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北京特色--采访张桂芳老师谈“北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_课程评价论文

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北京特色--采访张桂芳老师谈“北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_课程评价论文

促进学生发展 体现北京特色——就北京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采访张桂芳老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义务教育论文,北京论文,课程标准论文,促进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请问此次制订北京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张老师:这次《标准》的研制有一定的前期基础。早在1998年,北京市就研制了《历史课程标准》(7~12年级)。2000年,北京市21世纪历史教材编委会又对其进行了修订,并重新确定了教学内容框架,后又经过多次修改,本次正式出台。本《标准》是按照北京市对21世纪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重新构思研制的。

这次课程标准的研制特别注意了两个问题:一是要符合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精神,即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六项具体改革目标去思考历史学科的问题。二是要体现北京的特色,开发利用北京的历史教育资源,贴近北京学生的实际。

《标准》包括四个部分。一、课程价值。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任务和总目标,阐明了课程价值。二、课程内容与标准。下分中国古代史(7年级)、中国近代现代史(8年级)、世界历史(9年级)三大部分,在每部分的概论中,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点,以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联系。每部分下列若干学习单元,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列出了供参考的活动建议。三、教学建议。提出了教学途径与方式、教学原则和供参照的学习活动案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四、评价建议。阐述了评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供参照的评价要点和评价建议。

记者: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被运用于教改实践,请问此次制订北京市《历史课程标准》是基于什么理念呢?

张老师:说到理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重新理解“基础”,围绕“基础”定位。

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基础”呢?《方案》研制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基础’,主要是指为每个受教育者奠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他们奠定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生学习的基础,换言之,就是为他们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这一理念出发《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

1.历史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首先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因此将这项目标放在首位。这项目标的规定有7条,它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起着制约作用。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受国主义情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兴趣和认同感”,就放在了第一条,以体现其重要性。与此相对应,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也比较多一些。课时的分配比例是学习祖国历史与学习世界历史的时间比为2:1。

2.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侧重学术性、知识性的一门课程,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则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的目标。离开了知识的载体,其他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学科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是不能割裂的,基于这个原因本《标准》将二者放在一起表述。

3.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才能“学会学习”,适应学习化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国家对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换句话说,它要求做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这与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即历史教学目标不能割裂和偏颇,而是应该有机结合;不能只重视具体目标的实现,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收获。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课程的总体价值,它应通过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来体现。《标准》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围绕人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主要的方面:即科学认识价值、借鉴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

记者:本次《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

张老师: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新理解“基础”,围绕“基础”定位。

2.减轻学生负担与体现学科特点兼顾。

3.遵循全国统一要求与体现北京特色兼顾。

4.促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

5.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弹性和可选择性。

以上五点是《标准》的总体特征,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记者: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北京市在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和实施方面是否有一些新的变化?

张老师:关于这方面我们主要考虑到以下两点。

1.减轻学生负担与体现学科特点兼顾。如果学科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要求,就容易导致课程内容的繁、难。所以,我们在制订《标准》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首先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这个前提下,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精心选择了课程内容,严格控制知识总量和学习要求的适度。

此外,我们考虑到历史学科知识建构的有序性及规律性的特点,仍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学习,但注意了中外历史的联系,注意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世界背景和世界历史当中中国的地位;坚持历史科学的时序性,同时注意突出重点,不求史学体系的完整,避开艰深的专业概念和理论。《标准》还注意剔除陈旧的观点,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2.增加弹性和可选择性。弹性意味着对教师和学生选择权的尊重,其目的是力求使《标准》更贴近教学实际。

我们提倡学生主动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在活动中习得技能,这些都需要时间的保证,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弹性,这将进一步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活动会受各种外在条件的限制,学生主体也有自己的个人兴趣和意愿,因此只能以“建议”的方式提出,供不同学校的学生选择。此外,考试方式也体现了弹性和可选择性。考试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现在北京市的一些学校已经尝试着把历史知识的学习、考察与新颖活泼的考试形式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另外,也可以把平时活动成绩与期末笔答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这些在《标准》中均没有硬性规定,而是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记者:作为一个地方版课程标准,在《标准》里是如何兼顾历史学科知识建构与北京地方特色的?

