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知网2001年6月至2015年5月收录了有关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文献98篇,通过对这些文献查阅、分析,从各年的数量、涉及学段、内容三个维度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0-0048-02
一、研究目的
2001年6月,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处理了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随着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也在各学校开展起来。它是一种新颖的课程形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为了厘清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现状,更好的进行学校及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推进课程改革,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论文,对新课改以来对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检索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检索时间范围为2001年6月1日到2015年5月1日。对题目包含"生物"且关键词为"校本课程"的论文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119篇,剔除无关论文21篇,有效论文98篇。其中,硕士论文33篇,期刊论文63篇,会议论文2篇。通过对文章发表时间,研究内容,学段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特点。
三、文献统计分析
1、各年度论文数量分析
如图1 所示,我国关于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数量在2001年、2003年为零,2004年--2006年处逐渐增加,2006年--2009年相对稳定,2013年--2014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尽管在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但是就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而言,起步较晚。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刺激了关于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2004年开始,论文数量逐渐增加。2006年到2014年之间论文数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200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规模的扩大以及2004年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全面推广,刺激了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研究。
和同期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总数量及论文数量增长速度相比,有关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在数量比例较低,增长率上都明显落后。一方面可能和课程改革中生物学科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后来提到的"概念教学"相比,校本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二是生物学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了选修课、活动课、素质课的研究和开发。
2、研究学段统计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到高中关于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有59篇,总体比例达到60.2%,初中的21篇,占21.4%;18篇论文综合论述了初、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占18.4%。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高中段明显于初中段。究其原因:(1)生物学在初中、高中的学科地位,高考将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也促进了高中关于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热情。(2)对高中生物相重视程度比初中生物的更高。(3)高中教师的平均学历、科研能力和自我认同感相对于初中教师要略高,从而具备了更优厚的条件。从一部分论文来看,初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很多共通之处,很多方法可以通用,可以彼此借鉴。
3、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如图3所示,通过对有关生物校本课程论文的阅读筛选,依据文章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综述,生物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研究,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设置,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以及其他研究。
3.1实践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侧重于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及总结反思,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论文基于实践并结合理论,研究结果比较系统全面,质量较高。在整个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共计45篇,占总量的46.2%,其中28篇大部分来自硕士论文,占62.2%。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为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操作性较强,有实践价值。也说明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尝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校本课程也是对学校课程的丰富和延伸,有助于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3.2理论综述
有关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综述研究,集中论述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重要性、必要性、一些操作方法的提炼,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价值及影响因素及课程开发类型等。这一类型的论文出现的时间多在2010年以前,说明关于生物校本课程研究的主题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这和校本课程开发总的发展规律一致 [ ]。论文共共计25篇,比例为25.5%,数量排序第二(图3)。
3.3其他研究
余下29%的论文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由图3,问题及对策的研究7篇,研究反思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已经开展或者即将对生物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究的学校和老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师相关的研究5篇,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校本课程意识"调查[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等方面,文献不多,但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资源4篇,论文数量不多。一是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如教室、实验室、各种设备保障以及教师资源、图书资源等,结合学校情况以开展合适的生物校本课程。二是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比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学生资源、兄弟学校资源等。通过资源重组,丰富中学生物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3篇,主要探讨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内容的呈现方式、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与生活紧密联系等。校本教材开发的专门研究只有2篇,专门对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编撰进行了研究[ ], 也谈到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策略,校本教材的开发方式,例如组织学生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
其他零散研究7篇。这些文章研究了生物校本课程的跨学科联系,生物校本课程对初高中生物衔接的作用,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等。这些专门化的研究目前比较少,研究深度不够。多是借鉴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进行探讨,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践依据较少。
四、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论文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引起了学校、生物教师的一定关注。对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有了突破和新的研究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各地区各学校进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整体上看,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数量较少
论文数量少,说明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不大,重视程度和研究程度不够。与中学其他学科如体育(882篇)、语文(373篇、)英语(297篇)、美术(228篇)化学(167篇)、数学(152篇)、地理(132篇)相比数量少,与物理、音乐、心理、信息相比数量略多,总体上进展比较缓慢。其比例占校本课程研究相关论文总量(10921)的比例极少(约0.9%)。从图3看各年度论文数量增长幅度小,可能提示教师的研究热情不高。
2、不同学段差异大
高中学段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远高于初中学段,反映出以下问题:①高中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高于初中。②高中生物学的学科地位可能比初中更高 ③高中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积极性更高。④初高中师资分配不均衡。
3、研究内容呈现的问题
3.1实践研究重理论,形成的校本教材少。
生物校本课程实践研究,高校硕士论文为多,一线教育者研究论文比例不够大,说明实际的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较少,或是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因此教师的收获少,形成的成果也很有限。同时实践中形成的校本教材数量很少,并且对于校本课程的实践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3.2理论研究欠深入,缺乏成熟的研究体系。
生物校本课程理论研究方面论文所占比例不小,主要是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多停留在表面,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并且缺乏成熟的研究体系。针对某一方面的专门研究少,多是泛泛而谈,或是单纯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
3.3研究力度不够,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成果极少。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研究方向有: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但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评价等研究成果极少。这提示我们可以加强从这些方面,的研究,也表明生物校本课程研究还存在空白,等待老师们的进一步研究探索。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校本教材开发培训,提高校本教材开发能力。尤其是对初中生物教师的培训。
2、加大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宣传力度,引起学校、教师的足够重视,促进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
3、组织相关主题的征文比赛,沙龙等。用活动促进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扩大影响力。
4、加强学校际交流与合作,经常互动学习,共享资源,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5、加强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开阔校本教材开发的视野。
6、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体系,大力鼓励、提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加大奖励力度,与争优评先挂钩等,让老师在这项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充分发挥老师的个人潜力,激发教师创造力。
新课改以来,有关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论文数量较少;不同学段的研究分布不均衡;研究内容方面,实践研究过于形式化,缺乏对老师、学生以及教材的深度研究。理论研究不成体系,缺乏专门研究。研究方向较宽泛,但深度不够。可以从政策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结合学生的需求加强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期取得更多成果,为新课程改革、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6.8
[2] 丁增光秦俊.我国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J].教育管理.2012(2):205-206.
[3] 何银花.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生物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D].广州大学.2008.6.
[4] 杨露露,汪忠.江苏省生物教师校本课程意识的调查报告[J].中学生物学.2007(10):62-63.
[5] 赵其刚.开发生物特色校本课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J].中学生物学.2012.(4):34-35.
[6] 吴菱,吴欢欢等.浅谈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J].
2014(2):4
论文作者:陈平香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校本课程论文; 生物论文; 论文论文; 教师论文; 校本论文; 学校论文; 数量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