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_数字图书馆论文

2007年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数字图书馆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进入2007年,国外围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整体性研究、数字图书馆系统、数字图书馆服务以及数字图书馆评估。此外,随着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普及与深入,以面向特定领域的数字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如对儿童数字图书馆、音乐数字图书馆、医学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为了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院校对数字图书馆相关课程的设置也被研究人员的研究触角所及。

2 2007年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

2.1 数字图书馆整体性研究

2.1.1 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对数字图书馆利用的影响

当前,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表明学科研究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模式。多数研究只是论证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模式与研究小组的成员人数、文献的跨领域分布性以及研究领域的发展程度相关,其分析角度也多是借鉴Richard Whitley于1984年提出的学术领域的社会与智力组织理论。Talja S、Vakkari P和Fry J等学者首次将Richard Whitley的理论引入到数字资源使用的大规模研究中,尝试揭示出研究文化对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模式的影响方式[1]。为此,他们于2004年借助芬兰数字图书馆(Finnish Electronic Library,简称FinElib)网站开展了有900位用户参与的网上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小组的成员数量的增多,将导致期刊数据库查找次数的明显增加,作为电子期刊与电子论文创作之源的研究小组各成员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而且推荐服务的使用次数也会增加。反之亦然。研究结果还显示,相关资源的跨领域分布程度与研究领域的发展成熟度有着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学科数增多,那么,以收集该学科领域的资源为主的数据库的使用次数也会随之增加。然而,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领域中,相关文献跨学科分布的程度对于期刊数据库使用次数增长的影响幅度却相对弱些。

2.1.2 用户需求研究

用户需求决定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而服务则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由此可见,了解用户需求是有效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前提。McMartin F P、Wolf A和Iverson E以教员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图书馆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用户对数字资源(Digital Resources,简称DRs)、资源集(Collections of Resources)和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分析数字资源的价值、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动机以及教学过程利用上述3类资源存在的障碍,概括指出数字图书馆必须通过提高其资源的显示度与利用率来服务教学活动[2]。

2.1.3 个人信息管理

信息超载与信息崩溃(Information Fragmentation)源自于以数字格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海量数据的急剧增长。虽然由此引发研究人员对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简称PIM)的兴趣,但是,至今为止,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针对个人信息管理的研究仍不够清晰、深入。针对这一研究现状,Ma Y、Fox E A和Gonalves M A等学者以5S理论(社会、情景、空间、结构与信息流)为基础,从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角度,提出了包含最小规模数字图书馆所需具备的组件与功能的形式定义的个人信息管理形式框架[3]。其研究结论对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2 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

2.2.1 通过可重用中间件实现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

如何充分利用机构教学框架内数量不断增长的各种异构学术对象,已经成为教育机构取得切实绩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整合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比如大学图书馆创建的数字图书馆,使之成为虚拟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同样面临上述难题。为此,Chumbe S、Macleod R和Kennedy M等学者设计了一种可重复利用的中间件来实现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有机整合[4]。该中间件以各种开放标准和面向服务的基础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简称SOA)为基础,属于一种轻量级的Web Services实现,能够有效替代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嵌入到教学框架的方法。Chumbe S等学者指出,利用各种开源与开放标准方法,完全可以替代面向特定虚拟学习环境的专门工具,从而使得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以及相互之间的信息与功能流通变得更为简易[4]。开发者专门调查使用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学者,利用调查结果证明,在各个教育机构开展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基于这种理念开发的中间件可以应用于学习对象的整合。此外,Chumbe S等学者强调,面对数字资源提供商在学术资源再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封闭、限制与利益分割严重等做法,需要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促使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标准化迈进。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效益将大打折扣,而且,数字资源提供商自身对学术资源的发现、整合与再利用能力也将受到不利影响[4]。

2.2.2 构建数字图书馆界面

在构建数字图书馆界面研究方面,有学者提出利用可缩放矢量图形(Scalable Vector Graphics,简称SVG)来构建跨浏览器的数字图书馆界面,也有学者利用Greenstone3(绿宝石)为数字图书馆界面创建提供了新思路。

