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农业是基础,农民是主体_农民论文

西部大开发:农业是基础,农民是主体_农民论文

西部大开发:农业是基础农民是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主体论文,农民论文,西部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要再走过去走过的弯路,重复支付不该支付的“学费”。5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60年代的“三线”建设和70年代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等三次的西部开发,虽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共同点主要有三条:一是工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二是工业建设不但没有缩小工农差别,而且加剧了工农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三是工业建设排斥了农民,农村人口仍占很大比重,多数农民仍处于贫困状态。在这次西部大开发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措施,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

一、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西部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差,而且农业基础设施也很薄弱。1998年东、中、西部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1.7%、44.7%、23.6%,而灌溉面积分别为40.4%、38.7%、20.9%;农用电力分别为67.3%、20.7%、12%;农机总动力分别为49.8%、35.3%、15%。由此不难看出,农业的基础设施西部比东部和中部差,特别是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在这次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之中,并作为重点加以落实。

二、切实加强农村的全面建设

包括道路、通讯、能源、教育、卫生等应当城乡统筹规划,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西部地区的农村建设比东部和中部差,反映在农村增加值贡献率上,西部地区太低。1997年东、中、西部农村增加值贡献率分别为56.16%、33.32%、10.51%, 西部地区与其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建设,一定要避免过去那种偏向城市的倾向。

三、把重建生态放在首位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西部地区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生态失衡问题特别突出。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西南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都十分严重。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山川秀美。1993年以来,在农业部等七部委局的组织下,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推行生态农业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西部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以县域为单元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好典型,应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生态农业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抗灾能力,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

四、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

东、中、西部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农民收入的差距上。西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当大。1998年东、中、西部农民收入的比例为1.94∶1.35∶1, 基尼系数也有所扩大。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农牧民的收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提高西部地区农牧民的收入,特别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占用农民的土地而不吸纳或无偿平调农业劳动力,使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应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吸纳农业劳动力结合起来,使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通过劳务形式转化为农民收入,不但可以改善农民生活,而且有助于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东、中、西部农村的差距相当大的程度反映在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上。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东部地区增长23.91%,中部增长9.99%, 西部增长5.75%。在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疲软,而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农民收入。因此,西部地区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包括食品工业、纤维工业和医药工业三大系列),以此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突破口和重点,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同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同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形成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养作物的三元结构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一体化的结构。为此,应继续推行“东西合作工程”,实现两地资源优势的互补,促进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当地优势和特色的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

在西方国家,绿色食品的消费每年的增长率在20%以上,全球有机食品消费额达300亿美元。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与质量标准(ISO9000)构成两大国际标准体系。 我国进入WTO之后,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要以国际的两大标准为目标。 西部地区要发挥沿边和沿线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目前农业部推行绿色食品标志,国家环保局推行有机食品,国内贸易局等单位推行“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都是十分有益的措施,应大力发展和推进。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促进会在我国建立若干绿色产业示范区,有助于增加出口,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七、开发自然资源要与开发文化资源相结合

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西部的农业,不仅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提供物质产品,而且还要提供文化产品。例如,在开发和建设历史文化古迹的同时,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等,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国内外企业,与农民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十分成功的经验,应当广泛宣传,大力发展。

八、把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到农业和农村实际工作中

应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引进,更要注意把现有的适用技术加以组装配套(所谓“傻瓜技术”)尽快地传递到农民手里,形成生产力,以收“立竿见影”之效。今年3月, 农业部科教司拟定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从东中部选派一批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骨干到西部地区实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北方的“四位一体”(太阳能、沼气、养殖、种植)温室生态模式和南方的“猪沼果”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净化环境,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推广和培训,使农民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这是真正的提高农民素质。

九、重视农垦企业的特殊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将成建制的人民解放军转业到西部地区,组成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建师,发挥“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为建设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继续发扬这个好传统,在农垦企业走向市场的同时,实行“一企两制”和“富兵于农”的方针。历史经验多次证明,从国家长治久安大计看,这是一项绝不可忽视的特殊任务。

西部地区大开发,农业是基础,农民是主体。依法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

标签:;  ;  ;  ;  ;  ;  ;  

西部大开发:农业是基础,农民是主体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