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_莫丹玉,李佳

“互联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_莫丹玉,李佳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5

摘要: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建筑专业,随着较早一批建筑教育基地的兴起,建筑行业工作人员的培养模式由以往的师徒传承转变为了学校培养,增加了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冲击,而对建筑行业来说,各高校也应重视培养中应用型的建筑人才,以确保其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引言

2015年两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一大批“互联网+”的产业在中国各地迸发。作为能够综合体现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门学科,建筑学理应与时俱进。那么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在已有建筑教育成熟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和深化,探索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以适应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已成为我国建筑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1建筑学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分析

1.1项目前期方案的构思能力

培养学生的投标与方案设计能力。方案应更加贴合实际,以实践为指导,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技术可达性,不做“空中楼阁”。主要面向北方严寒地区建筑,结合地域气候特征满足寒地建筑设计要求。

1.2项目规划报批编制能力

1.2.1规划报批文本

要求对效果图、立面图的综合把握,掌握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强调对经济技术指标的控制。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和设计院对接,提前接受报批文本、施工文件编制任务的训练,为设计实践搭建平台。在任务书中添加控制指标,使教学更加贴近今后的工作。

1.2.2总平规划图

进行场地和竖向设计,要尽量选择真实地段及有高差变化的场地,同时加大任务书的编制深度。通过实战化的学习使学生确立场地竖向高程、景观构思、空间布局、场地排水设计概念,使学生在就业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总图规划设计。

1.2.3综合管网图

综合管网布置对工程建设和维护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管网的综合设计建筑学学生往往是在设计院工作期间才有深入理解。通过加深各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联合教学、联合设计,使学生在校期间对综合管网设计既有基本的了解,为培养更加全面的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提供基础。

1.3项目设计报建能力

建筑学学生毕业后很重要的工作即是参加项目的设计报建工作,比如项目前期工作、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建筑节能审查、消防设计审核、勘察设计审核、现场图纸会审等。这些工作不仅关系建设项目整体进度还对项目最后的竣工验收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论设计院还是项目开发单位对设计报建工作都很重视。建立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为成熟的建筑设计师、政府行政人员、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使学生着重了解设计报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掌握与规划审批部门的协调能力。再通过法律法规、报建流程教学有的放矢的加强学生的设计报建能力。

1.4项目竣工验收能力

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是建设项目投产的重要标志。诸如规划验收、消防验收、质监验收等都是在此阶段需要完结的工作,此阶段需要提供的材料众多。加强该方面的实习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让学生在整理材料、现场验收工作中进行学习,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如质检站、规划局、房地局的交流进行深入学习。

1.5小型(乡镇)建筑综合设计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方案落地能力,可适当增加1000m2规模及以下建筑施工图联合设计作业。方案类型可以是乡镇建筑、小别墅、办公楼等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此类项目要求相对简单,设计周期短且难度小,但对学生的锻炼意义很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专业学生可按专业匹配成设计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建筑完整设计周期的设计工作模拟。在设计周期中最重要的是全套施工文件编制,建筑学专业与水暖电等相关专业配合,运用所学知识协同解决设计问题。

2当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2.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我国多数应用型高校在进行建筑专业的教学时,都没有明确树立人才培养目标,常常是照搬其他学术型高校,使得人才培养计划与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学术型高校在进行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时,大多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培养准则,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应用型院校。这是由于被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录取的学生大多基础不高,一旦遵循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无法保证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也无法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应依据学生层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就应用型普通院校而言,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机会在民用建筑方向,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2课程整合力度不够

建筑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将设计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培养学生较强设计能力为目标,忽视了设计课程与其他重点课程开设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只能将其作为单独知识,不能进行关联性学习,也就无法将相关专业知识与建筑设计进行融会贯通,最终造成所学知识难以致用,使得学生的建筑设计方案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这是由于各高校没有重视对建筑专业相关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整合,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自己发现课程间的联系,无法对相关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将学习目标定位通过考试与考核。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也是影响建筑学专业课程整合情况的重要因素。

3“互联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3.1创建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为了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实现对学生的人性化和实时化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体系中构建“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变得十分必要。平台的主要功能有告知性内容、考核性内容、互动交流性内容、展示性内容等方面。平台的扩展功能还能突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企业与学校间的时空界限,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实现学生、企业与学校有效沟通与交流,提高管理的时效性,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3.2优化改革课程教材

各高校还应重视对建筑学专业教材的优化与改革,通过在其中适当的增添一些新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相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些国内外案例,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建筑结构与空间设计等开拓眼界,完善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建筑人才。

3.3重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各高校还应重视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应用,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重点考虑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借助互联网资源与先进设备等,制定合理的人才实训计划,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基于安全与管理等因素的考虑,不愿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企业间的合作,积极配置先进设备与相关软件,并要求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参与基地的实训课程,确保学生了解就业后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训,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建筑应用型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高校应重视对互联网资源的充分应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峰.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四年制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9):151-152.

[2]卢峰.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6):31-32.

论文作者:莫丹玉,李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_莫丹玉,李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