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整体改革与创建特色学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特色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整体改革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学校整体改革内含的目标。笔者认为,为了把已经开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学校整体改革引上一个新的阶段,很有必要把创建特色学校的问题提出来,以它作为学校整体改革的总目标。本文拟就学校整体改革为什么必然会导致特色学校的创建,以及在学校整体改革中如何创建特色学校等有关问题略谈浅见,以就教于同行的专家、学者。
一、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题中之义
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题中之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学校整体改革是在教育论和方法论统一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教育论指的是指导改革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方法论指的是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这是所有从事学校整体改革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共识,本来是争论不休的关于学校整体改革概念的界定,才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如下面引用的概念还是为大家所接受的:
“学校整体改革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组合成优化的系统结构,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使全体学生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个性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改革实践。”(《广州市区小学整体改革的构建轨迹和特色》,载《广州教育》1991年第12期)
以上概念所揭示的内涵包含着三个基本点:第一,学校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国家确立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对一所学校来说,就是要以教育方针为指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它转化为办学的宗旨,并贯彻到学校整体改革的全过程中去,用以统整整体改革的各项举措和活动,保证它在预期的轨道上运作。第二,学校整体改革的方法论是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就操作方式而言,就是要依据系统科学“要素—一结构—一功能”的原理,在为学校教育系统配置完备的要素的基础上,着力调整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构建起一个与办学宗旨相吻合的优化的系统结构,从而放大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第三,学校整体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全面育人,提高全面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使个性获得和谐、充分的发展。概括地说,学校整体改革的实质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把基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以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原理和方法为操作方式,重构学校的教育模式,把学校办成具有特色的学校。
可以预测,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贯彻和落实,中小学的教育整体改革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特征之一就是向办特色学校的方向发展。其根据是,重构学校的教育模式,办出学校特色,这是当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取向。例如,1991年发表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为把美国建成世界最强国而制定的国家六大教育目标之一是:构建新一代的美国学校,这些学校“并非需要另盖校舍和依赖技术设施,重要的是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重新设计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很清楚,这就是通过重新配置和调整学校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重构现代学校范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明确提出的有关办出学校特色的要求,对学校整体改革向办特色学校的方向发展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其次,重构学校的教育模式,办出学校特色,也是学校整体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向。广州市第109中学原是一所“薄弱”学校,为了摆脱困境,甩掉“薄弱”的帽子,在广州市教育局及社会艺术界人士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审美教育为途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在改革的进程中,该校适时地调整学校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诸因素及各层次的关系,大力培植以教师爱生之情滋育学生尊师爱校的风尚,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创设和谐、奋进的心理环境,借以保证学校改革目标的全面实现。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这所中学终于构建起以艺术教育为经纽带,统整学校教学、教育、管理于一体,发挥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显示出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师生精神面貌美,育人方法艺术美,校园文化环境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艺术专长不断发展,被誉为“以美育带动学校全面工作的典型”。又如辽宁省实验小学,在多年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兼收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自主教育、创造教育、合作教育等教育模式的优点,着力构建一个适合当今小学生心理特点,符合小学教育规律,更具有时代特性和学校特色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一个性发展教育模式。类此典型还可以举出不少。
学校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之所以会导致特色学校的出现,这是由学校整体改革的操作方式所使然的。如上所述,学校整体改革的方法论是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若从优化系统的操作方式来考察,它的精粹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素—一结构—一功能”的原理。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以某种方式结构而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系统、谋求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考察应集合在系统内的诸要素是否齐全,以及是否有不应集合在内的要素。但是,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合理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构成要素功能机械相加之和。毫无疑问,教育系统也有这一属性。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系统是一个人造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动态多变的系统。纵向上,它是由教育预测、课程开发与设计、教育和教学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教育评估、追踪调查等多环节结构而成。横向上,它在校内有教育人员、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管理等众多要素,这些要素又各自成为一个有其独特结构的子系统;在校外又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生态等因素紧密联系。我们所以在学校开展整体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落实学校的办学宗旨,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办出学校特色,实现全面育人。既然,结构是系统整体存在的基础,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整体相互联系的方式,对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劣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要创建学校特色,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就必须牢牢地抓住优化学校教育系统结构这个关键环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把学校整体改革的操作方式—一着力调整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组合成为优化的系统结构,作为学校教育整体改革概念内涵的一个基本点揭示出来。
