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530300
[摘要] 目的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本科2012年2月~2014年5月对90例自发性SAH患者进行CT脑血管造影( CT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 90例中,发现脑动脉瘤72例(80.4%),脑血管畸形5例(5.6%),高血压脑出血4例(4.4%),烟雾病1例(1.1%),阴性8例(8.9%)。 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较多,本组病例提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主要的病因, CTA检查是主要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脑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危重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1]。其发病原因主要有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而动脉瘤又为最常见。现将我科2012年2月~2014年5月对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 的检查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0岁。其中21岁~30岁6例,31~40岁7例,41~50岁15例,51~60岁37例,61~70岁15例,71~80岁10例。从发病年龄来看,51~6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
1.2方法
患者均先行CT平扫 , 后进行CT血管成像, 设备为东芝Aquilion TXS-101A 型 16 层螺旋 CT 扫 描仪 , Vitrea 2.0 后处理工作站。CT 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 管电流 250 MA, 准直宽 16.0 mm×0.5 mm, 矩阵512×512, 球管旋转时间0.5 s/360°;CTA对比剂为碘海醇, 350 mgI/ml, 总量为 90 ml, 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行肘静脉团注法 , 流率为 3.5 ml/s, 在第 5 颈椎水平颈动脉设定 90 HU阈值 , 扫描延时根据 Surestart( 血管监测自动触发法 ) 来确定 , 在注射造影剂后颈动脉 CT 值≥80 HU 时自动开始扫描 , 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颅顶部。扫描所得容积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三维重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 90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72例(80.0%),脑血管畸形5例(5.6%),高血压脑出血4例(4.4%),烟雾病1例(1.1%),阴性8例(8.9%)。CT 表现为显示高密度影80例,占88.8%,其中脑池61 例,脑沟15例,脑室4例。在颅内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5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瘤 8例,大脑前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基底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2例; 烟雾病1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5例,其中1例患者颅内动脉瘤3个。
3 讨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较多,颅内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是常见的病因,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的病因。本组病例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80.0%。本组病例显示,脑动脉瘤发生的部位,以前交通动脉段较多,占27.8%, 其次分别为后交通动脉(20.9%)、大脑中动脉(8.9%)、颈内动脉(8.9%)、大脑前动脉(8.1%)。颅内动脉瘤多发于前、后交通动脉区、大脑中动脉区、颈内动脉区。这些部位多是脑动脉转弯、分叉及分支处。由于血流动力所产生压力增加等因素,易引起这些部位动脉壁局部膨出,久而久之可形成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CT 检查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2】。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的表现常见为:脑池、脑裂、脑沟、脑室等部位呈铸型的高密度影、脑池增宽或脑池、脑裂消失。铸型的高密度影是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的表现,常与出血的时间、出血量以及血液与脑积液混合稀释程度有关。出血量多者,可表现为铸型的高密度影,此时即可明确诊断。出血时间在三天后,或出血量少,CT 可仅显示脑池、沟消失,此时则应注意排除其它因素,方可进行诊断。
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检查方法,大多数学者认为DSA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CTA和DSA相比较,CTA检查具有几乎无创性、安全性、无不良反应、耗时短、受照X线量相对少等优势,并且可以获得清晰的血管三维影像,清楚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以及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颅内空间的关系,显示瘤颈好[3],是确诊动脉瘤可靠的手段;DSA对脑动脉瘤诊断敏感性高,能检出CTA漏诊的颅内动脉瘤;但 DSA具有创伤性,耗时长,费用昂贵,并可能引起或加重脑血管痉挛。所以将CTA首选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检查方法,病人更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黄 翔 李罗清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6例DSA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 ,48 (20)111-113
2王界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CT 诊断及鉴别诊断[J] 罕少疾病杂志 2010 年 , 17 ( 2 )39-41
3黄迪开 谭莉平 陆建常 头颅 CTA 与 DS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 广西医学 2013 . 35 ( 10 )1359-1367
注:谢锦洁,女, 1969年出生,广西南宁市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
邮编530300
电话13014911289
E-mail: 649988255@163.com
论文作者:谢锦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动脉瘤论文; 蛛网膜论文; 动脉论文; 脑血管论文; 颅内论文; 病因论文; 自发性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