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化学反应合成对羟基苯甲酸的研究

超临界化学反应合成对羟基苯甲酸的研究

郑轶武[1]2000年在《超临界化学反应合成对羟基苯甲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羟基苯甲酸酯是一类广谱、高效、安全的防腐剂。在我国因产量少,仅用于用医药工业。产量少的根本原因是其中间体对羟基苯甲酸的生产工艺落后、产率低,并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当前国内外对羟基苯甲酸的合成工艺主要有气-固相法和悬浮法。这些方法产率低,一般均在45%以下,反应时间长、能耗大、操作复杂而且污染环境。 本课题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反应介质和反应物合成对羟基苯甲酸。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具有良好的溶剂特性,使反应的传质和传热得到很大改善,从而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搅拌速度,提高了产率。本实验考察了不同羧化条件对对羟基苯甲酸产率的影响,并对这些条件进行正交优化得出最理想工艺为:羧化压力8.5Mpa、时间60min、温度220℃、搅拌速率为400rpm。 本实验改进了原有生产工艺中的酸析操作方式,采用了分段酸析的办法,此法有利于副产物硫酸钾等的回收,而且使产品损失减少,纯度得到提高。酸析后母液可循环使用,减轻了污水处理的数量与难度。 以上工艺下对羟基苯甲酸产率稳定在80%以上。 试验还用本法合成的对羟基苯甲酸与乙醇在固体催化剂磷钨酸的催化下进行酯化,并用此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黑曲霉等常见霉菌进行防霉效能评价,结果证明其是一种高效防霉剂。

胡斯翰[2]2010年在《超临界CO_2中水杨酸(钠)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临界CO_2作为替代溶剂和反应介质已在萃取分离和化学反应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另外,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CO_2的固定与资源化利用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研究超临界CO_2参与的有机合成反应(CO_2既作为反应溶剂,又作为反应物),既可拓展CO_2资源化利用的可行途径,又是绿色合成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CO_2的综合利用情况和水杨酸的生产现状,重点阐述国内外基于超临界流体反应的CO_2资源化利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超临界CO_2中的羧基化反应——水杨酸(钠)的制备研究。实验以自制的酚钠为原料,在超临界CO_2中合成水杨酸钠。考察了酚钠的不同制备条件对水杨酸钠收率的影响;并在反应温度105℃~180℃、反应时间0.5 h~4 h、反应压力2 MPa~13 MPa的条件下,对酚钠在超临界CO_2中的羧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酚钠制备的理想摩尔配比(苯酚/氢氧化钠)和温度分别为1.05、75~85℃;羧基化产物主要为水杨酸钠,选择性较高;产物水杨酸钠的收率随反应温度、压力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趋于平衡,最后略有下降。在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2 h、反应压力8 MPa的条件下,水杨酸钠收率最高可达54.6%。通过分析羧基化产物,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对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最终得出该反应的活化能为:34.8 kJ·mol~(-1)。实验筛选确定以K_2CO_3为催化剂,苯酚为原料,将超临界CO_2改进传统的两步合成方法(Kolbe-Schmitt法)为一步,直接合成水杨酸。在反应温度160℃~220℃、反应压力4 MPa~12 MPa、催化剂相对投加量n_(K_2CO_3)/n_(phenol)=0.25-1.5、反应时间1h~10h的条件下对苯酚在超临界中的羧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羧基化产物主要为水杨酸,选择性较高,副产物有极少量对羟基苯甲酸;主产物水杨酸的收率随反应温度、压力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随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趋于平衡。较为理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90℃,反应压力8MPa,反应时间3~5 h,催化剂用量5 mmol (n_(K_2CO_3)/n_(phenol=1/2)),此时收率为46.6~51.2%。通过对羧基化产物的分析,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最终得出该反应的活化能为:24.8 kJ·mol~(-1)。

