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的评价与比较分析_新型工业化论文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的评价与比较分析_新型工业化论文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与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评价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5)02-0014-06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我国工业化指明了道路,也提出了要求。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近年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但福建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应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本国或本地区的工业基础,新型工业化是一种新的评价体系,福建省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去实现自身的工业化,首先必须对自己在新型工业化的评价体系中工业基础的现状有所了解,并了解在新型工业化框架下福建省与其他省市比较的相对优劣势。为此,本文基于对福建省工业基础的研究,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对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由于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量化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成果对其他省市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建立一套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福建省及全国其它25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基础进行评价;最后从信息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福建省与其他省市进行比较分析,明确福建省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采取的战略重点。

二、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设计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特别注重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目前工业统计的重点仍然是速度和总量,反映工业增长质量的内容很少,甚至很多都是空白。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对工业的技术进步、经济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影响、劳动力素质及利用情况、信息化水平以及新型工业化进程等进行统计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以指标体系科学合理为出发点,本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上的可操作性,我们建立了一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型工业化内涵的指标体系。

1.反映工业化进程的指标

(1)人均GDP(X1);

(2)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2);

(3)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X3);

(4)城镇化率(X4)。

根据钱纳里、库兹涅茨、配第—克拉克的研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均GDP、国民经济产值构成中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及劳动力构成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都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所以上述四个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2.反映科技含量的指标

(1)R&D经费占GDP比重(X5):反映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情况;

(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6):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

3.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1)成本费用利润率(X7):反映企业的赢利能力;

(2)总资产贡献率(X8):反映企业的总资产创造的效益。

4.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1)综合能耗产出率(X9);

(2)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X10);

(3)环境污染治理指数(X11)。

5.反映人力资源利用的指标

(1)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率(X12):反映工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情况;

(2)劳动生产率(X13):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6.反映信息化进程的指标

(1)信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14):从产值角度大体反映信息产业的规模;

(2)信息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X15):从劳动力角度大体反映信息产业的规模;

(3)信息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X16):间接反映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

样本及数据说明:

1.受资料及时间的局限,反映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均采自《2002年科技统计报告》。

2.由于信息产业统计的复杂性,仅以信息工业(制造业分类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值的近似,例如以“信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一个地区信息产业的份额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统计数据采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

3.其余数据采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

4.由于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多数统计数据缺省,且数值偏小,所以样本中略去这几个地区。

原始数据见附表。

三、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

1.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样本相关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标准化后的数据以及样本相关矩阵从略)。

2.求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由大到小前面5个特征值及其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1。

表1 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积方差贡献率

特征向量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积方差贡献率

(%)(%)

Y1

7.257 45.35745.357

Y2

2.463 15.39460.751

Y3

1.650 10.31371.064

Y4

1.329 8.309 79.372

Y5

0.988 6.178 85.550

3.选择和确定主成分的数目。由上表可知,前面5个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5.55%,足以反映原来16个变量的信息,因此选取前面5个特征值对应的主成分来进行分析。各主成分对各变量的系数矩阵即由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的转置组成的矩阵见表2。(为了显示的方便,表2做了转置)

表2 主成分系数矩阵(转置)

变量\主成分 Y1 Y2 Y3 Y4 Y5

X1

0.334252

0.148583

0.151814

0.188072

0.023848

X2

0.298861

0.101628 -0.0651 0.219545

0.348701

X3

0.308692

0.224483 -0.019630.201122 -0.0804

X4

0.345656 -0.090690.133455 -0.158130.092953

X5

0.229651 -0.02824

-0.180760.459049 -0.0143

X6

0.290209 -0.097770.173704

0.280189 -0.0832

X7

0.005344

0.559598 -0.01786

-0.059570.09816

X8 -0.029810.594975

0.1617-0.032010.121531

X9

0.035525

0.057221

0.650330.057765

0.101899

X10 0.038781

0.091980.100974 -0.019810.883439

X11 0.123083

0.102271

0.561360.088279

0.042274

X12 0.026292 -0.057830.204067

0.7093-0.00113

X13 0.233190.434814

0.108741

0.029969 -0.10938

X14 0.349588 -0.090690.133455 -0.158130.092953

X15 0.366891 -0.0256 0.14899

-0.097490.090232

X16 0.34133

-0.089410.153226

0.084440.099095

有了上表,则各主成分都可以表示成各变量的线性组合,如:

