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和体会
□时高伟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高度重视,在去年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摆在了尤其重要的地位来抓,充分彰显了一个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责任担当。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探究三个方面的问题。我省乡村的现状怎样,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期望达到的乡村振兴是什么样子?该如何振兴,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尤其是作为从事人大工作的机关干部来说,如何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需要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这里,结合参加浙江大学培训班的学习,谈几点初浅认识和体会。
一、必须清醒地认清我省乡村面临的现实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先正确认识目前我省乡村的现实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只有认清现状、找准问题、正视问题,才能准确“把脉问诊”,解决问题,实现突破。
1.从纵向来看。山东是农业大省,过去有全国农业看山东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了不少路子、创造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这是我们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基础所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浙江等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大、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乡村发展已成为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和弱项。
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新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新课标中的有关内容,在对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质的提升。
2.从横向来看。过去,江浙一带、长三角地区,基础条件并不优越,区位优势也并不明显,但他们思想解放、穷则思变、不断创新,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发展均衡突破、乡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反观我省,地处平原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植于心,错失了最佳发展机遇,乡村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已处在劣势。
1.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浙江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少,人多,发展条件并不如山东优越,但城镇居民收入人均5.5万元,连续19年位列省区市第一;农民收入人均2.7万元,连续33年全国第一,成绩的背后靠的是思想解放、求变创新、敢闯敢试。这一方面,我们要彻底解放思想,坚决把乡村振兴放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当做富民强省的工作来推进。二是破除制度和体制束缚。农村许多工作推进不快的原因就是资源配置、分配制度、管理方式等措施改革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限制发展。必须在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上下功夫,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比如,落实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方式。三是完善激励措施。要出台完善具体的配套实施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调动积极因素,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3.从自身来看。农业生产方面,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产品量大质不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不彻底,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大规模、高科技、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支撑项目,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高。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到位,村级自治能力亟待加强。人才队伍方面,乡村人才匮乏,农村有才、有钱、有能力的群体流失严重,留下来的主要是妇女儿童老人,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乡风文明和社会治理方面,乡土文化需进一步传承,乡村健康生活和社会新风尚还需大力倡树,基层社会治理还不完善,依法治村理念尚未真正树立。生态环保方面,农业生态环境不太乐观,过去农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景象已成为记忆,如今历史欠账较多,生态环境大不如前,美好乡愁变成无奈惆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重点把握乡村振兴到底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任务目标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就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二、必须清晰地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正视差距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基础比较稳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是好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目前虽然处在发展低谷,可以说是优势和劣势并存、成绩和问题共生、希望与潜力同在,不能面对差距就望而却步,更不能因为发展慢了就丧失斗志,乡村振兴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2.关于物。乡村振兴应该千方百计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改善,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要聚焦农民生活新期待,让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如公共服务、信息技术、交通、文化等,也要更加均等地享有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居住,保证农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1.关于人。乡村振兴,人是第一要素,也是关键所在,有了人气,乡村才有发展的根基。乡村振兴应该重点关注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还必须留在乡村和不得不留在乡村的百姓,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和“好生活”,应该有“五好”,即好产业、好房子、好设施(生产和生活)、好环境、好风气。
当使用光电开关触发支撑组件时,支撑力的测量结果分别如图12和图13所示。补偿力的理论值为2.80N,理论补偿力允许区间为2.66N~2.94N(理论值的0.95%~1.05%)。实测伸杆支撑组件1的补偿力为2.85N;伸杆支撑组件2的补偿力为2.70N;伸杆支撑组件3的补偿力为2.78N(注:第4个力传感器因伸杆展出长度有限而并未用到,其在图12中显示的力值无效)。实际补偿力位于理论补偿力允许区间,满足设计要求。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五个振兴”是关键落点,必须坚定信心,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解决问题,久久为功。
中国自古有厚葬的习俗,用陶质器皿陪葬的风气自秦汉以来就已盛行,为陪葬而生产的陶器的制作技艺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河南出土的汉代建筑冥器,大到住宅、水榭、亭台、门楼,小到仓屯、围炉、水井、灶台、石磨等;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出现了水榭、仓房、坞壁、高楼、陶树等建筑模型;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出土了鱼塘、水田等模型……如此丰富的内容,极其生活化地把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生活情景,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文化、人际关系甚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其中运用的高超技艺对当代陶艺也极具借鉴价值。