张平[3]2012年在《超/亚临界CO_2中邻甲酚羧基化合成邻甲基水杨酸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亚临界CO_2参与的有机合成反应在符合绿色合成理念的同时,也拓展了CO_2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染料与医药中间体,邻甲基水杨酸在相关行业应用广泛,而在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对其合成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因此,在超/亚临界CO_2中进行一步法直接合成邻甲基水杨酸,对探索其绿色合成和CO_2的资源化利用有重要意义。本实验考察了无水K2CO_3、无水Na2CO_3等催化剂的活性,选取了催化效果最好的无水K2CO_3在超/亚临界CO_2中一步法直接催化邻甲酚合成邻甲基水杨酸。在催化剂相对投加量nK2CO_3/nO Cresol0~1.25(mmol/mmol)、反应时间1~7h、反应温度403~593K、反应压力4~14MPa的条件下对邻甲酚在超/亚临界CO_2中的羧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邻甲酚的转化率与邻甲基水杨酸的收率随催化剂相对投加量(mmol/mmol)的增加先快速增加然后趋缓;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均出现先增加的趋势,不同的是邻甲酚的转化率最后趋于稳定,而邻甲基水杨酸的收率则略有减少;随反应温度的增加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然而邻甲酚的转化率最后又增加,而邻甲基水杨酸的收率则趋于稳定;随反应压力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较佳的实验条件为:催化剂相对投加量0.5(mmol/mmol)、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463K、反应压力8MPa。此时,邻甲酚转化率可达19.7%,邻甲基水杨酸收率可达17.5%。此外,本课题提出了超/亚临界CO_2中邻甲酚羧基化反应可能存在的机理,并通过对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得出该反应活化能Ea+=47.61kJ/mol。

