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临床观察论文_胡中庚

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湘乡 4114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研究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临床效果。方法:采将45例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23例,23眼)与观察组(22例,24眼),常规手术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微切口超声乳化+微型青光眼分流器,观察两组眼压、视力改善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两组眼压、视力水平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术后1周、1月和3月时两组眼压和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术后1周、1月和3月时视力与眼压改善较常规手术组更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的13.9%,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效果确切,术后眼压维持稳定,并发症较少,可更有效地恢复视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微切口;微型分流器;疗效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眼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不少患者同时发病,单纯采用抗青光眼手术往往会加重白内障病情,进一步影响患者视力。而抗青光眼术后再行白内障手术的难度与费用支出较高,难以为患者接受[1]。随着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以及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述两种疾病的术式也不断完善和变革,微切口下青光眼伴白内障联合术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主要观察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47眼)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常规手术组23例(23眼),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3.5±4.6)岁;核硬度II~IV级,其中右眼16例,左眼7例。观察组22例(24眼),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34.4±4.1)岁;核硬度II~IV级,其中右眼15例,左眼9例。两组年龄、性别、核硬度、发病部位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手术组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2],观察组行微切口超声乳化+微型青光眼分流器:(1)手术设备:BAUSCHLOMB(美国)生产的Stellaris超声乳化仪,爱尔康公司提供的Express P-50型青光眼引流器,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和患者病情设置各项参数。眼表麻醉后取一矩形巩膜瓣,大小为4.0mm×4.5mm,然后泡入丝裂霉素棉片中,1min后取出(仅年龄低于50岁以及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于上方颞侧和11点位置分别做一透明切口(1.8mm)、辅助侧穿刺口(0.8mm),将黏弹剂注入前房,环形撕囊并做水分离、水分层。劈裂晶状体核至3~4个小块后行超声乳化吸除,清除硬皮质和核碎块并注入黏弹剂。将微切口型人工晶状体置入囊袋,调整位置后吸净黏前后房弹剂,BSS液形成前房后注水关闭切口。经穿刺口将黏弹剂注入后再行置入微型引流器,确认引流通畅,由巩膜瓣下穿刺口引至前房(平行于虹膜)。将巩膜瓣恢复后对巩膜瓣两角、结膜瓣、巩膜瓣和角膜缘之间实施间断缝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

观察两组眼压、视力改善情况,统计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以及角膜水肿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两组眼压变化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两组眼压变化情况对比(?x±s,mmHg)

注:两组数据对比aP<0.05

3 讨论

目前眼科临床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术式较多,其中以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的应用较多。但诸多文献报道称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较大,约在3.0mm左右,再行小梁切除术后可能导致切口角膜散光、脉络膜脱离以及浅前房等术后并发症问题[4~5]。本次研究中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1例浅前房、2例低眼压、1例脉络膜脱离,而观察组中无1例此类并发症,认为是微切口超声乳化+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植入术所作手术切口仅相当于25G针头,保证了前房密闭性,术后眼压维持较好,由此引起的角膜散光问题一般可忽略不计,脉络膜脱离以及浅前房问题也随之降低。在磁共振条件下,微型引流器的应用安全性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对于初始眼压不超过28mmHg的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患者是非常适用的。从术后随访情况来看,其中观察组术后1周、1月和3月时视力与眼压改善较常规手术组更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且随访期间均无引流器脱位以及管腔阻塞问题,提示微型引流器术后稳定性高,工作效能值得肯定。分析总结认为,本次观察组术式优势如下:(1)超声乳化仪工作频率设定合理的情况下,可实现空穴能量最大化,提高冲程和切削力,乳化能量利用率随之提升,乳化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对于硬度较为接近的晶状体核可大大减少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节约能量的同时也对角膜内皮给予了很好的保护,防止角膜内皮细胞丢失。(2)微切口有效控制的组织损伤,患者术后反应较为轻微,手术源性散光发生率随之降低。(3)引流器切口相当于25G针头,这明显小于常规小梁切除术切口,密闭性更佳,术后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效果确切,术后眼压维持稳定,并发症较少,可更有效地恢复视力,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程萍,陈娜等.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95-1497.

[2]乔建平.小切口白内障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1279-1280.

[3]古学军,张旭,吴国福等.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准确性及误差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9):965-969.

[4]姜雅琴,李寿庆,任建涛等.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8):565-568.

[5]王莉,李鹏,高丹宇等.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51-353.

论文作者:胡中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5

标签:;  ;  ;  ;  ;  ;  ;  ;  

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临床观察论文_胡中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