(1)利用可缩放矢量图形来构建跨浏览器的数字图书馆界面 可缩放矢量图形是一种用来描述二维图形的语言。它主要是一种矢量图形语言,但是,可以使用某些光栅图形特性。SVG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灵活而实用的图形格式,并在冗长的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置标语言)中展示出来。一般而言,SVG的属性集主要包括嵌套式转换、剪辑路径、羽化遮罩、光栅过滤器效果、模板对象,当然还包括可扩展性。SVG还支持动画、缩放视图、各种图形原语、分组、超链接、结构化元数据、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层叠样式表)、专用的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数字正射影像图)扩展集,并可以轻易地嵌入到其他XML文档中。为了保证能够高效通过两种浏览器进行操作,Molina F、Sweeney B和Willard T利用SVG开发出一种可交互的、跨浏览器的线路图,提供利用两种浏览器进行浏览的界面,包括具有Adobe SVG浏览插件的IE浏览器和Mozilla Firefox浏览器,使得教职人员能够方便地访问教育机构精心挑选的各类资源[5]。

(2)利用Greenstone3构建数字图书馆界面Greenstone3 是建立与分发数字图书馆馆藏的软件套件,它提供在互联网或CD-ROM上组织与出版信息的新途径。“绿宝石”由Waikato大学的新西兰数字图书馆项目制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人类信息非政府组织(Human Info NGO)合作开发与发行。它是在GNU(GNU'S NOT UNIX,一种类Unix操作系统)通用公共许可条款下发布的开源多语种软件。界面直观、使用基本模板就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起数字图书馆是Greenstone3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当前数字图书馆界面的创建软件具有工作流支持和平台独立等优点,但其模块却较为复杂,而且缺乏回滚功能(rollback),为此,Nichols M D利用Greenstone 3,构建出一套创建数字图书馆界面的新方法[6]。

2.2.3 数字图书馆的和合设计模型

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目标用户的信息需求,也要顾及用户的操作能力与技术设备条件。为此,Chandrashekar S和Caidi N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查找过程最优化、而且能够让自身技能与设备条件有限的用户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所需信息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模型——数字图书馆的和合设计模型(Inclusive Design Model)[7]。依据该模型进行数字图书馆系统建造需要经过5个步骤:依据网页内容访问指南(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简称WCAG)设计数字图书馆的所有HTML网页;最优化用于与桌面用户交互的查找界面;最优化用于与桌面用户交互的查找结果显示;以可访问的、有利于扩大资源范围、可替代的资源格式等方式保证资源内容的可获得性;通过监测与收集用户的访问与利用限制条件(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简称PWDs),不断调整与精炼数字图书馆的系统设计。

2.2.4 将数据与文本挖掘整合到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过程中

为了将数据与文本挖掘与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实现无缝连接,Sanderson R和Watry P提出将文本挖掘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图书馆系统、计算与数据网格技术进行整合的设想,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在线分类服务范式[8]。他们通过研究当前针对文本数据的数据挖掘算法与工具包,并适当调整Cheshire3信息框架以适应分析工作流,从而得到一种支持在高度分布的计算环境中进行文本挖掘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无缝地整合到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架构中。

2.2.5 通过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分析,丰富e-Learning元数据

在前数字时代,图书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安静的存储地”,但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社会与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渠道,图书馆已经成为用户之间共享各种与信息源有关的显性与隐性推荐信息的聚合地。为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来改进学习对象元数据的质量,同时提升用户建模和建立可适用路线等用于促进数字图书馆在e-Learning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技术,Núria F、Jaume C、Monika K等学者提出了一个分析学习对象使用情况评估框架[9]。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以一个学期内350位学生对两门课程的原始使用日志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试图发现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由于这些数据来自用户利用e-Learning获取信息服务器,其相关信息对描述学习对象与学习过程的元数据的性能改进有积极的影响。