姜权[4]2008年在《金属卟啉醋酸钴对空气氧化对二甲苯反应的复合催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了金属卟啉以及金属卟啉-醋酸钴催化空气氧化对二甲苯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及反应条件对催化作用的影响;研究了金属卟啉-醋酸钴复合催化作用的机理,提出了一条新的催化氧化对二甲苯路线。碳氢化合物液相催化空气氧化反应在化学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对二甲苯催化氧化制备对苯二甲酸为例,全球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本文首先综述了碳氢化合物催化氧化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最新进展,分析了碳氢化合物氧化的过程及机理,讨论了目前碳氢化合物催化氧化领域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金属卟啉催化碳氢化合物氧化的一些进展。第二,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建立了对二甲苯氧化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其进行了优化和验证。该方法具有定量准确、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的优点。第三,研究了金属卟啉催化空气氧化对二甲苯反应。考察了溶剂、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醋酸是这一反应的良好溶剂,且其浓度应该限制在较低水平。对氯四苯基锰卟啉(T(p-Cl)PPMnCl)是该反应的较优的催化剂,表现为T(p-Cl)PPMnCl催化下具有最高的对二甲苯转化率以及对甲基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收率。同时研究了反应中间产物的生成与转化规律,及其对整体反应的影响。该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催化剂用量少、对二甲苯浓度高且不需要使用腐蚀性的溴化物等优势。第四,研究了金属卟啉-醋酸钴催化空气氧化对二甲苯反应。金属卟啉、醋酸钴共同作为催化剂时具有明显优于二者单独使用时的催化性能,对二甲苯转化率和对苯二甲酸收率提高。考察了催化剂组成以及浓度、反应条件等对催化作用的影响。升高温度和提高体系压力有利于提高对二甲苯的转化率和对苯二甲酸收率,而催化剂浓度应该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用醋酸锰部分代替醋酸钴也会使催化性能降低。第五,研究了金属卟啉-醋酸钴催化空气氧化对甲基苯甲酸反应,考察了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金属卟啉和醋酸钴均可以催化氧化对甲基苯甲酸,而二者共同使用时具有更高的对甲基苯甲酸转化率和对苯二甲酸收率。第六,研究了金属卟啉-醋酸钴催化氧化取代甲苯反应中的取代基效应,结果表明反应可能经历了自由基反应过程。讨论了金属卟啉-醋酸钴复合催化作用的可能机理。认为在金属卟啉-醋酸钴催化体系中,由金属卟啉催化产生的过氧化物加快了醋酸钴引发自由基链反应的速度,因此整体反应速度加快,对二甲苯转化率提高。综上所述,本文系统研究了金属卟啉、醋酸钴对空气氧化对二甲苯以及对甲基苯甲酸反应的催化作用,详细考察了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对催化作用的影响,提出了金属卟啉-醋酸钴共同催化作用的机理。本文工作为拓展金属卟啉仿生催化氧化理论以及应用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并且对于开发新的对二甲苯以及其他碳氢化合物催化氧化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王义维[5]2014年在《对、间羟基苯甲醛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溶解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简称SCFs)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流体,被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如化妆品、农业、纺织和半导体制备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是实现其工业化的基础,但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验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工作是对两种同分异构体的醛类溶质:对羟基苯甲醛和间羟基苯甲醛及其混合溶质进行溶解度测定的实验研究和溶解度计算的理论研究,选取的溶剂为超临界CO2流体,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在温度308-328K和压力11.0-21.0MPa的操作范围下,测定对羟基苯甲醛、间羟基苯甲醛以及两种羟基苯甲醛同分异构体等质量比的混合物在有无夹带剂存在时超临界CO2中的相平衡溶解度,本文选取了乙醇、乙二醇、乙酸乙酯、丙酮作为夹带剂,其摩尔分数均为0.04;共获得羟基苯甲醛同分异构体分别在有无夹带剂时的溶解度摩尔分数数据60组,羟基苯甲醛同分异构体等质量比混合物在有无夹带剂时的数据60组,在丰富SCFs体系溶解度数据的同时也为其工业化奠定了基石。本文对测定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定义了夹带剂的增强系数(e)、同分异构混合物中各羟基苯甲醛的相对增强系数(SE)、同分异构混合物中两种溶质的分离因子(μ)和分离效率(HE)的表达式,探讨了两种醛类溶质的同分异构混合物在三元与二元超临界CO2体系中的溶解度变化。本文选取9种半经验模型对获得的相平衡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对于对、间羟基苯甲醛在超临界CO2中摩尔分数溶解度,选取5种半经验模型进行拟合;对于伴有夹带剂的体系,选取4种模型对获得的羟基苯甲醛摩尔分数进行拟合。线性拟合得到各模型的可调参数和平均相对偏差。根据不同的实验体系配备了拟合精度最好的经验模型,并选取Mendez-Santiago and Teja模型验证了羟基苯甲醛的相关实验数据的一致性。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经验模型的计算结果,根据化学缔合理论,推导出可以拟合混合两种溶质实验数据的经验式(Sovova-T模型),选取已发表的含有混合溶质溶解度数据的文献及本实验结果,共计18对溶质及636组相平衡溶解度,对新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评估,通过与已有的四参数模型,包括改进的Chrastil模型、改进的MST模型和改进的Sovova模型进行拟合精度对比,可以发现本文推导模型的拟合偏差低于其他模型。

金君素[6]2005年在《极性和非极性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文中提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简称SCF)兼有液体和气体的优点,具有绿色环保溶剂的特点。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ion,简称SFE)是一种新型绿色分离技术,在众多工业领域和新兴高科技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单一的SCF具有溶解能力较低、选择性较差等不足,影响SCF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真正大范围地工业化生产。向SCF中加入夹带剂可以显著改变其溶剂性能,夹带剂的加入已被认为是实现SFE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溶质在含夹带剂的SFE中相平衡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促进SFE技术的工业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论文对夹带剂作用下极性和非极性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配套、完善了用流动法测定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实验装置,并对实验装置的可靠性进行了校验。 (2)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夹带剂作用下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工作。实验所用的SCF是超临界CO_2;实验研究的溶质包括极性溶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非极性溶质蒽;实验所用的夹带剂包括单一夹带剂乙醇、乙酸乙酯、

