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_自我效能论文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能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98(2006)02—0022—06

一、问题提出

以前人们对职业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兴趣被认为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但一些研究表明,兴趣和职业并不完全匹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职业,但不能决定职业选择,影响择业的因素还有很多。近年来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择业效能感(Occupational Choice Self-efficacy)与职业选择有很高的相关。 择业效能感是Betz[1] 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2] 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3] 择业效能感在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看,择业效能感比实际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更为重要。择业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研究认为,低择业效能感阻碍了个体的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使得具有低择业效能感的人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选择;高择业效能感促进个体职业探索性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4]

为了更好地测量个体的择业效能感,1983年Betz和Taylor受Osipowl职业决策量表和霍兰德职业决策困难量表两项研究的影响,并借鉴Cir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中的结构编制了择业效能感(职业决策)量表(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 Scle,CDMSE),目的是为了了解自我效能感对职业选择的有效性。彭永新、龙立荣[5] 按CDMSE构想结构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问卷。姜飞月[6] 修订了CDMSE,并测量了大四学生的职业效能感,认为男生和女生的职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低于男生。郑日昌,张彬彬[3] 等人曾用CDMSE 问卷中文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测试,但结果不太理想,说明择业效能感存在跨文化的差异,对其研究要本土化。张彬彬、郑日昌[7] 自编量表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CDMES-C)包括四个维度:职业信息与技能、学绩、个性自我了解和社会支持,并用该量表比较了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

回顾以往研究发现,在择业效能感的理论建构上,一方面,国外的研究都以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为被试,由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存在跨文化的差异,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理论构想和编制的测量工具不适用于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另一方面,虽然国内有学者对此问题做出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有关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理论构想,但研究还不充分,择业效能感的构成因素不明确、在个体间的表现不清晰,其理论探讨不深入,缺乏与其他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且实证性研究不多,所得结论也大相径庭。由于本文重点是对择业效能感在不同群体间的比较研究,故不在此对相关文献进一步综述。

近年来,有关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趋势是:在理论上检验择业效能感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它的应用性;在实证研究上对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扩大。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由于该领域还没有被广泛应用的研究工具,因而本文尝试编制测量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工具,以此工具丰富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大学生群体择业效能感的差异,为大学生择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研究为比较研究,研究者假设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受性别因素、所在院校性质、毕业时间早晚、学生所学学科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的依据在于: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中发现,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较关注性别因素,如刘晓燕[8] 和姜飞月[6] 的研究指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有差异,张彬彬、郑日昌[7] 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无差异。除了性别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高低,通过访谈即将毕业和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研究者认为学生所在院校的性质、所学科学对其择业效能感有影响,另外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探讨择业效能感在毕业时间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学生的就业心态。本研究期望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院校、毕业时间、学科之间均有差异。这四个方面探讨能在实践上扩大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在理论上尝试对影响择业效能感因素的进一步探讨,为研究择业效能感构成因素和其特点有一定价值。

二、方法

1、被试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北京两地大学本科应届(2003届、2005届)毕业生471人,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分布表(单位:人)

2、研究工具

依据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要求,即领域的特殊性和领域的整体性[9],参考Ralf Schwarzer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10]、Betz的CDMSE量表和郑日昌、张彬彬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并查阅大量文献,访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询问他们对就业的准备和看法,让他们描述就业前的心理状态,并按当前的社会就业状况分析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实际情况,编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六个因素、23个项目构成。经检验,六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56.931%,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4;总量表和六个因素的相关在0.651—0.822之间,各因素与其项目之间的相关在0.376—0.856之间,每一个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六个因素为:(1)自我了解。指对自己在职业方面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的认识,共4个项目。(2)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在择业中能力、性格、品质的评价和看法,共5个项目。 自我了解和自我评价是自我知觉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的区别在于自我了解关注的是对自己的认识、看法,其中认识有好、有坏、也有中性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性格、能力、品质等的评价,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正负性更明显些,主观性也更强些。自我了解是自我评价形成的基础,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对自己不同的评价,因此它们在因素分析中属于同一阶因子。(3)社会支持。指择业时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的能力,包括择业时父母态度、人际关系等,共4个项目。(4)职业信息搜集。指对各种就业信息掌握、使用的情况,包括收集职业信息、了解就业政策等,共4个项目。(5)学绩。指具备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包括专业成绩、外语水平等,共3个项目。(6)目标设定。即对职业目标的认识及确定,共3个项目。对每一题目的评价按Liker5点量表进行。

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运用SPSS 10.0 for Windows 2000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处理

三、结果

1、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对男女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T检验表明(见表2),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因素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自我评价、目标设定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女生(p<0.05),男生的目标设定比女生的明确(p<0.05),其他维度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表2 择业效能感及各因素在性别上的差异(t值)

注:*p<0.05(以下均同)

2、择业效能感在院校上的差异分析

对男女混校和单性别院校(以女生为主)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T检验表明(见表3),择业效能感在院校上无显著的差异,但男女混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性别单一院校的学生。除了自我了解、职业信息收集因素,其他各因素在院校上差异显著,都是男女混校学生高于性别单一院校学生。