2.2.6 有效描述集合作品

诸如百科全书、诗集和期刊等集合作品(aggregate works)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属性,其描述与组织有时也让图书馆资源组织人员感到无所适从。最为关键的是,当前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并未能对这类集合作品提供令人满意的描述方案。为此,Buchanan G等学者提出利用Greenstone这一标准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来解决集合作品的有效描述问题[10]。

2.2.7 数字图书馆系统与标注

“大众标注”系由“folksonomy”一词翻译而来,是Web2.0环境下信息组织的一种新方法。与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相比,大众标注是指信息用户使用标签(tag)对自身创建或他人创建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标注,以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信息资源的一种过程。Winget M通过研究音乐家在创作乐谱中的注解行为,认为注解在音乐排练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在今后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中需要增加注解功能的观点[11]。他指出,这种注解可以针对各种数字图书馆中的各种数字对象[11]。而Puspitasari F、Lim E P和Goh D H等学者开始探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社会标注,指出社会标注通过将其他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对象与内容信息予以揭示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大众浏览[12]。因此,他们设计出一个由用户界面、服务与存储所组成的支持社会标注的数字图书馆框架。

本体可用于描述各种特定的领域与对象,比如,对多媒体数据的描述。为了提高视频资源的检索能力,促进这类资源的共享,Bertini M、Bimbo A D、Torniai C等学者提出一种专门为视频资源提供标注的动态图片本体范式[13]。在视频标注的过程中,可视化的资源不能使用抽象的概念进行描述,而只能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予以揭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Bertini M、Bimbo A D、Torniai C等学者创建了一个可视化的概念,由于本体的创建会随着用户标注活动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可视化的概念也会随之被调整。通过对足球场面低分辨率的图片的处理,证明这一范式具有可操作性。

2.2.8 数字图书馆资源索引模型

数字图书馆以数字格式的形式为其使用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图书、期刊、论文、会议录等数字资源。数字图书馆建设者需要以一种整合与用户界面友好的方式,为所有资源提供方便的访问与检索入口。事实上,数字图书馆能够指引用户以概念检索的方式来查找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显得至关重要。为此,Arumugam G和Thangaraj M构建了一个用于管理数字图书馆版本对象的有效索引模型ATVLIB[14]。该模型的核心组件是一个以数据结构组成的搜索引擎,而这些数据结构则包括有签名模型、Hash表和B+树。通过实验证明,该索引模型更有利于提高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效率。

在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方面,Han Yan和Rawan A介绍了集成数字图书馆系统在阿富汗数字图书馆首倡计划中的应用[15]。此外,也有学者从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交互、学科领域等角度研究如何提升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效率。Tsakonas G等学者指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的交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内容,当前针对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交互的研究多以人机界面与信息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数字图书馆有用性与能用性两个角度出发来构建理论框架[16]。为此,他们引入更为重要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与内容评估属性,分析这些属性对数字图书馆的有用性与能用性的影响。Wolf A J和Iverson E R将高等学校的用户按所属学科进行分组,研究在线学习资源与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效率,指出与学科相结合是提高数字图书馆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17]。

2.3 数字图书馆服务

2.3.1 数字图书馆中表格的自动查找

在数字图书馆系统中,表格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搜索引擎能够提供表格的自动搜索。为此,Liu Ying、Bai Kun、Mitra P等学者开发出表格自动搜索引擎TableSeer,致力于解决表格提取、索引、查找与共享的问题[18]。此外,他们还构建了一组独立于各种媒体的可扩展元数据集,以精确地描述各种表格。在一项特定的表格查询操作中,TableSeer系统采用一种基于适度向量空间和权重框架(WeightingScheme)的新算法——TableRank对返回的表格进行相关度排序。结果表明,在查找效率上,TableSeer对于表格的查找明显优于当前的其他搜索引擎,而相关排序的精确度则需要整合多个权重因素。