Y1=0.334252X1+0.298861X2+0.308692X3+0.345656X4+0.229651X5+0.290209X6+0.005344X7-0.02981X8+0.035525X9+0.038781X10+0.123083X11+0.026292X12+0.23319X13+0.349588X14+0.366891X15+0.34133X16

同理,我们也可以求出其它主成分为各变量线性组合的表达式(因篇幅所限这里从略)。

4.对所选的主成分做经济解释。由上表的主成分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Y1的线性组合中变量“信息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X15)、“信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14)、“城镇化率”(X4)、“信息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X16)、“人均GDP”(X1)、“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X3)、“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6)、“R&D占GDP比重”(X5)的系数较大且相当,对这诸多变量稍微进行归类可以发现,这些变量是反映信息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含量指标的聚合,由于第一主成分Y1涵盖了新型工业化16个指标45.357%的信息,结合第一主成分代表的主要变量及经济含义,可见,一个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首先应该看该地区工业的信息化程度(X14,X15,X16)、工业化程度(X1,X2,X3)和科技含量(X5,X6),这无疑说明了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第二主成分Y2反映的是工业的经济效益,因为Y2的线性组合中系数最突出的是“总资产贡献率”(X8)、“成本费用利润率”(X7)和“劳动生产率”(X13),由于Y2解释了原始变量15.394%的信息,所以工业经济效益也是影响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

第三主成分Y3主要体现了两个变量:“综合能耗产出率”(X9)和“环境污染治理指数”(X11),很明显,Y3反映的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旧”工业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第四主成分Y4对16个变量的线性组合中,系数较大的是“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率”(X12),因此Y4主要反映了工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第二产业中劳动力构成比例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是考察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应考虑的因素。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导致的失业问题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应竭力避免的问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充分重视就业目标。

最后一个主成分Y5是变量——“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X10)的体现,跟第三主成分一样,反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本的是要注意资源节约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需要加大对目前已形成的污染的治理。环保产业将是新型工业化的一大产业亮点。

5.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根据上面的主成分系数矩阵,五个主成分均可表示成16个新型工业化变量的线性组合(略)。将标准化的原始数据代入主成分对原变量的线性组合中,可以求得全国26个样本地区在五个主成分上的得分Y1、Y2、Y3、Y4和Y5。然后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求得主成分的综合得分:

Y=(45.357Y1+15.394Y2+10.313Y3+8.309Y4+6.178Y5)/85.55

各地区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见表3(按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序)。