当然,还应该指出,系统整体的变化、发展乃至优化,是系统要素、层次、结构、环境诸因素对整体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在系统趋向目的、发挥功能的运动过程中都缺一不可。但是,它们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和影响并非是等同的,其中,结构的变化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且其他因素也必须通过结构才能作用于系统整体。因此,把握系统结构变化的规律,对于优化系统结构、控制系统运作、发挥系统功能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系统结构的变化有哪些规律可循呢?系统论通过考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结构出现以下情况会发生质变而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改变:第一,要素的增加或减少。系统是由要素结构而成的,构成系统的要素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就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对系统要素的增减或更换,来改善和提高系统的功能。第二,要素比重关系的变化。系统中某些要素比重的增大或减少,亦即强化或削弱某些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引起系统功能的改变。第三,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构成系统的要素相同,但排列的顺序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就不同。第三种情况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不改变系统的要素,只改变要素的排列次序,也能达到提高系统功能的目的。第四,结构有序度的改变。序含有次第区分、排列先后的意思,既可以表现为层次和比例的关系,又可以表现为前后衔接的连续性。有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客观条件,无序就是混乱,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因此,可通过既改变系统的要素又改变要素的排列次序,使系统的有序性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放大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优化系统结构的操作活动中,上面提及的几种方式总是综合起来运用的,如增减系统要素的同时,往往会结合考虑对要素比例关系的调整;如优化系统结构的有序度,实际是多种方式的相互配合、综合应用。类此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综上所述,在学校整体改革的实践中,只要我们能够按照确定的整体改革总目标,根据预期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科学地进行学校教育系统结构的设计,并采用恰当的操作方式,着力调整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以最有效地满足学校教育系统整体改革的要求,就完全可以把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引上创建特色学校的轨道上来。
二、构建学校教育模式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中介环节
模式,是指用符号、图形、关系来表示系统的目标、主题、结构和程序,经过科学的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借以复现系统的一种简约形式。学校教育模式也称为学校办学模式,是构成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结构方式及其运作流程。具体些说,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依据某种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学校确立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把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加以组合排列而建立起来的可供操作的简约而又完整的学校教育范式。它集约地体现了设计、实施、评价、管理学校教育活动的教育论和方法论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模式是在学校整体改革中创建特色学校的中介环节。众所周知,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得以联系的中介或桥梁。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可供操作的,即可以作为设计、实施、评价、管理教育活动的参照模式,那么,抽象的教育理论就不可能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效果,同样,成熟的教育实践就不可能升华为抽象的教育理论,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深圳市育才中学在整体改革一开始,就明确地把构建“人才教育模式”作为改革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看来,“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只有根据系统科学组合质变的原理”,“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才能统筹全局,整体优化。这是很有见地的。开展学校整体改革,如果只津津乐道优化系统目标,放大整体功能,办出学校特色,而没有全力以赴地去研究、把握组成学校系统的诸要素、各层次之间的最佳方式,以及这一结构方式对优化系统目标、放大整体功能、办出学校特色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学校系统结构的范式即学校教育模式,用以指引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把这三股力量汇合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改革实践合力,那么,学校整体改革的一整套构思、设想、方案,都不可能成功地转化为教育改革实践,创办特色学校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构建学校教育模式不外乎是演绎、归纳这两种思路与方法。所谓演绎,就是以一定的教育论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理性的思考,推导、设计出一种教育模式;归纳,则以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下一番筛选、升华、提高的功夫,使之系统化,概括出一种教育模式。事实上,一种教育模式的建立,都是这两种思路与方法交互运用的产物,为学校整体改革而构建的教育模式更是这样。因为,学校整体改革总是在确定的教育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为循着演绎的思路、方法来构建学校教育模式拓展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但是,学校整体改革又是学校为谋求优化自身系统的整体功能而创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育改革,这又决定了在构建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要采取归纳的思路、方法,借以传承、发扬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树立起来的办学优势。总之,构建学校教育模式,创出学校特色,一要吸纳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二要弘扬学校自身的经验和优势,更要把两者协调起来,融为一体,使之既具科学性,又具独特性。学校的办学特色正是在这样一个富有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中才得以充分显现出来的。
应用系统方法来构建学校教育模式,必须遵循如下几点要求:
首先,以现代教育价值观为导向,确立学校整体改革,也就是构建学校教育模式、创建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系统只是社会这个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必然萌发与它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以取代过时的传统教育价值观,指引并驱动人们去扬弃陈旧的教育模式,探索和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教育价值观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导向功能,集中表现在带有方向性、指针性、政策性的教育指导思想上。总体而言,教育指导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国性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其表现形式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二是某类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任务;三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表现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和管理目标(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学校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的实体,上两层次的教育指导思想必须通过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才能够落到实处,才能对教育实践活动发挥直接、具体的导向功能。因此,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针,按照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面对21世纪的挑战,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高度上,创造性地构思和建立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操作目标,的确是学校整体改革必须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
