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八大戒律:新闻报道视角下的“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_北京青年报论文

“北京青年报”:八大戒律:新闻报道视角下的“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_北京青年报论文

北京青年报:八长与五戒——从新闻报道看北京青年报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青年报论文,新闻报道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北京青年报变化大,发展快,取得的成绩也显著,步入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最喜爱的报纸行列。新闻学术界有位同志说:“北京青年报是新闻改革中闯出的一匹骏马”。我基本同意这样概括的说法和评价。

对北京青年报在新闻报道方面的改革、举措等,可以归纳为八个特长。

其一,信息灵。一个报社的编辑部,一个记者随时随地掌握最新信息,掌握大量消息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北京青年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记者的信息观念强,在社会上跑得欢,钻劲大,靠他们的辛勤劳动获得不少新的信息。除此文外,还想出一个绝招:在报上开通新闻热线,有奖征集信息。这一招果然灵验,编辑部尤其是新闻部从此电话铃声不绝,信息源源而来,使编辑部成了信息总汇,也有助于记者成为信息灵通人士。

其二,闻风动。作为一个报纸的编辑部和记者有了新闻信息之后,又需要有较强的时效观念,能闻风而动。如果是事关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信息,采访不仅不能过夜,而且应分秒必争。在这方面,北京青年报的一些记者干得也是比较出色。比如,1993年4月10日, 北京出现一场狂风,把北京火车站广告牌刮倒。从第二天的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他们写的现场报道,就有四五个记者正在别处采访,听到这个信息,马上不约而同地都赶到这个出事的现场采访,很快写出有景有情的一篇现场报道。如果这几位记者没有闻风而动的作风,没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很难及时完成这样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

其三,抓热点。抓热点,现在已经成为许多报纸、许多记者从事新闻报道的共识。但是,如何抓热点,又抓什么样的热点,这里却是大有学问的。

北京青年报抓这些热点,既有反映时代精神的热点人物,又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几年来,他们抓影响较大的热点人物近五十个。对这些热点人物,他们不是一篇定“终身”,而是随着人物事迹的发展、人物成长的过程以及人物出现后引起社会上诸多反响,进行跟踪式的连续报道。他们如此抓热点人物,不仅报道的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地反响,而且能较久远地留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记忆中,进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一股股鼓舞人、鞭策人前进的精神力量。

北京青年报抓热点问题,还包括重点、难点问题,也是比较突出,又有新招数。以1995年2月下旬北京市召开政协会和人代会为例。 他们对“两会”的程序和内容没作泛泛地报道,而是抓住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也是会议上的热点问题,采取“市民提问委员答”、“市民提问代表答”等形式;在要闻版刊登出《调控物价:希望与困难同在》、《康居: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国有企业与低收入》、《通煤气难,装电话难;代表说,三五年根治“两难”》等专题报道,都写出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通过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的回答,指出解决这些热点又是难点问题的路子。读者看了报道,既实在,又觉得“解渴”。

其四,聚焦强。这是北京青年报抓新闻报道又一个特长。

所谓聚焦强,就是抓住社会上出现的难点、焦点问题,在一个版面上运用多种新闻手段,从多侧面集中加以报道。北京青年报上的“记者行动”专版,就有这个特长。在1994年年底,市场上出现注水猪肉,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公害,广大市民积怨难消。于是,该报当年12 月9日的“记者行动”专版上,在“猪肉市场不能再水下去”的总标题下,刊登了12篇文字稿和5幅新闻照片, 对当时市场上卖注水肉泛滥成灾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报道。其中有记者跟随工商干部查抄注水肉黑屠杀点的现场报道、顾客吃了注水肉的投诉、工商部门揭露注水肉带来的危害以及介绍怎样鉴别注水肉的方法,还有社会人士关于消灭注水肉的呼吁等等。通过这样聚焦式报道,不仅揭露社会上出现注水肉的来龙去脉及其危害,反映了群众的呼声,还报道了工商部门打击大搞注水肉的不法商贩等。他们这次的聚焦式报道,有助消灭社会上的注水肉问题,使读者感到这张报纸是关心群众的疾苦,并能从中学到识别猪肉的优劣,免受其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其五,敢创新。在新闻改革中,北京青年报率先突破“时事政治新闻是官员看的,轻松娱乐的是百姓看的”办报思维模式,不拘一格敢创新闻新天地,使大量的新闻报道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这张报纸还是周三刊的时候,在新闻时效性无法与其他日报相比的劣势下,由报社总编辑亲自挂帅,创办了一个“新闻周刊”,不仅绞尽脑汁开辟出“上周新闻之最”、“每周第一”、“世界各报头版头条”等栏目,往往还对国内外重大的动态性新闻,或加以新的解释,或提供新闻背景,或选择新的角度加以改写,或抓住新的线索进行连续报道。他们如此处理稿件,不仅克服了周刊新闻时效上的劣势,而且即使是“明日黄花”的旧闻,也翻出新花样,使读者不感到是“炒冷饭”,反而嗅到些新鲜味。