表3 各地区主成分得分

地区\主成分 Y1得分 Y2得分

Y3得分 Y4得分Y5得分综合得分

上海

6.2780578 2.10946962.82943782.635699 0.2948412 4.33

北京

5.9541598 0.07899491.22682175.23371520.4025459 3.86

天津

5.8862835 0.02836581.986056-0.042722 0.5909162 3.41

广东

3.7054423 0.18068092.1164164

-0.535045 3.1868797 2.45

福建

1.5844646 0.80580334.15412021.09777170.4230658 1.63

浙江

1.0052496 1.43080131.86531 1.39646041.2189284 1.25

江苏

1.4427408 0.42284761.51705640.14279290.9521948 1.11

山东 -0.116824

1.07973841.35050190.54071823.2474208 0.60

黑龙江-0.648095

5.1285649

-0.046232-1.391602 1.4030114 0.55

辽宁

0.4257351 -0.898614-1.109088-0.494078 0.6666046-0.07

云南 -1.122884

3.0330735

-1.042698-0.932515-1.009213 -0.35

湖北 -0.645701 -0.090179-0.328158-0.398862-0.132435 -0.45

陕西 -0.741264 -0.752905-1.89288 0.1707418

-0.548701 -0.78

重庆 -1.087083 -1.364531-0.611303 0.9962814

-0.947488 -0.87

吉林 -0.867756 -0.596946-1.556033-1.159135-0.892627 -0.94

河北 -1.560580.2684388

-1.122042-0.509203-0.15172 -0.98

四川 -1.109685 -1.184767-1.100058 0.1025922

-0.818284 -0.99

安徽 -1.685481 -0.604966-0.057363 0.0604351

-0.763629 -1.06

湖南 -1.805255 -0.746232-0.331911-0.039961-0.2888

-1.16

江西 -1.929052 -1.79106 -0.160043 0.5800273

-1.124757 -1.40

广西 -1.961806 -1.329056 0.0896941

-0.705755-1.111777 -1.42

山西 -1.603682 -1.373087-2.383212-0.797142-0.081438 -1.47

河南 -2.249807 -0.719322-0.717068-0.64583 -0.39107 -1.50

海南 -2.492780.22641320.5584929

-1.96156 -1.671207 -1.54

内蒙古-1.845922 -1.451726-2.343208-1.934443-1.05766 -1.79

贵州 -2.809058 -1.89008 -2.893252-1.408772-1.395888 -2.42

四、新型工业化基础比较分析

从表3各地区在综合得分上的排序可以发现:就综合新型工业化各方面的要求来看,福建省指标比较理想,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得分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哪些因素促成福建省目前的这种有利形势呢?哪些因素又构成推进福建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障碍呢?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福建省应关注那些重点?现分析如下:

前面曾提到,衡量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的首要因素是工业信息化程度、工业化程度及科技含量,从反映该因素的第一主成分Y1上的得分来看,经过排序发现,在Y1得分上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福建。同样地,这五个地区在综合得分Y上也是前五名,且顺序不变。这点相似性再次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工业信息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以及科技含量是决定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来看信息化程度。从大体反映信息产业规模的两个指标来看,福建省“信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8%,“信息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0.67%,福建省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天津、广东、北京、上海和江苏,可见福建省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另外,福建省“信息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也较为理想(18.78%),仅次于北京(28.13%)、广东(25.90%)和天津(24.99%),可见福建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较大,这是福建省的优势所在。

从反映工业化程度的四个指标来看,福建省工业化程度不算高。除了“人均GDP”在样本地区内排名比较靠前外(但也处于7个沿海发达地区的最末位),其他指标都不理想。福建省离实现工业化还有较大的差距,“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5.8%,而山西省这一指标却已达到90.2%,甚至超过江苏(89.47%)和山东(86.83%);上海“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98.37%,在全国属于先进地区,呈现出工业化程度高的特征。新型工业化虽然强调信息化,但到底还是属于“工业化”的范畴,我们不能超越工业化而单纯盲目地去追求实现信息化的目标,殊不知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所以福建省仍需坚持不懈地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等产业,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福建整个经济增长支撑能力不足的“瓶颈”制约;大力发展电子、机械、石化等主导产业,克服福建省工业基础轻型化特征突出的弱点,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培育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福建省城市化水平也偏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1.96%,而东北三省这一指标分别为54.91%(辽宁)、51.53%(黑龙江)、49.66%(吉林),内蒙古为42.70%,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均高于福建省。城市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载体,新型工业化要与城市化相结合,发挥城市积聚生产要素、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最终达到以新型工业化拉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鉴于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现状,福建省应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应充分认识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对加速区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应注重增强中心城市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