表3 择业效能感及各因素在院校上的差异(t值)

注:**p<0.01(以下均同)

3、择业效能感在毕业时间上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时间毕业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T检验表明(见表4),择业效能感在毕业时间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各个因素在毕业时间上的差异显著,都是03届学生高于05届学生。

表4 择业效能感及各因素在毕业时间上的差异(t值)

注:***p<0.001(以下均同)

表5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各因素结果(M±SD)

4、择业效能感在学科上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学科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F检验表明(见表6),择业效能感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LSD多重比较发现,自我评价因素的差异显著(p<0.05),理科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其他学科学生,社会学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低;自我了解因素的差异显著(p<0.001),法律专业学生的自我了解程度高于其他学科学生;职业信息收集因素的差异显著(p<0.05),经济类学生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好于其他学科学生;目标设定因素的差异显著(p<0.001),理科生的目标设定比其他学科学生明确;在学绩与社会支持上各学科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6 不同专业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检验

注:*p<0.05

四、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与研究假设不同,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评价高、职业目标设定更明确。该结果与张彬彬、郑日昌[7] 的研究一致,与姜飞月[6]、刘晓燕[8] 的研究不一致。研究者认为,目前择业效能感缺乏有效、统一的测量工具,学者们探讨择业效能感构成因素的理论构建不一样。研究结果的不同反映了在该领域里还需要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

自我评价因素包括择业时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评价、自信心的评价、综合能力的评价,本研究结果符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由于一些工作对身体状况的特殊要求、用人单位的偏见、社会、历史原因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择业的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不能理智面对,解决矛盾能力不强。按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这种消极心理状态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本研究与李家华、吴庆的研究一致[11], 他们认为择业时女生实际就业困难多于男生,自信心低于男生。研究发现女生的职业目标定位不如男生明确。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一,人们对不同的性别具有不同的行为期望,形成了两性间显著的差异,在他人眼中女性上大学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有一部分的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存在着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的问题;其二,女生没有就业就开始被迫默认了以男权为主的社会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在自我实现预期效应下,女大学生把社会的评价变成了自我评价的一部分;其三,在追求职业成功时,男生具有高的成就动机,女性存在避免成功、害怕成功的动机。[2] 因此,在宏观层面,政府在政策、法律上对女性就业的权力予以保障,使其就业受到国家政策、法律的保护;在中观层面,高校为大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指导,尤其针对性别因素对女性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调适是非常必要的;在微观层面,开展个人的职业心理咨询,把个人性格、能力、兴趣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2、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院校差异

本研究发现,择业效能感在院校上无显著的差异,但男女混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单性别院校学生,本结论与研究假设不同。除了自我了解、职业信息收集因素,其他各因素在院校上差异显著,都是男女混校学生高于性别单一院校学生。研究所选的男女混合院校大都属于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有一些综合性的大学是列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建设学校,而单性别院校的性质属于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的性质和声望为大学生择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名校学生就业机会较多,而一般院校毕业生却为寻找一个工作机会而努力,还有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不公开,只在部分名校内开招聘会。另外,在我国,男女混合院校是高等教育的绝大多数和主流,许多人对单性别院校非常不了解,加之教育部门、高校本身缺乏宣传,在就业市场上的声音不够响亮,这让此类院校大学生在择业时颇费周折。

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毕业时间差异

与研究假设一致,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随毕业时间呈现降低的趋势,2005届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低于2003届毕业生,择业效能感中的六个因素都有显著差异。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高,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高校扩招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长远政策,使得更多的高中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校扩招后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需要启动。有力的措施将会配合高校扩招的政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并保证就业质量,避免让已就业学生再次流入就业市场,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

4、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学科上有一定差异,工科类和理科类学生比社会学类学生自我评价高,择业时充满信心。理科类被试来自于综合类重点大学,这些大学都有名牌效应;工科类被试来源于目前就业情况较好的建筑、设计等专业,全国各地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使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情况看好,社会需求量在各学科一直名列前茅。相比之下,社会学类学生一方面来自省属普通院校,失去了很多与名校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教育部门的有关统计显示,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专业是近年来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就业形势不明朗,专业竞争力小,使得学生择业时感到迷茫、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在哪里适用。名校、重点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择业时信心十足;社会上紧缺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时自我评价高,目标明确。相反,一般院校和社会需求趋于平稳的专业的毕业生自我评价低。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建立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

五、结论

1、男女生整体择业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但在自我评价、 目标定位因素上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评价高,目标定位明确。男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院校上无显著差异, 但男女混合院校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单性别(以女性为主)院校学生。各因素中除了自我了解、职业信息收集因素外均有显著性差异,都是男女混合院校学生高于单性别院校学生。

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随时间呈现降低的趋势。

4、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学科类别上差异显著。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了解、目标设定低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经济类毕业生的职业信息收集能力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生。

由于研究者的水平有限,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在研究方法,如果采用其他分析方法也许结果会更可靠,另外对差异性原因的分析还可另作他文深入细致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03—01

标签:;  ;  ;  ;  ;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_自我效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