2.3.2 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访问记录提供相关论文的推荐服务

保证研究人员能够以最为便捷高效的方式获取到研究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资料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基本目标,而参考引文数据通常被作为判断论著相关性的重要指标,Pohl S、Radlinski F和Joachims T等学者则认为,基于对同一论著的共同访问测量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访问者在研究上的相关性,利用已有的共同访问记录,数字图书馆根据其中一位访问者的访问数据,可以判断、推测出曾经有过共同访问记录的其他访问者下一次可能访问的数据,从而可以据此开展主动推荐服务,激发研究人员的知识发现[19]。

2.3.3 从数字图书馆的图形中获得衍生知识

数字图书馆所处理与存储的数字文档中的图形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当前的数字图书馆并没有对数字文档中的图形信息进行概括并提供索引。为此,Lu Xiaonan等学者设计了一个图形自动分类和利用二维图进行信息提取的系统[20]。根据图像的特点,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将图形按预定义的类型进行分类,并利用自动算法从二维图中的硬特性线(solid line curves)提取出数据值,最后,图形的语义类型与从二维图中提取出来的数据值将被集成到一个文档中,使得数字图书馆可以让用户通过检索该文档获得有关图形的全面信息。

2.3.4 从数字图书馆中挖掘出在特定学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作者

当人们借助数字图书馆来查找学术论文时,时常需要查找在自身研究的学科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作者。为此,Mimno D和McCallum A构建了一个用于对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影响力做出排序的概率模型[21]。该概率模型的支撑数据主要包括:采用PageRank获取的论文引文信息、利用自动信息抽取技术获得的作者信息以及论文文摘中的相关词语。为了验证该概率模型在作者影响力排序上的有效性,他们进一步引用自然语言模型等进行比较分析。

此外,Vo M C等学者开发出G-Portal数字图书馆系统[22],利用该系统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教员与学生方便地创建与共享地理信息元数据。由于该系统可以在PDA(Portable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中安装客户端,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该系统开展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移动教学。

2.4 对各类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2.4.1 研究面向视障人士及其他有输入障碍的人士提供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

过去几年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与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为创作与传播各种不同格式的书籍与资源提供支持。与此同时,技术正在改变数字图书馆为视障人士或其他有输入障碍的人士提供服务的标准。为了研究专门面向上述特定人群用户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集成数字图书馆系统在服务这类人群中所存在的问题,Margaret M、Margaret W、Karen T等学者以加拿大国家视障研究所图书馆(Canad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Blind,简称CNIB)为例,剖析了集成数字图书馆系统对该馆的资源、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影响。他们认为,集成数字图书馆系统并不只是一种提高图书馆当前服务的方式那么简单,而是彻底改变了CNIB图书馆自1918年创立以来正在逐步被改进的运作方式[23]。

2.4.2 儿童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从当前形势看,学龄儿童(6-11岁)已经是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有必要为这类用户设计出特定的检索与浏览工具以提升他们的信息利用率。可是,许多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界面在设计时却很少会考虑学龄儿童的技能与使用偏好,虽然,学龄儿童能够使用目录浏览器进行布尔检索,但多数目录浏览界面会有多个种类,而且,每个种类都是采用层级展开的方式提供浏览,由于上一级的目录往往较为抽象而让学龄儿童难于理解,因此,对儿童来说,通过当前的数字图书馆浏览界面找到自身需要的目录往往会有难度。Hutchinson H B和Druin A等学者在“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使用的设计与评估”一文中指出,结合儿童用户的理解力与使用习惯,数字图书馆可以采用扁平结构或者最好是一级目录的展示方式将所有款目同时提供给儿童浏览,不过,这种设计将会导致屏幕上出现的款目过多而需要增加页面或者增加单个页面的容量等问题[24]。为此,Hutchinson H B等学者通过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igital Library)来印证这种平级目录设计理念对于儿童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推动作用。Druin A、Weeks A和Massey S等学者则通过分析德国、洪都拉斯、新西兰和美国等4国12岁的儿童对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4年的使用记录后指出,儿童在线阅读推动了各类书籍的发展、作为开展社会交互与阅读的物理图书馆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儿童具有不断上升的阅读兴趣以及持续上涨的对不同文化知识的求知欲[25]。

