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四川 大竹 635100)
(2成都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效果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142例接受内镜切除的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切除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非治愈性切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治愈性切除组中的肿瘤位置和大体分型显著高于治愈性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56,χ22 =18.048;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影响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EMR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位于右半结肠和表面隆起凹陷型(OR1=3.340,OR2=1.371,P<0.05)。结论:对于表面隆起凹陷型和位于右半结肠的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经过EMR治疗不易治愈性切除。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危险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62-02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近些年对结直肠黏膜的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结直肠黏膜层无淋巴管的存在,故结直肠黏膜内癌无淋巴结转移的可能[1]。然而EMR不能确保无肿瘤细胞残余,也无法切除肿瘤细胞的转移途径,所以一旦发生肿瘤转移,侵及黏膜肌层以下,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则由90%下降至10%[2]。另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接受EMR治疗后的患者有一部分并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存在肿瘤复发的情况。虽然目前有不少关于评估EMR对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但由于这些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且研究对象及治疗方式的异质性较大,因此,关于EMR治疗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效果的临床病理因素不是很确切。所以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危险因素,从而选择更合适的临床治疗手段,规避其风险,改善病人预后,降低复发率。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内镜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限于黏膜层且直径小于2cm。最终纳入142例患者,共143个肿瘤。肿瘤位置和大体分型的情况如下图1、图2。肿瘤位置:盲肠3个,升结肠13个,横结肠12个,降结肠8个,乙状结肠57个,直肠50个。大体分型:隆起型104个,表面隆起型21个,表面隆起凹陷型18个。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的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1.3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分型,淋巴管或血管浸润,切缘特点情况。根据切除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治愈性切除:切除标本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体分型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MR术后评价
本次研究142例患者的143个肿瘤中,99个为高分化,40个为中分化,4个为低分化;138个肿瘤不存在淋巴管或血管浸润,5个存在淋巴管或血管浸润。
2.2 影响EMR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分析
治愈性切除组患者100例,101个肿瘤;非治愈性切除组42例,42个肿瘤。单因素分析见表:非治愈性切除组中肿瘤位置和大体分型显著高于治愈性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肿瘤位于右半结肠和表面隆起凹陷型是影响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EMR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340,OR2=1.371,P<0.05)。
3.讨论
在本研究中,EMR治疗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治愈性切除率为70.62%(101/143),和国外研究的68.61%~86.02%基本相符
论文作者:钟德辉1,倪阵2,张扬燕1,朱妍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3
标签:黏膜论文; 肿瘤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直径论文; 局限于论文; 结肠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