培养目标和操作目标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培养目标是按照现代教育价值观而设计的育人目标,它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方向和规格的规定,控制着教育对象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形成,体现了学校通过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整体功能;操作目标是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科学和系统方法而设计的运用目标,它回答的是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是对学校办学方向、水平和运作规范的规定,控制着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变化、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体现了学校通过育人的操作活动及其管理而谋求建立的学校教育模式。比如,辽宁省实验小学以“小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为题旨的指导思想,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优秀小学毕业生;其操作目标是:构建“三三”式的个性发展教育模式,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低、中、高三个年段三级管理模式,可见,按照现代教育价值观而选择、设计的学校培养目标,必定要求有与它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模式;同样,按照现代教育理论而构思、创建的学校教育模式,必然是为实现学校预期的培养目标服务的。从系统方法来看,培养目标与操作目标之间的关系,实质是系统功能与系统结构的关系。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系统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而系统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必然要求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整体改革指导思想的确立,培养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提出和分解,就为学校教育模式的设计和建构描画了一个导向性的总体框架。
第二,以优化关键要素为切入口,营造有鲜明特色、独特风格的学校教育模式。学校整体改革的切入口问题,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建构来说,就是要抓准系统结构总体设计中的关键要素或关键环节。辩证的系统观认为,系统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由系统的主导要素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综观全局,审视构成学校教育系统的诸要素、各环节,准确捕捉最能体现学校整体改革指导思想,即最能显现学校所谋求建立的教育模式特色的关键性要素或环节,把它作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切入口,去营造有鲜明特色、独特风格的教育模式,并采取措施强化这些关键的要素或环节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乃是构建任何一种学校教育模式必须遵循的思路和策略。
特色是教育模式的属性,教育模式是特色的本体。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独特风格的学校教育模式,应该是由学校教育系统诸因素、各层次结构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把握关键要素或环节只不过是系统总体设计的一种策略,重要的还在于运用“要素—一结构—一功能”的原理,对关键要素、环节与其他要素、环节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系统整体的关系,下一番调整、协调和整合的功夫,形成具有优化的教育结构,即可供操作的教育系统诸要素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的学校教育模式。前面提到的广州市第109中学的“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正是循着这样的策略和操作方式而创建起来的。这个模式的关键要素和环节是以艺术教育为主干的审美教育,其结构方式和操作流程可概括为:1、强化和活化艺术学科教学乃至审美教育活动,调适学生心理,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校心理氛围;2、发挥艺术教育乃至审美教育的渗透功能,统整学校教育的内容、活动和形式,实施整体育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3、从教学方法的艺术美入手,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和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各科教学的全面质量;4、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介,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管理体系及其动作规范。可以说,这是一个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艺术教育为纽带,统整学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着眼于消释当前学生的厌学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融教学、教育和管理于一体的新模式。它的鲜明特色和独特风格就在这里。
第三,以综合的层级管理为手段,在整体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模式。开展整体改革,构建教育模式,办出学校特色,就其实质来说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变革过程。如上所述,学校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学校设计的培养目标和操作目标上。从教育实验学的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因变量,操作目标是自变量,作为自变量的操作目标以及由于分解目标而构建起来的目标体系,即使异彩纷呈,千姿百态,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放大学校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而重构系统结构。可见,学校管理实质上是以优化学校教育系统结构为主旨的计划(设计)—一实施(调整)—一检查(反馈)—一总结(提高)的活动或过程。因此,在管理思维上要从重分析、轻综合转向“综合(整体)—一分析(部分)—一综合(整体)”的思维方式,在管理体制上要从条条分割、互不相干转向既有分工、更重协作的整体管理,在管理行为上要从单打一的只抓局部优化转向追求综合性的整体优化。肯定地说,如果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没有实现这么一种转变,学校整体改革、构建教育模式、办出学校特色只能是缘木求鱼。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整体改革首先是学校管理系统的综合改革。这决不是什么夸张之词。
一切系统都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用整体的、综合的方法对学校进行管理,一定要把握这个特点,充分注意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在管理活动中统整同一层次各要素的结构关系,应由这个层次自身解决,只有在出现层级上的不协调或矛盾时才交上一层来处理。这就是说,对学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管理,客观上要求要实施科学的层级管理。实践表明,在学校建立起由学校—一年级(年段)—一班三个层次组成的层级管理系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管理体制。学校层级上,要从增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入手,坚持办学的指导思想,增强整体综合管理意识,强化“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综合调控”的管理职能。中间层级上,要采取有力的举措,强化年级组的综合管理职能,使它成为学校层级管理的中层转换机构,发挥其承上启下的管理功能;学校原来的中层职能机构,则应淡化其按条、线进行单项管理的职责,着力发挥它们参与决策、指导实践、反馈信息、组织评价等管理功能。基础层级上,要把班级如实看作学校的基层管理单位,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提高班主任综合管理班教育工作的能力,建立以班主任为主持人的班级教育工作会、班级质量诊断会和班级家长会,汇成教育合力,实现班级管理的整体化。深圳市育才中学在实行层级管理中,为强化班级管理而采取了两条独特的措施:一是以班主任名字命名班级,赋予班主任极大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各班轮流值周,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颇有借鉴的价值。毫无疑问,类此的综合层级管理乃是学校深化整体改革,发展和完善教育模式,办出学校特色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