当他们从1994年7月1日改为日报以来,对新闻报道又不断开创新天地。在新闻版上,开辟了“今日观察”、“昨天访谈”、“经济视点”、“国际热线”,以及“新闻时空”、“新闻纵深”等栏目,都使读者打开报纸感到“有新闻”可读。今年“三八”节,他们在新闻版上推出“三八特刊”,选择当今八位部长级女同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出她们的今昔,使读者既看到这些女强人的成长,又了解到她们的生活情趣,克服了人物报道一般化又单调的毛病,又对重大的节日宣传创出新思路,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在报上开辟“视觉新闻”专版,也是他们对新闻报道一个创新之举。在这一版上,对一个热点问题或事件,全用新闻照片抓住一个又一个典型镜头,形成一组报道,直观性和现场感都很强,是文字报道无法代替的。从而使新闻图片成为新闻报道的一支独立“兵种”,这也其他报纸少有的“新新闻”。

其六,独家多。这是北京青年报引人爱看的另一个特长。在全国的报刊发展得越来越多,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缺乏独家新闻的报纸是很难长期立足的。即使有了独家新闻,还存在一个“独”报道什么内容的问题。翻开北京青年报,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独家新闻。如1993年全国出现“选美热”的时候,他们首先登出《北大女学生拒绝参加选美》的消息,既反映出北京大学女学生洁身自好的品德,又给北京出现的“选美热”泼了一瓢“可贵的冷水”。后来,全国妇联负责人又公开发表谈话,说在我们国家不要搞选美活动。在“三资”企业越办越多时,他们又采写出《三资企业党组织不应是地下党》的独家新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他们最早刊登出《专家警示:新一代正在忘却历史》一则消息,反映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的必要性。当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他们在第一版头条位置登出《奥校的孩子没有星期天——京城奥校热高烧不退探源》的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再比如,1994年底关于我国复关未成的报道,许多报纸对人们关注的这一报道,只写“少数缔约方缺乏诚意,蓄意阻挠,漫天要价”,“中国决不接受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损害其根本利益的任何条件”。新华社发稿用这样官方的语言是必要的。但是,作为地方报纸如此照登就满足不了读者的要求。读者会问:“少数缔约方漫天要价,要的是什么价?我国决不会为复关不惜一切代价又指的是什么?”当时,好几位同志和老朋友向我问及此事。我说,请看北京青年报(94年)12月22日一版刊登的《中国复关止步内幕》的报道就清楚了。这样的独家新闻,回答了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问题,又怎能不受读者的欢迎呢!

其七,有辣味。北京青年报的新闻报道,在这方面的报道也是颇有特长。它敢于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敢于揭露某些不正之风,行文尖锐泼辣,旗帜鲜明,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以1994年10月23日该报头版头条消息为例。该文报道平谷县山东庄中学收学生钱,请考官客,用这种不正当的办法来提高升学率。这篇揭露性报道,有记者的现场观察,还有对学生和家长的访问,又追问到学校领导和教育局有关部门,指明这种不正当的做法,不仅是学校的一种乱收费,更主要的是靠这种办法是无法提高升学率,而且是误人子弟的行为。在今年“三八”节的第二天,该报第一版刊登了《两名女高才生找工作“一路红灯”》,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两名高才生,在即将毕业时跑遍了半个北京城找工作,只因为是女性而处处遭到谢绝。此文最后引两位女大学生的话说:“我们只要求男女有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而许多单位却不经过任何考察,也不看每个人的成绩和其他能力,就明确只要男的不要女的,这是不公平的。”