唐仕荣[7]2009年在《玉米秆粉末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及其产物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生物质以其产量巨大、可储存和碳循环等优点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开展生物质的高效转化利用对减少环境污染、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以玉米秆为原料,在超临界甲醇解聚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对解聚产物采用“分级蒸馏—分级萃取—高速逆流色谱制备分离—GC/MS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离与分析,以期为玉米秆的高效转化和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解聚工艺中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及高压釜内残存空气除去方式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最佳解聚工艺:5 g玉米秆加20 mL甲醇,采用N2置换方式除去高压釜内残存的空气,300°C下反应1 h,残渣率最低26.9%。解聚液体产物的FTIR和GC/MS分析表明其成分非常复杂,含酯、酚、酮、烃及醚等类化合物,甲醇解聚产物中38.8%的甲酯类化合物,乙醇解聚产物中42.7%的乙酯类化合物和丙酮解聚产物中22.0%酮类化合物等信息揭示了溶剂直接参与了玉米秆的解聚反应。通过分级蒸馏实现了解聚产物的简单分级,轻质馏分为pH值接近中性的均相体系,物种信息比较简单,以低碳链的甲酯、酮、酚和醚等类化合物为主,总热值与解聚原液的总热值相近,表明轻质馏分可以作为燃料使用。稳定性实验表明,各馏分中的物种信息随时间而不断增多。正己烷、四氯化碳、苯、甲醇和丙酮的分级萃取实现了蒸馏残渣的初步分离,正己烷萃取物中含大量的轻质弱极性酯类化合物,四氯化碳萃取物中含较多的杂环类化合物;苯萃取物中富含芳烃和烷烃等类化合物,甲醇和丙酮萃取物中无GC/MS可检测信息。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应用于解聚产物的分离与分析,通过HPLC确定了氯仿-四氯化碳-甲醇-水(1:3:3:2,v/v)、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5:3:5,v/v)、乙酸乙酯-正丁醇-水(4:1:5,v/v)和乙酸乙酯-正丁醇-水(4:1:5,v/v)溶剂体系分别为蒸馏剩余液体、残渣的正己烷、四氯化碳和苯萃取物HSCCC制备分离的起始溶剂,采用步进方式洗脱,分别得到了12、6、12和12个逆流峰,HPLC和GC/MS分析表明各组分得到了明显富集,物种数量显著减少,所有样品的GC/MS可检测物种数比直接分析多很多,分别检测到159、222、207和125种,以酯、酮、酚和烃类化合物为主,但存在明显的种类差异。GC/MS分析纯度较高的化合物有11种,包括4种酮,4种酯,2种酚和1种酰胺。这些丰富的物种信息和较纯的化合物为从重质组分中获取高附加值化学品提供了一条潜在的途径。建立的“分级蒸馏—分级萃取—高速逆流色谱制备分离—GC/MS分析”适用于从轻质组分到中等重质组分,从弱极性组分到中极性组分的分离与分析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生物质解聚产物中有机组分的分离与分析的研究方法。