三、必须坚定地解决好乡村振兴的重难点问题
空载损耗是在变压器接入额定电压条件下,铁芯内由励磁电流引起磁通周期性变化时产生的损耗,也称铁芯损耗。铁损包括基本铁损和附加铁损。基本铁损是变压器铁芯中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附加铁耗包括铁芯叠片间由于绝缘部分引起的局部涡流损耗、主磁通在结构部件中(夹板、螺钉等处)引起的涡流损耗及高压变压器中的介质损耗等。
包装系统是新材料车间硫酸铜生产工序的配套设施。目前硫酸铜产出量约100t/d, 车间现有两套硫酸铜包装系统,均采用人工撑袋、自动封装、再由皮带机输送至码垛工位,人工进行码垛,码垛后经人工装车送至现有硫酸铜库房再由人工卸车进行堆存。硫酸铜转运或销售,需再进行人工装卸车。操作模式原始,生产效率低,作业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为了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需对现有硫酸铜包装系统进行自动化改造。
3.关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村成为不同于城市的山清水秀、安静整洁、生态宜居的田园风光,让乡村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
2.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和人的问题。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书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没有坚强有力的班子和好的带头人,办好农村的事就是一句空话。要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选拔、培养、使用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二是推动乡村善治。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三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要靠人,关键是打好“乡情牌”,念好“人才经”,既要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要引导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要把更多力量下沉到农村,深化完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引导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历练成长。四是调动乡村干部群众积极性。对乡镇干部,要在提高待遇水平、推进容错纠错、拓宽晋升渠道等方面调动积极性。对村级干部,做好内部挖潜与吸引“归雁”相结合,选好乡村振兴的操盘手和掌舵人。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激情,动员全社会力量,聚合用好各类资源,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3.着力解决产业与发展环境问题。一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兴旺主要是农业兴旺,要坚持质量兴农,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由产量大省向质量强省转变。二是鼓励扶持乡村传统产业发展。结合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传统产业予以培育和引导,对相对落后的要加大技改扶持,引导转型升级,形成带动辐射作用。鼓励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农业、渔业、林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型、体验性、循环性绿色产业。三是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要在税收、用地、投融资、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提供便利条件。
4.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问题。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比如,洗澡、上厕所、用水、取暖、交通、业余文体生活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不比城市差,甚至更好,需要统筹规划好,既要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接轨,衔接起来,还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二是推动绿色发展。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我省有些村庄环境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守住农村生态防线,切实把农村环境整治好、维护好。三是坚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城乡师资配置,全面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健康乡村。发展健康医养产业,推进医养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加大对农村住房、电力、供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其他公共服务投入,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5.着力解决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问题。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既要有紧迫性,但也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一蹴而就,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高质量规划方案,一张蓝图干到底,既要高点定标,又要切合实际,目标可行。二是突出各地特色。我省东中西地区基础条件不同,山区、平原、沿海村庄差异较大,生活习惯也大不一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资源禀赋、地域环境,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三是坚持事实求是。要瞄准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稳扎稳打,必须坚持事实求是,坚持时间服从质量,防止搞“大跃进”,坚决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反对搞“人造盆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乡村振兴。
四、必须在乡村振兴中充分体现人大作为
当前,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人大作用,体现人大作为,最重要的是要结合人大工作职能,切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保障。立法工作方面,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发展需要,加强社会民生、农村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立法,认真研究论证,切实发挥立法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依法监督方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依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针对精准扶贫、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城镇建设等重点领域,选准选好监督议题,通过听取审议专项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专题询问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监督,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调查研究方面,要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文化、组织、人才和组织“五个振兴”,聚焦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深入开展调研,研究提出可行性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法治理方面,要强化对贯彻实施涉农法律法规情况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政府健全乡村依法治理体系,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能力,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推动“三农”工作走向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代表作用发挥方面,要发挥好人大代表模范带头作用,特别要注意发挥代表中一些是农村经济发展能人的优势,鼓励代表引领群众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办公室)
标签: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五个振兴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论文; 山东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办公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