张老师:我们的原则是遵循统一要求与体现北京特色兼顾。

我们在修订《标准》时特别注意到,地方制订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精神和基本要求上应该与国家课程标准相一致。历史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体现国家认可的历史认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本《标准》在总体框架、基本理念、表述方式上与教育部对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那么,又如何体现北京的特色呢?

首先,考虑到北京教育条件的先进性。北京地域小,各区县差异不像全国地区差异那么大,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总体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各中学已经基本实现校园网络“校校通”。所以,《标准》中许多活动建议是从这一条件考虑提出来的。

其次,考虑到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活动建议”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去观察可以看到的事物,参观就近的博物馆,走访亲历历史的人,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增长见识和提高能力。

再有,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的特点。北京的变化体现着时代的脉搏,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发生在北京。北京的公民应该具有更强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更理智的头脑、更清醒的判断力,这些可以从历史借鉴中获得,但却需要平时学习中的引导。基于上述考虑,《标准》在“活动建议”和学习活动案例中,为师生提供了一些供参照的范例。

记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什么新变化?

张老师: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课程,历史学科长期以来背着沉重的包袱。如何给历史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北京市市区教研部门和广大历史教师一直在努力,但囿于旧的大纲和教材,只能在局部上做文章。我们在制定《标准》时,做了一些尝试。

第一,《标准》从7~9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明确规定:“历史学习过程是间接感知历史的过程,应培养感知历史的兴趣和方法,学会设身处地地进行历史想象与体验,加深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理解。”提倡在7~9年级的历名教学中适当多运用形象生动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标准》认为:“历史学习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要培养发现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学会依据材料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多角度看问题;不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敢于质疑和辩论,追求真理;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观点。”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第三,《标准》认为:“现实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关注一些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谈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学习历史,认识现实,使学生觉得历史学习有实际意义和新鲜感。

第四,《标准》提出了“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途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开放性”的观点,具体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学习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向书本以外的多种学习对象延伸,从跟着历史教师学习历史向社会、家庭延伸等”。《标准》提倡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进行拓展性学习,并建议学生尝试将历史知识运用于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试想一下,北京几十万中学生难道没有可能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合理化建议吗?如果学生的建议得到采纳,那他们将会得到怎样的激励?《标准》在每个学习单元都提出了几个可供选择的“活动建议”,在“教学建议”后附了10个学习活动案例。这是一种历史学习方式的导向。

第五,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标准》提出了七条教学原则:史论结合原则、联系性原则、教育渗透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激情引趣原则、活动性原则。这七条原则相互联系和补充,正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着力提倡的。

第六,学生爱学历史、怵考历史曾经是普遍现象,原因就在于历史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单一,学生怕死记硬背。评价方式对教学方式有着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标准》规定:“应充分考虑7~9年级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的表现和实践活动成果,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避免以书面闭卷笔答作为主要或唯一的评价方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日常评价应允许学生在几种不同方式中选择。”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是一种解放。

第七,教师的教学改革缺乏动力和日常监督,是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转变为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标准》认为,“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判断的依据不仅有客观的《标准》,还应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给学生以督促教师、改进教学的发言权。要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接受评价、调整学习的自觉性。”为推动落实,《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以供参照。

记者:北京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及实施,将是北京市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件大事,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您对此次《标准》做了较为全面、生动的介绍与诠释,一定会对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有所启迪与帮助。谢谢!

张老师:不客气!推动北京市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促进全国中学历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所有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希望通过这次《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可以与全国广大同仁共勉,也希望听到大家的宝贵意见。

标签:;  ;  ;  ;  ;  

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北京特色--采访张桂芳老师谈“北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