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中心小学 26660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一点在品德教学中犹为重要。如果说封闭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话,而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则只会造成能说不能做的两面人。这是因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非知而能行,而是学生个体在社会化环境中受到社会生活和教育等影响,将道德认知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到形成习惯的过程。所以,品德课联系社会、生活,实行开放教学,更为重要。
一、开放教材,引进鲜活的学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品德教学的开放,首先是教材的开放,要让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让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世界。
1.重新组合教材,让教材“优”起来。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而教材却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社会实际,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大胆处理,为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服务。
(1)适当增减。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把一些过时的、封闭的、不切合本地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删改;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适当增加实践的内容。
(2)重新排列。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梳理教材内容,有的长文短学,有的短文长学,以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丰富课本内容,让教材“活”起来。小学品德课教材,虽然目标明确,故事、事例浅显易懂,还有漂亮的画面,便于学生学习、教师指导,但它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常识、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礼节礼貌。由于这些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联系密切,造成教材中的事例常落后于时代,显得有些苍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要发挥教学工作的主体作用,把自己从课本、教参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凭借教材这个蓝本,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实生活,补充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事例,使教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二、开放课堂,走向广阔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动,感知体验具体的事物,明白具体的道理,达到学文、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目的。
1.课堂体验,促进道德内化。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的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朱熹有句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形式多样的思品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因此,思品课中,教师要放开思路,创设各种意趣盎然的情境,把课堂作为“微型社会”,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游戏这一形式,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亲身体验,使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2.课外延伸,拓宽教育渠道。《课程标准》中说:“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节日等配合进行。”的确,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产生的行为冲动,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表演等当堂见“行”外,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把思品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和自然中,让思品课堂教学成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连线。小学品德教材所选的事例大多发生在学生的周围,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有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其正确的行为。
三、开放评价,凸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1.层次性评价。根据品德目的的发展性、渐进性、巩固性,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层次不同;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同一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评价层次要求不同。
2.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达标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如在评价学生“环保”的认知、行为时,有四种情况:
(1)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3)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及时制止。
(4)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
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到:四种做法首先应该肯定都是保护环境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时,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
3.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教师、家长、社会参评的合理机制,并且淡化量化。
品德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品德课必须实行开放教学,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使教育回归生活,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论文作者:于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教材论文; 评价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社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