唐昭[8]2012年在《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超临界流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绿色化工技术在许多重要工业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是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固体溶质及其混合物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改进和完善了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研究的实验装置,采用流动法测定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数据,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析单一及混合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2)实验所用的超临界流体为CO2;测定了4种单一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包括:3,5-二硝基苯甲酸(3,5-DNBA)、3-硝基苯甲酸(3-NBA)、2-硝基苯甲酸(2-NBA)和3-氨基苯甲酸(3-ABA);测定了3种混合固体溶质(质量比1:1)的溶解度,包括:3,5-DNBA+3-NBA、3,5-DNBA+2-NBA和3-NBA+3-ABA;夹带剂包括:乙醇、乙酸乙酯、乙二醇及正丙醇;实验温度分别为308K,318K和328K,压力范围为8.0-21.0MPa,夹带剂浓度分别为1.5mol%,3.5mol%和5.5mol%;共测定了273组实验数据。(3)基于实验数据,考察了实验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单一及混合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的影响;定义了溶解度增强效应因子e,研究夹带剂对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的增强效果,并分析了温度、压力及夹带剂浓度对溶解度增强效应因子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固体溶质的分子结构及官能团的种类、数量和位置对溶质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的影响;研究了在单一和混合体系下同一溶质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定义溶解度增强效应系数SE来分析变化趋势。定义了混合溶质的分离因子μ和分离效率HE,通过分析实验条件对分离因子和分离效率的影响,来确定使用超临界CO_2分离混合固体溶质适宜的操作条件。(4)采用7种常用的半经验模型关联了固体溶质在纯超临界CO_2中的平衡溶解度数据;采用3种常用的半经验模型关联了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_2中的平衡溶解度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半经验模型对不同溶质溶解度数据的关联能力,讨论了决定模型关联精度的影响因素。(5)通过关联文献中49种不同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数据,比较了常用的7种半经验模型的关联能力。结果表明模型表达式中的溶剂密度函数和模型拟合参数决定了模型的关联能力。模型的密度函数描述溶质溶解度和溶剂密度的关系越精确,拟合参数越能反映温度、压力对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模型的关联准确度越高;分析了这7种半经验模型对含不同代表性官能团的化合物的溶解度数据的关联能力,并分析了实验温度、压力、溶质溶解度和实验点数对模型关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含不同官能团的不同化合物,模型的适用性不同;温度、压力和实验点数的增大会降低模型的关联精度,溶质溶解度的增大会略微提高模型的关联精度。(6)基于Kumar-Johnston (KJ)模型,依据溶解理论,提出了改进的KJ模型,通过关联本实验的153组溶解度数据和文献中23种不同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_2中的748组溶解度数据(包括13种二元体系,13种三元体系和1种四元体系)共901组溶解度数据,对改进的KJ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的KJ模型与KJ模型相比,更适合于描述并预测单一固体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7)基于Sovova模型,依据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过引入温度项,提出了改进的Sovova模型。通过关联本实验的120组溶解度数据和文献中17种固体化合物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_2中的实验溶解度数据(共有1311组实验数据点包含12种不同的夹带剂)共1431组溶解度数据,验证了改进的Sovova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的Sovova模型更适合于描述并预测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8)在原有Bartle模型的基础上,依据溶解理论,提出了以新的密度函数为架构的计算模型。通过关联本实验的153组溶解度数据和文献中49种不同固体化合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可靠的1061组溶解度数据共1214组数据,验证了本文新提出的模型的关联精确性。结果表明,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固体溶质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以上研究结果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开发设计和工业化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项目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为20776006)和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为ZZ1103)的资助。

陶金海[9]2008年在《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找高选择性、高效绿色合成方法已经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研究有机合成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羟基苯甲醛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医药、香料、农药等领域,研究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及其应用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对Reimer-Tiemann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选用绿色、有效的溶剂和高选择性的相转移催化剂来促进反常Reimer-Tiemann反应的发生,提高了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首次以甘油为溶剂,D301树脂为相转移催化剂,利用反常Reimer-Tiemann反应合成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的收率可达71.8%,选择性达到95.2%,是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新方法。2硝碘酚腈的合成应用一锅合成技术,设计出了兽药硝碘酚腈的新合成路线:对羟基苯甲醛与盐酸羟胺反应合成对羟基苯甲腈;对羟基苯甲腈与高碘酸钠、碘化钾、氯化钠发生碘代反应,反应液不经处理,直接与亚硝酸钠反应合成硝碘酚腈。该方法将硝化和碘代两步反应一锅完成,具有合成路线短、操作简单、成本低、产率高、环境友好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绿色合成新方法。3 1-氨基-2,4-咪唑二酮和苯磺酰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酮的固相合成设计了两条固相有机合成路线合成1-氨基-2,4-咪唑二酮:1)由Merrifield树脂负载的羟基苯甲醛与氨基脲反应得到缩氨基脲树脂,该树脂与氯乙酸乙酯成环,经盐酸切割得到1-氨基-2,4-咪唑二酮;2)将Merrifield树脂末端醛化后,与氨基脲反应得到负载的缩氨基脲树脂,再经环化、切割得到1-氨基-2,4-咪唑二酮,这两种方法中用1 mol/L的盐酸代替三氟乙酸为切割剂,产物单一,环境友好。Merrifield树脂负载的对羟基苯甲醛树脂先与丙酮缩合,再与Ph_3P~+CH_2CH_2COOHBr_3~-反应得到溴代树脂,该树脂与苯亚磺酸钠反应后经三氟乙酸切割得到苯磺酰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酮。以上方法均具有操作简便,可定量反应的优点,是1-氨基-2,4-咪唑二酮和苯磺酰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酮的合成新方法之一。4盐酸咪唑苯脲的合成改进了兽药盐酸咪唑苯脲的现有合成路线:1)我们首次以低毒、便宜的苯甲醛为原料合成盐酸咪唑苯脲,降低了生产成本;2)在2-(3-硝基苯基)咪唑啉的还原反应中,以锌粉代替传统的铁粉为还原剂,后处理简单,产品色泽好;3)在2-(3-氨基苯基)咪唑啉的缩合反应中,我们以三光气代替光气,创造性的使用了可以重复利用的DMF与CH_2Cl_2的混合液为溶剂,不经过成盐反应直接得到盐酸咪唑苯脲,具有合成路线短,生产成本低的优点。设计出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以苯甲醛为原料,经硝化、腈化、还原、成环、缩合得到盐酸咪唑苯脲,该路线具有两个优点:1)通过改变原有合成路线,巧妙的避开了剧毒物2-(3-硝基苯基)咪唑啉的产生;2)在缩合反应中,将乙二胺同时作为反应物和溶剂,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一条更加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新方法。