其八,开挖深。即使是同一个事件,其他一些报纸都报道了,北京青年报有时仍能挖掘新内容,写出令人思考的深度报道。比如,1993年8月12日,隆福大厦发生特大火灾。第二天, 北京不少报纸都及时发消息,写特写。北京青年报不仅采写了《隆福大厦灭火记》、《火灾现场的市领导》和《隆福值班人员“突围”记》等报道,详细报道了这场大火扑灭的经过和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灭火的情景。特别在第二版又刊登了《火起萧墙》、《市政专家呼吁必须高度重视北京旧城区的防火设施建设》等报道,对这场火灾的报道开挖得深,从而提出令人思考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方面,他们既开挖深又以大局作为坐标。比如,1994年4月5日至5月5日,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大抓菜篮子的指示,开辟了“小菜篮中大世界”和“菜篮子里的经济学”两个专栏,先后发表6 篇消息、11篇通讯、2篇公众调查和3篇评论,涉及“淡季不淡”、“蔬菜市场多样化”、“菜官、菜农和吃菜”、“高档苹果进军国外超级市场”、“打开冰箱看变化”等选题。其中的《京城饭桌“三大怪”——窝头比馒头卖得快、便宜了水果贵了菜、酒楼干不过“家常菜”》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又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

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剖析北京青年报现象,同时也应看到报上还有不足之处,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可归纳为五戒。

一戒有损大局。报纸上刊登的任何一篇稿件,都应放在全局来衡量其宣传报道的价值,并看它对大局有何影响。有的报道,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孤立看,虽有新闻价值,可是把它放在全局上来掂量,就发现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反而会产生某种负效应。如报上刊登的我国建造航空母舰一文,就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猜疑,不利于稳定团结的大局。以此为鉴,从报社领导到各个编辑、记者胸怀大局,才是办好报纸的一个关键。

二戒猎奇猎趣。搞新闻报道应抓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切不可以猎奇、猎趣的东西招徕读者。过去刊登的《尼姑庵里的怨情》、《有些男人怕老婆》等文,都有猎奇、猎趣之嫌。这些猎奇、猎趣的东西,虽然有时能吸引某些读者,甚而会产生一些刺激性或轰动效应,但是这些报道往往是格调不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戒国际问题乱发言(包括新闻报道)。作为地方的报纸,一般地说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斗争形势和多变的国际问题难于掌握,切不可随意发言或报道,否则容易出毛病。顺手举一例。1992年9月, 美国违反中美两国的两个公报和协议,公然向台湾出售大批武器,在我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后,该报刊登了《本报记者采访美驻华使馆新闻官员》一则消息,显然是不慎重的。这样涉及中美两国关系的事件,作为地方的报纸如此报道,一是超越了地方记者的职权,二是对这样十分敏感的政治外交问题,记者也不宜贸然提问。三是美驻华大使馆的官员,通过回答反而为他们做了宣传。由此联想到,作为地方的报纸不宜随便直接采用或转载外国通讯社和海外报纸的消息。

四戒热点报道过“热”。对新事物、新人物或新问题,要有满腔热情才能及时发现它,及时报道它。但是,对热点事物或热点问题的报道,有时又要冷静对待,切不可头脑过“热”,更不可感情用事。特别是对一时看不清或拿不准的事情或问题,在报道时宁肯来个冷处理,也不要“赶浪头”。比如,1994年12月,从日本传出我国参加广岛亚运会几名获金牌的运动员尿样检查呈阳性,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新华社当时播发了《关于中国有的运动员尿样呈阳性问题有待正式结论》一条消息。可是,北京青年报在同一天“新闻周刊”第一版上刊登出《广岛兴奋剂事件波澜》一文,报道上海游泳选手杨爱华在日本广岛亚运会一次赛外兴奋剂尿样检查中呈阳性的申诉,并详细写出杨爱华在申诉报告中证实,她的一份尿样在不到30天的时间里,至少经历三次检查,出了五种结果的情况。这样报道暗示中国运动员尿检呈阳性是日本人搞的鬼。可见,当时记者的头脑过“热”,发出这样的报道,是违反国家体委打的招呼:根据亚奥理事会规定,在亚奥理事会作出正式结论前,我们不应作任何透露和表态。这个报道说明,报纸对十分敏感的热点问题,在新闻报道时一定要处理好热与冷的关系。当社会上对某个热点问题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记者也好,编辑也好,切忌头脑过“热”。

五戒抢新闻无“度”。实践告诉我们,对待新闻报道,要掌握好抢与压的两手。该抢的则抢先发出,该压的则压下缓发或不发。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把握住发稿的“度”。这个“度”,一般地说有如下四条原则:一是看它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三是看它是否符合党的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四是看它是否真实准确。凡符合、有利、真实、准确的则抢发,否则就要压下不发或缓发。

标签:;  ;  ;  

“北京青年报”:八大戒律:新闻报道视角下的“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_北京青年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