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摘要】“巴巴”表示固定的形容词性词缀,而“X”则表示可以插入的语素、词或者短语。例如:眼巴巴、苦巴巴、干巴巴等,分别表示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同时后两个短语则运用到了人们五官中的味觉和触觉。如此类似的词语非常之多,本文则就该问题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X巴巴;巴巴;语法化
语法化,通俗的来说也就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具体的来讲“语法化”指的是语言当中的语法范畴以及语法成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特殊现象。在“X巴巴”格式当中的“巴”就是由当初的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演变为一种叠音词缀,这个过程就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因此,在一开始,我们就针对“巴”一词的历史发展做一个详细的综述,据此来了解“巴”的历史发展脉络,由此可以一目了然的得出它为什么发生语法化,又是怎样发生语法化的,且在发生语法化以后,“巴巴”作为叠音词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
(一)“X巴巴”格式中“巴巴”的历史演变进程
我们都知道“X巴巴”格式中的“巴巴”属于叠音词词缀,而在最初,它是由“巴”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就针对“巴”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1.对“巴”本义的几种说法
在现代汉语中,“巴”的词缀用法早就已经固定下来了,就历史的演进轨迹中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巴”作为词缀使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使用习惯而形成的,是在后来新的组合中产生的。对“巴”这个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进行详细的研究,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巴”古意的了解,更能有助于我们对其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很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在研究界对于“巴”的意义的阐述分析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虽然说没有一个准确定论,但是在现如今的学术界对于“巴”的本义的阐释有几种不同的提法,接下来,我们就对这几种不同的提法做一个总体的讲述。第一种说法是“水形说”。最初的“水形说”我们可以查阅《元和郡县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巴),《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有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说的是:梁州这个地方,在古时候就是巴国的领地,因为在巴国,有两条河流分别叫做白河和阆河,这两条河流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去,河道弯弯曲曲,就像一个“巴”,所以有这个地方称之为巴国。故此,“水形说”由此而来。
第二种提法是“芭茅说”。这种说法最先是自徐中舒先生提出来的,在他的《巴蜀文化持续理论》[徐中舒 《巴蜀文化持续理论》]中认为:“‘巴’之本义为坝。《广韵》巴在麻韵,坝在祃韵,巴坝同音,惟平去稍异。……《广韵》坝下云:蜀人谓平川为坝。”而第三种说法大家比较熟悉,为“虫蛇说”。它是由我国东汉时期最著名的大家许慎提出来的,同时这种说法也是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巨大的。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许 慎 《说文解字》]当中他说道:“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他的理论是由《山海经》而得出的。依据《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然而,当时的时代,作者许慎的理论依据文字是建立在小篆体上面的,据我们所知,小篆体的“巴”的形体走向与虫蛇的形体非常的相像,所以在当时的年代这种说法是可以说的通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小篆体文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远古时期的甲骨文当中,“巴”的形体走向却并非类似于虫蛇,因此这种说法仍旧值得讨论。第四种提法是在推翻第三种说法的基础上得出的。因为“巴”的甲骨文字体的字形其实就是一个人形,所以,如此说来其实“巴”的本义指的就是巴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依旧没有得到确切的认定,所以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一种提法为“石穴说”。它是由童恩正提出来的。在他认为巴人最先的发源地是位于湖北清江流域,这里生活有一批原始部落,而称为“巴”的之族部落也早就生活于此,因此它是与川东地区的山水物产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在“巴”这个氏族当中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初的“巴”氏族的祖先有一人是出生于石穴当中的,另外在川东地区的口语中,“石”字的发音与“巴”相同,因此据此推测出“巴”的原意应该指的是“石”或者“石穴”的意思。
2.“巴”的具体释义及其分类
(1)作动词时:
有:
①靠近、挨着 ②刨、挖 ③盼望、等待
④伸 ⑤粘住 ⑥干裂、张开 ⑦切合 ⑧亲近 ⑨跟随
(2)作名词时:
有:
①口辅、面颊 ②尾巴 ③粘着的东西
(3)作语气助词时:
有:俊巴儿 试巴试巴
(4)作象声时:
(5)其它特殊和固定用法时:
如:通“把”;通“笆”;表示压强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另外,还可以做姓氏以及古国名、郡名;巴蜀民歌‚巴调的省称。
3.“巴”形成词缀的过程
因为词缀即是主要起辅助作用的,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但根据“巴”的具体意义来分析,可以看出他除了作语气助词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之外,其他的用法都是有实实在在的含义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巴”在成为词缀时,他的意义有一个从实到虚的过程。在“巴”的众多意义中可以总结出,其实“巴”作动词是比较常见的,具有很明显的动作意义。其中“靠近”、“挨着” 使用的很多且词义出现比较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
