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胶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266300
摘 要: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课的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着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富有艺术的结课方式,能提升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儿童的创造性,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课虽结而意无穷”的效果。
关键词:结课 艺术 点燃智慧火花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功的结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着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课虽结而意无穷”的效果。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得选择一个恰当的结课方法。为与新课标接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可采取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结课方法:
一、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
总结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印象,巩固所学,使知识在反刍中得以升华。总结的形式与方法很多,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用简明的话提纲挚领地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希望或要求。这种结课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单一的使用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才能重焕生机。如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心得;完成板书;自编歌诀、字谜等。
例1: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例2:有位教师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这种结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练习──基本技能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还应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最具典型意义及开放性的练习。可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知识的新陈代谢和合理迁移。设计练习还应注意:一是练习的范围要广;二是练习的形式应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或自由练习,或集中练习,或开展形式各异的游戏竞赛活动。
请看《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结课:学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它有尾巴吗?它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然后仿照课文3—5自然段,自己写一段话:有的尾巴,它可以
请看《巨人的花园》一文的结课:巨人(恍然大悟、醒悟),没有就没有春天,有的只是(狂风大作、鲜花凋谢)……
教师通过创设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为知识找到了一条绿色通道,引导学生从读到说到写,举一反三,在迁移中巩固提高,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三、朗读──感悟课文的情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结课时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能使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镜泊湖奇观》的教学,可运用图画、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印象。如《高粱情》,可抓住重点句段的朗读,体会作者所赞颂的高粱“坚忍不拔”的精神。还可围绕课后练习或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通过对课文中对话的朗读理解课文,如《落花生》中父亲所说的话。
四、延伸──打开心灵的窗户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使语文教学向生活、向社会、向其他学科的延伸成为必然。惟其如此,方能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最大限度地解放师生的脑、眼、手、嘴、时间和空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如学了《草船借箭》一文,结课时教师可设置悬念:诸葛亮向曹操借的箭何时还给曹操呢?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由此可激发他们课后看《三国演义》的兴趣。
这样结课,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把眼光从课内伸向课外,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课的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灵活运用、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求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方式。只有这样,结课阶段的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儿童的创造性,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使之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论文作者:高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艺术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儿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