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6-ZM
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一门科学,利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方式提高新生儿的复苏情况,境地临床死亡率,而有效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能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复苏水平,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将至最低[1],因此为了研究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特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患儿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选择为2016年1月~2018年2月,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的500例新生儿设定为对照组,而2017年2月~2018年2月的500例新生儿则为观察组,对照组则为未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观察组则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①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制定,将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制成海报,张贴在产房、NICU以及手术室,同时产房以及手术室必须备好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并且要定期检查设备以及药物的完好性,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对于高危产妇,产科和新生儿科应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准备好抢救设备,并且在分娩前,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复苏过程应该分工明确,在抢救结束后,要严格执行转运程序,并且要填写好复苏记录,进行工作总结。②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准备,新生儿复苏应准备辐射保温台、吸氧面罩、气囊、喉镜等,复苏药品则为肾上腺素以及生理盐水。③培训内容,小组应将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的培训内容制成手册,统一发放,巩固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并且不定期进行机能抽查,每个月月底实施一次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做好记录[2]。
1.2.2复苏方案制定:首先应吸尽呼吸道的黏液,并建立呼吸,增加新生儿的通气,维持其身体的正常循环,确保新生儿有足够的心排出量,随后进行药物治疗,并对上述复苏效果进行评价,值得注意是,吸尽新生儿呼吸道的黏液是关键所在。
1.2.3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①首先,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②加强产儿科合作,儿科医师参加高危产妇分娩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
③做好新生儿的保暖措施,将其身体和头部擦干净,并摆放良好的体位,将口、咽、鼻内的黏液吸尽。④新生儿出生立即进行快速评估 4 项 (足月、羊水、呼吸和肌张力),根据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操作,如初步复苏后患儿有呼吸暂停或喘息,心率<100次/min 或常压给氧后持续中心性紫绀,进行正压人工呼吸 30s,如心率仍<60次/min,配合心脏按压,30s后心率仍 <60次/min,使用肾上腺素,新生儿羊水胎粪污染无活力者立即气管插管清理气道。⑤实施上诉步骤后,新生儿出现正常的呼吸以及心理,肤色开始恢复红润,如果新生儿的心率在100次/min以上,则予以正压通气治疗,时间为30s,如果心率不超过60次/min,则进行心脏按压以及气管插管,必要时实施扩容治疗。⑥复苏方案,在进行正压通气时,其面罩应将新生儿的下巴和口鼻罩住,通气率应在每分钟35次左右,对于足月儿则进行空气复苏,早产儿需要先实施氧吸入治疗。对于粪染污无活力的患儿,在实施正压通气后,则可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3]。
1.2.4复苏后评价,当完成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后,应由相关医师进行工作记录填写,将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详细记录,对于在复苏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应予以纠正[4]。具体方法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由参与抢救的医生或护士填写现场抢救记录表,记录表由省级师资按照复苏流程进行评价,发现复苏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程序给予纠正。对照组在技术培训制度和复苏流程使用与观察组相同,但未进行复苏后的效果评价,未建立新生儿复苏组织保障机制。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依据文献[6] ,出生后 1min Apgar 评分0~3 分为重度窒息,Apgar 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
1.3观察范围
分析上述新生儿窒息情况,并对窒息新生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文章中,涉及统计学软件选择为spss21.0,其中计量资料的表达形式为(x±s),而检验方式为t,并利用率(%)来表达计数资料,检验形式为x2,当所得的p值低于0.05时,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窒息情况
在表1中看出,对照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人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同时大多数为重度窒息,p<0.05。
表1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窒息情况
组名 例数 轻度窒息 重度窒息 窒息例数 观察组 500 1 0 1(0.2%) 对照组 500 2 1 3(0.6%) P值 <0.05 <0.05 <0.05 2.2比较两组窒息新生儿基本资料
在表2中可以看出,在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以及性别等方面,两组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2比较两组窒息新生儿基本资料
组名 例数 性别 胎龄 出生体重 分娩方式 男 女 足月 早产 <3000g ≥3000g 自然分娩 剖宫产 观察组 500 300 200 420 80 260 240 400 100 对照组 500 325 175 435 65 261 239 426 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需要借助一系列复苏手段才能恢复通气,而新生儿窒息的发展较为迅速,因此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则较高,而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的制定,让工作人员更能熟练的掌握操作规律,同时还能符合本院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反复强化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可以有效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确保新生儿的健康[5]。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后,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两组窒息新生儿资料方面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利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课余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切实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秀聪. 某院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7(5):76-78.
[2] 新生儿窒息复苏中喉罩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7):128-129.
[3] 王晓娟, 刘翠萍, 王学丽,等. 优化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26):109-109.
[4] 王淼,王新刚.行政干预在多学科联合新生儿窒息复苏应急演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6):135-136.
[5] 古玉芳,曾贵祥,黄捷,蒙莉.新生儿窒息使用不同氧浓度复苏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9):37-38+40.
[6] 臧贤玲,王珏,汤振宇 .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65.
论文作者:王文莎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新生儿论文; 流程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发生率论文; 心率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