黄利[10]2009年在《微波辅助绿色合成肉桂酸酯与10-乙酰氧基癸酸的研究》文中指出肉桂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因可作为香料、药物中间体以及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基于传统方法催化酯化反应存在的缺陷,本论文进行了微波辐射大孔树脂催化绿色合成肉桂酸酯的研究。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总结概述了微波辅助绿色合成酯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研究了微波辐射,大孔树脂催化进行酯化反应合成肉桂酸酯。并利用红外图谱、质谱、折光率及沸点的测定进行结构表征。本实验考查了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酸醇摩尔比四因素对肉桂酸酯产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是:通过此合成方法四种肉桂酸酯所用的反应时间是10-30min,产率均超过90%。在最佳条件下,催化剂再生重复使用10次,产率不变。从实验结果显示可知,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进行酯化反应是可行的,具有清洁、高效、耗能低、环保、简便等优点,并且催化剂可再生循环使用,是符合绿色化学技术要求。第三部分:初步研究了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肉桂酸正戊酯。并利用红外图谱、质谱、折光率及沸点的测定进行结构表征。在微波功率400W,反应时间30min,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5%,酯醇摩尔比1:6的条件下,产率是66.0%。从结果可知,微波辅助大孔树脂催化这一绿色合成工艺不但可以用于酯化反应还可以用于酯交换反应,其应用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扩展。第四部分:研究了微波辅助合成蜂王浆有效活性成分的中间体10-乙酰氧基癸酸,并且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图谱、熔点测定进行结构表征。从实验结果可知,利用微波辐射加热合成,与传统加热合成相比,反应速度提高12倍,且产率增加近10%。从而也验证了微波辅助合成是一项快速、高效、简便可行的绿色合成。

参考文献:

[1]. 超临界化学反应合成对羟基苯甲酸的研究[D]. 郑轶武. 暨南大学. 2000

[2]. 超临界CO_2中水杨酸(钠)的制备研究[D]. 胡斯翰. 浙江工业大学. 2010

[3]. 超/亚临界CO_2中邻甲酚羧基化合成邻甲基水杨酸的实验研究[D]. 张平.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4]. 金属卟啉醋酸钴对空气氧化对二甲苯反应的复合催化作用研究[D]. 姜权. 湖南大学. 2008

[5]. 对、间羟基苯甲醛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溶解度的研究[D]. 王义维.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6]. 极性和非极性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D]. 金君素. 北京化工大学. 2005

[7]. 玉米秆粉末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及其产物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与分析[D]. 唐仕荣.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8]. 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 唐昭.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9]. 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陶金海. 浙江工业大学. 2008

[10]. 微波辅助绿色合成肉桂酸酯与10-乙酰氧基癸酸的研究[D]. 黄利. 广东药学院. 2009

标签:;  ;  ;  ;  ;  ;  ;  

超临界化学反应合成对羟基苯甲酸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