慢里”,包围大慈寺,沿街多布置餐饮;外环动线为“快里”,业态为国际精品和快时尚店铺。这种动线具有很好地连续性,可以给人群带来连续的空间感受和商业氛围。人群进入街区后沿这两条动线即可逛到商业街大多数商铺,形成环游模式。两条环线之间设有次要网状路径来连接补充,以提高街区各方位可达性。
环绕回游+局部网格的路网设计使太古里各类商业、娱乐、休闲活动都会被大多数人群感知、参与,由此增加其商业活动发生概率,实现了商业效率的最大化。太古里两条动线集合了广场节点及竖向交通,空间秩序明确,层次感丰富。略有不足之处就是在整个街区的南部网格路网片区,由于交叉口较多,且界面相似,各个街道辨识度不高,置身其间易迷失方向,因此需增加指示标牌帮助行人识别。
参考文献
[1]王晓,闰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51-58.
[2]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0-23,19-21.
[3]陈煊.“市”与“寺”——成都远洋太古里建筑设计漫谈[D].桂林理工大学,2015.
作者简介:文书睿(1993年8月—),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文书睿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空间论文; 街区论文; 广场论文; 商业街论文; 商业论文; 古里论文; 尺度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