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化,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福建省R&D经费占GDP比重为0.53%,在26个样本地区范围内基本处于下游水平,与北京的6.02%相差甚远,甚至落后于一些西部和中部地区。福建省在技术基础上的巨大落差将大大影响其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为此,福建省应加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主体的地位,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大多数企业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加大对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关键技术群的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以点带面推进福建省工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福建省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工业科技含量等都不十分理想。福建省在反映新型工业化的第一主成分排序中名次较前,主要得益于福建省良好的信息产业基础。

新型工业化的另一特征是“经济效益好”。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更大的收益。第二主成分Y2是反映了工业的经济效益,福建省在Y2上的得分为0.805803,次于黑龙江、云南、上海、浙江和山东,从Y2排名上看来,福建省工业经济效益不错。从单项指标看无论是从“成本费用利润率”,还是从“总资产贡献率”或者从“劳动生产率”来分析福建省都显示了较好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最能体现出新型工业化的“新”。“旧”的工业化模式受强调数量增长的驱动,往往不计成本和效益,由于科技含量低,往往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特别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办法,在换来的高总量和高速度的同时却牺牲了环境。而新型工业化则吸取“旧”工业化的教训,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既利于人民生活,又惠及子孙后代。我们来看看福建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从反映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第三主成分Y3来看,福建省得分为4.15412,居于第一位,因为无论从反映资源节约利用的指标—综合能耗产出率,还是从反映环境保护的“环境污染治理指数”,福建省均领先于其它地区。第三主成分Y3涵盖了原始变量10.313%的信息,显然,福建省在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加上福建省在工业信息化和经济效益方面显现出来的与其它地区的相对优势,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使得福建省新型工业化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得分位于第五位。2001年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为45759万元(第十三位),与第一位的山东省(280860万元)着实有一定差距,甚至少于河北、山西、湖南和河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这跟由于福建省工业轻型化特征突出而引致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少不无关系,但是我们仍要强调:除了继续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方式外,福建省还需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抓住因为环境保护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中而带来的巨大商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等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同时,工业化也将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因此,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矛盾。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制造业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充分实现就业为己任。在对新型工业化的主成分分析中,第四主成分Y4反映了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情况,反映了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福建省在Y4上的得分为1.097772,在26个样本地区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5.233715)、上海(2.635699)和浙江(1.39646),数据表明,福建省工业表现了较强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充分发挥了该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充分实现了就业,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优越性。

五、结论与思考

较好的信息产业基础、不错的经济效益,以及工业对劳动力的较强的吸纳能力,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出的良好态势,使得福建省具备了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较好基础。但福建省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企业的技术基础和技术能力相对薄弱,总体上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高,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偏弱。因此福建省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含义。新型工业化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范式,而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我国政府对工业化过程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各级政府及工业主管部门对此应有充分认识。新型工业化中的“新”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如何界定“新型工业化”无法一概而论,关键是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及本地区工业基础和可能的条件确定工业化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正确引导本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优势,特别应注意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根据前面的评价及分析可知与其他省市相比福建的信息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实际上福建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并不高,尤其是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又恰恰是福建工业的重要支柱。因此福建应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要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ERP、CIMS、工业智能等在工业各个领域的应用。

3.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进制造业发展。规模经济性作为一种经济规律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福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但福建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产业集群凭借其规模经济效益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因此,福建必须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将产业集群、工业集中区建设、县域经济及城市化结合起来,主动接受“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东岸的辐射与产业转移,大力推进福建制造业的发展。

4.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新型工业说到底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福建企业普遍技术水平偏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因此,福建应继续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注意技术引进的政策导向和项目的技术含量。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要将利用外资与产业技术升级结合起来,将项目带动与产业技术升级结合起来,注意支持和引导非公有企业提高技术含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5.注重产业关键技术选择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交叉与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工业技术同样如此。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是福建工业技术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通过技术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福建应十分重视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技术的发展以带动相关技术。同时应重视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6.重视节能降耗。减少资源消耗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福建工业能耗与资源消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也仍有距离。因此,节能降耗是福建实现工业化进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标签:;  ;  ;  ;  ;  ;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的评价与比较分析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