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覃塘三中 陶惠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能力时,那么他们的新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就会在自主学习中,去巧妙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感到疑惑不解,进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态势.而这种态势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不断启迪他们智慧.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会提问、爱提问.对此,运用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技术能把复杂的数学展示得活灵活现,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讨问题,自觉地建立问题意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探索“正弦定理”时,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以军事题材为背景,进行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模型问题,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考查三角形中的∠A的范围的问题;(2)让学生猜测“正弦定理”雏形;(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asinA=bsinB=csinC.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如何验证上面的等式?(2)这一结论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这一结论能哪决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成为创造者,享受成功学习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能综合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好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或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讨论、交流,和谐地、民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也是激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可靠保证.
例如:在探索“复数的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不用ω),在小组里进行化简(12+32i)6 ,学生在小组里一时不得其法.此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简便方法解决.笔者随即说出:我们学习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后,解决这类问题就手到擒来,只需几秒钟!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异,情绪高涨,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看书.之后,组织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编制问题,相互交流完成,并请各组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通过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不仅明辨了是非,有效地巩固了相关的复数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巧妙运用方法,指导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指导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多元方法,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潜能不断激发出来.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实验、教具等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进而使学生引出新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探索“等比数列”时,笔者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此数列前n项的和Sn?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运用错位相减法时,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何变化.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的学生直接得出Sn=a1(1-qn)1-q.笔者没着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陶惠劲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意识论文; 能力论文; 笔者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