2.4.3 医学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研究

医学数字图书馆是医学研究论文作者、读者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通常来说,从资质的角度,衡量一个医学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主要包括:为研究者或者卫生保健行业提供服务的宗旨、馆藏数字文本规模、可自由访问、是一个用户认可的数字图书馆而不只是一个在线数据库。而从资源方面分析,评估一个医学数字图书馆是否合格的尺寸包括:学术数据库、在线搜索引擎以及在线医学信息资源列表等。

Kathleen P I和Ali S等学者指出,从用户的角度,衡量一个医学数字图书馆的角度涉及管理概览与站点架构、知识组织、结果处理、用户与馆藏的交互、附加信息服务、可用性以及个性化[26]。为此,Kathleen P I和Ali S在加拿大、美国与英国3国分别选择了两家医学数字图书馆,通过检测这6家医学数字图书馆在系统设计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考证当前医学数字图书馆对于医学学术信息的揭示与服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各国的医学数字图书馆均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每家医学数字图书馆都会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帮助用户定位最为相关的资源,让用户能够快速地识别和访问所需的资源。当然,这需要各个医学数字图书馆拥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以便获取、评估、编目与注解相关信息资源,而用户的好评也是医学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好服务的推动力。作为首篇对可自由访问的医学数字图书馆进行评估与比较研究的论文,Kathleen P I等学者将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医学图书馆与用户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其研究结果更充分地表明:为了充分挖掘这些医学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潜力,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应该高度关注其数字资源的质量,注重数字图书馆维护者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于促进复杂学术信息访问与利用的服务,并提高自身为在线用户所获悉的知晓度。

2.4.4 个人照片数字图书馆

随着Web2.0的迅速发展,作为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创建者的信息用户,有着更为便利的技术手段将个人信息,比如个人照片,通过博客或者个人数字图书馆提供给其他用户浏览与共享。但是,当前仍很少有研究涉及用户喜欢以何种方式将个人照片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照片与他人进行共享。为此,Cunningham S J和Masoodian M通过对22位用户的评论进行分析指出,提供个人照片数字图书馆系统可通过功能的改进推动用户共享个人照片[27]。

2.5 数字图书馆评估

2.5.1 数字图书馆质量模型

数字图书馆的运行与服务质量往往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为此,Gonalves M A、Moreira B L和Fox E A等学者基于数字图书馆形式框架的五大要素——信息流、结构、空间、使用情景与社会,构建了一个用于评估数字图书馆运行与服务的质量模型[28]。在其模型框架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均有不同的质量维度,而且,这些维度都有不同的评估指标。他们认为,一个最基本的数字图书馆,其基本组成需要包括:数字资源目录、数字资源集、数字对象、元数据标准、存储库以及各种信息服务[28]。从定性这一维度来考虑,一个运行状态良好的数字图书馆必须具有高度的可访问性、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可结合性(composability)、一致性、可持续性、效果、效率、可扩展性、相关性、保存性、适当性、可靠性、可重用性、重要性、相似性、时效性等。而从定量的角度评估一个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优劣,则需要将响应时间、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的迁移成本、服务响应失败的次数等因素加以考虑[28]。此外,Gonalves M A、Moreira B L和Fox E A等学者还就其所提出的数字图书馆质量模型与数字图书馆信息生命周期结合起来,拓展了原有的质量模型,以阻止、监测、评估并消除数字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问题。