(1)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2)一阵狂风骤雨来了,如何是好!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只得冒雨走。(明·无名氏《霞笺记》十七“北沽美酒”)
(3) 刘雨生巴着灶屋的壁缝,往外窥看。(周立波《山乡巨变》)
(4)争奈天色已晚,又遇着风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王晔《桃花女》楔子“仙吕端正好”)
(5) 如今前不巴村,后不巴巷,如何是好?(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感天后神女露筋》“南正宫·梁州令”白)
根据我们所知,在《多义词“巴”词义及其引申轨迹考》一文中,肖建春谈论到“巴”的本义为“蛇”,而“蛇”无论在字形方面还是在字音或者是字义方面都与“爬”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巴”的意义又从“蛇”引申为“爬、攀附”。由于蛇的爬行是匍匐于地面、树干、岩石或枯枝败叶之上的,它的身体与附着物之间贴得很近,所以,“巴”的含义又再一次被引申。有“爬、攀附”引申为“附着、贴近”。据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巴”之意义之所以有“附着、贴近”这项意义,其实是由它原本的字形和本义所赋予的。在这之后,“巴”义又以“靠近、贴近”为源头,引射出“粘住”这一含义。比如:人笨怪刀钝,饭巴怪筲箕。而从“黏住”这一含义出发进一步引申为名词,即:干燥后凝结粘着的东西。这一意义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言论记载中得出。在我国清朝时期,钱大昕在他的《恒言录常语“巴”》一文中说到:“日晒肉曰巴,凡物之干而腊者皆曰巴。”这里的“巴”的意义就具有名词性特点,专指物而非动作。当然与此意义相类似的还有像:锅巴、泥巴、盐巴等。在这里,它的含义从一开始的行为动词转向了名词和形容词。首先,“巴”指的是有粘性的食物,从而产生了巴巴1,另外,它还有粪便的意思,记作巴巴2。巴巴1可以与“粑”相组合,比如我们俗话说的“糍粑”。巴巴1的含义其实和“粑”相差不多,都是指饼类食物而已,主要出现在北方人的口语当中,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巴”逐渐失去了本义,它指代的是带有粘性的食物或着是干之后凝结成块的食物,之后就由此衍生出“粑”一词,专门的来指代谷类食物,从而具有了名词性质。之后,随着语言的需要,“巴”中所含有的“干燥”这一意义也开始使用频繁起来,转而有了形容词的性质,比如“干巴”等。 因而,它的本义开始虚化,开始形成词缀的雏形。
(二)“巴巴”作为叠音词在具体语言中的使用价值
“巴”由实词演变为虚词叠音词“巴巴”后它就具备了叠音词的一系列特征及作用。叠音词所具备的韵律方面的优势它同样具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使用方便还增强了说话的艺术。因此,我们就此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1.拟声状物
叠音词在使用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来模拟声音,又可以用来模拟颜色从而达到模拟物体的形状的效果,从而使所表达的物体更加的形象生动。而“巴巴”一词则在这方面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在拟声方面,如:手拍在桌子上巴巴儿作响。这里的“巴巴”就起着模拟手拍桌子时发出的“巴巴”声,在读者读到这样的句子时,脑海中就会浮现类似的场景或者是类似的声音。最后,在状物方面,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在我们的口语当中的“巴巴”,也就是书面上所说的粪便之类的东西,所以当你在大家说话时听到有巴巴时就会立刻浮现事物的具体形状,从而达到一种意与物的合一,加深了对事物的印象以及对其的了解。
2.加深程度、强调范围
在叠音词的使用当中,如果几个相同的叠音词连用不仅能增添语言的魅力,还能使句子的语义所表达的程度加深,使说话人的语气加强。如:
(1)他说话不太利索,这天他急巴巴地跑回来,气儿还没喘过来就要开口,说得是结结巴巴的,太令人难受了。
这里将“巴巴”连用,既可以表现出他急切的心情,又能将他说话时结巴的神情生动描绘出来,而通过这句话的描述,我们可以揣测出说话人是一种不赞成、难受的心理。
当然了,叠音词还可以强调事物使用的范围例如:个个,但是“巴巴”一词在强调范围方面的作用不太明显,因此不做详细举例。
3.表达欢快、喜爱或是不悦等感情
“巴巴”作为叠音词使用时还可以表达出一种欢快喜悦或是不高兴等感情色彩,从而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内涵,增添了说话的艺术。例如:
(1)“……这里,倘或在别人家,那不叫人家恼吗?难道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儿的打家里送了来?不说丫头们太小心,……”《红楼梦》
(2)“这里凤姐乃问平儿:‘方才姨妈有什么事,巴巴打发了香菱来?’平儿笑道:‘那里来的香菱,是我借他暂撒个谎。……” 《红楼梦(上)》
(3)“……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红楼梦(上)》
(4)“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红楼梦(上)》
(5) “……那焙茗一面跑着,一面回头说道:‘二爷把我巴巴的叫下马来,叫回来说的。我若不说,回来对出来又骂我了。……’”《红楼梦(下)》
(6) “……却是袭人说了一句道:“有什么话明日说不得,巴巴儿的跑那里去闹,闹出——”说到这里也就不肯说,迟了一迟才接着……”《红楼梦(下)》
(7) “ 小儿直到如今,都是老太太吩咐过的,你们也知道的,恐怕难养活,巴巴的写了他的小名儿,各处贴着叫万人叫去,为的是好养活。……”《红楼梦(中)》
(8)“……春燕笑道:‘你们也太小气了,还怕那里没这个与他,[巴巴]的你又弄一包给他去。……”《红楼梦(中)》
(9)“ ……因问:‘他往那去了?我见你两个半日没吃茶,[巴巴]的倒了两钟来,他又走了。”宝玉道:“那不是他,你给他送去。’……”《红楼梦(中)》
参考文献:
[1]姚蓉蓉.词缀“巴(巴)”的历史演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郭 华.说“巴”[J].邢台学院学报,2013,(3)
[3]邱莉芹.ABB式形容词的语用特征及类化表现[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王学奇.释“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10)
[5]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蒋金晶(1992.07——):女,籍贯安徽省桐城市青草镇,云南民族大学201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蒋金晶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词缀论文; 红楼梦论文; 意义论文; 本义论文; 语法论文; 说法论文; 是由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