2.5.2 数字图书馆自存档服务评估

随着自存档服务进入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如何提高其服务质量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针对自存档服务的评估则是提升其建设与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Veigae S、Gonalves M A等人回顾了巴西计算机数字图书馆(Brazilian Digital Library of Computing,简称BDLComp)开展的自存档服务[29]。为了测试该自存档服务的质量,作者设计了一个由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授和图书馆员参与的实验,最终依据统计学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得出BDLComp的自存档服务具有可用性、高效率与可借鉴性的结论。此外,Khoo M等学者利用网络计量学对两家数字图书馆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后指出,尽管网络计量学工具具有“即发生—即收集—即报告”(Plug and Play Report)的效果,人们依然需要从这类网络计量工具中提取出一些有用的数据,才能完整地评估数字图书馆以及其开展的各类服务,包括自存档服务[30]。

2.5.3 将相似性判断用于音乐数字图书馆的评估

随着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普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方兴未艾。为了提升音乐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能,Downie J S期望将音乐相似性判断引入音乐数字图书馆的评估中[31]。通过分析2006年音乐信息检索评估交换项目(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Evaluation eXchange,简称MIREX)中用于评估形式旋律相似性(Symbolic Melodic Similarity,简称SMS)和音频音乐相似性与检索(Audio Music Similarity and Retrieval,简称AMSR)的7602个相似性判断,最后指出音乐数字图书馆需要对音乐相似性做出有意义而且易于理解的界定,才能进一步提升用户对音乐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率[31]。

2.6 数字图书馆教育

数字图书馆教育是推广数字图书馆服务、提升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Ma Y、O' Brien A和Clegg W等通过调研北美10所提供数字图书馆课程学习的院校,指出数字图书馆课程在这些院校的学分比例为13%到63%[32]。而Pomerantz J、Oh S和Wildemuth B M等学者则通过调查计算机专业中围绕数字图书馆及与数字图书馆相关主题的课程设置情况,指出计算机专业与图书情报专业由于学科基础架构和行业服务性质的差异导致:前者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偏重于以系统为中心,如注重搜索引擎、链接技术等的讲授;后者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则主要以人为中心,如强调传授参考咨询与个性化服务等技术与信息[33]。因此,两者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乃至对同一门课程所使用的参考资料都会有所不同。

3 研究特点

3.1 研究细粒度进一步提高

在以往,人们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对数据库、期刊论文、数字化专著等较为集合性的数字对象的研究。而随着数据挖掘与文本挖掘技术的深入发展,将以往较为集合性的数字对象所包含的表格、图形作为数字图书馆资源描述、提取、索引、查找与信息衍生等研究对象,正在成为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界新的研究亮点。同时,这种研究细粒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不仅体现在资源对象的研究上,也体现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上,比如,有关如何深入到数字文档本身以便将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较有影响力的作者的论文推荐给用户等研究,正是针对服务的研究在细粒度上不断提高的重要例证。

3.2 对新技术高度关注

如果说,用户需求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推动力,那么,技术则是数字图书馆存在的生命源泉。针对如何利用网格中间件等网格技术将数字图书馆系统有机整合到虚拟学习环境、如何将大众标注技术引进到现有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中促进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2007年数字图书馆研究者高度重视的将新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开展研究的突出点。

3.3 重点关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举凡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其发展水平进行反思,而反思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对其进行评估。虽然,围绕数字图书馆评估的研究早已出现,但从2007年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分析,数字图书馆的评估正在从针对数字图书馆整体运行与服务效能的评估向以具体某项服务等较为微观的活动为评估对象的方向发展。此外,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质量也是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无论是在引进新理念、整合新技术、强化界面设计,还是在元数据处理、标注与索引等方面,有关数字图书馆系统质量的研究都是研究者的重要关注点。

4 未来研究趋势探测

可以说,学科领域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完善源自于实践活动的推动。虽然,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不长,却是波澜壮阔,其强大的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正通过借助各种新出现的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而不断显露而为用户所接受和认可。在此背景下,以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保障、以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事业及其实践活动也将进一步推动、拓展数字图书馆研究者对数字图书馆各项要素展开研究的视野。

[收稿日期:2008-09-15]

标签:;  ;  ;  ;  

2007年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