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研究与对策论文

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研究与对策

□ 江苏省常州老年大学 王亮伟

【内容提要】 本文从老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入手,提出对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的研究。文中指出了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广开发、多引导,扩大分流对象;二是补基础、活模块,完善分流依据;三是重选择、计学分,优化分流程序;四是长学制、分阶段,灵活分流时间。

【关键词】 老年大学 课程 分流制度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老年教育界在热议老年教育供给侧问题时,绕不开办学资源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但在目前仅有的教育资源情况下,出现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须予以关注。

人人都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李志勇也不例外。随着野生菌的销量越来越可观,他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野生菌生长周期短,保鲜时间更短,可是用冰柜将新鲜野生菌冰冻起来,并不能解决问题,一经过冰冻的野生菌,解冻后会发生性状改变,一下锅就都软烂掉了。

从图6中提取不同边缘净距下围护桩水平位移最大值所在的深度。图8是不同边缘净距下围护桩水平位移最大值深度图,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基坑与斜拱桩基承台边缘净距L的增加,围护桩水平位移最大值所在的深度hL逐渐增大;当边缘净距L达到25 m时,围护桩水平位移最大值的深度hL基本保持不变,大致为基坑开挖面以下16.5 m左右,此时hL/H=0.825。对图8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发现,围护桩水平位移最大值深度hL与边缘净距L之间的关系式如(1)所示:

例如: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对全国59所老年大学主要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 近年,59所老年大学参加各课程学习和校内艺术团活动的学员总数为17.74万人次。其中,学员人次数在万人以上的,分布在5类课程:书画类2.53万人次,占 14.27%;舞蹈类 2.27万人次,占12.8%;中西医保健卫生类2.17万人次,占12.23%;声乐类 2.15万人次,占 12.15% ;计算机类 1.01万人次,占5.69%。上述5类课程学员人次占到总数的57.14%。由此可见,社会上所反映老年大学“僧多粥少”和“一座难求”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设置过于集中,老年学员“入学难”主要难在不合理的课程分流上。

提供对供应商监督评价信息的录入、查询功能;实现供应商评价功能,可对供应商从技术指标或参数、供货质量、完成进度(按期到货率)、供应商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系统可提供量化的统计数据以供参考;实现供应商货源清单、供应商按期到货率、供应商供货质量分析、供应商供货进度跟踪。

再如:“老面孔”现象是老年大学“司空见惯”的问题。许多学员在同一个课程学了好多年都不肯离去。从主观上分析,这里面有情感因素;从客观上找原因,恐怕是学校提供的后续课程和关联课程严重不足,使得学员缺少了分流方向。

老年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充分、不平衡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教育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即使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年大学,也是普遍存在“一座难求”现象。有学校还出现一二十年不愿意离校的“恋校生”,甚至还有盯住一门课程,循环往复学上10多年的“不动户学员”。有趣的是,同一个班拥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员,教师执教的往往是复合班;相当一部分老年大学没有毕业甚至没有结业环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纠正初步诊断:临床误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急性心肌梗死2例,均经动脉造影证实;肥厚型心肌病、急性肺动脉栓塞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各1例,1例急性心肌梗死被误诊为急性肺动脉栓塞。

由上可见,在解决老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时,必须加强对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的研究。课程分流就是根据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和现实可能,结合老年学员的意愿、兴趣和能力等因素,由老年大学内部对学员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分流活动,使学员流入不同课程,接受有差别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二、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的狭窄性导致分流对象的狭窄性

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

在课程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让老年学员进入分流程序与环节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因为“僧多粥少”,往往处于应付状态。再加上课程的“热门”和“冷门”之分,让许多人只能在不喜欢的课程中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也相对剥夺了学员的选择权。学员作为分流对象,分流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学员在整个课程分流中拥有的话语权是很少的,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以老为本”的办学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导致分流依据的边缘化

老年大学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客观上说,学校设置课程较多受师资牵制,常常出现“课随人走”的现象。一个优秀教师的离校往往意味着这门课程的结束;即使有相同科目的师资,也往往因为没有课程大纲和标准,导致课程内容大相径庭。这样随意地设置课程,致使课程设置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并且直接影响学员,他们不知课程要求,无法按分流依据去选择,其结果只能依照他们的主观意愿,因此,课程分流的随意性更大。

(三)课程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分流程序的失序性

刚进老年大学的学员面对五花八门的课程如何选择?据说很多老年人择课呈现为“羊群效应”。老年人选择课程的“羊群效应”致使一些老年人进入课程学习后兴趣索然,甚至中断学习。老年人在课程选择上表现出非理性状态,客观上要求老年大学必须对他们进行选课指导,如同对应届高中生进行填报志愿指导一样,给予关怀和帮助,避免盲目性。

学员能否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课程,除了课程分流依据外,对各门课程信息的捕获程度也很重要。因为选择课程的过程,就是对各课程相关信息和自身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审视的过程。学校往往采用网络公布招生信息,不少老年人还不习惯上网收看信息。作为刚从实职岗位退下来的老年人,由于离校较久,对老年大学还是陌生新奇的,其相关信息的占有量极其有限。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各个大类的课程尽可能提供全面细致的信息,以便学员抉择,有利于合理分流。

引导性课程,是针对老年人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而需要学习设置,其特点在于:老年人本身对此没有感受,暂时没有学习愿望,但经引导而进入这类课程的学习,就体验到课程学习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性。可以预见,开设此类课程的班级数和参与学习的学员数将会与日俱增。

(四)课程管理的单一性导致分流时间的单一性

因为人手紧,老年大学在管理上往往“重管理、轻服务”。制定相关政策也是从学校、系部的组织管理角度出发,而在课程分流中的操作过程,包括学籍的变更、学分的转换、退学退费、中途转课程等,这些学员的个人需要或诉求则被边缘化了。

还如:目前老年大学招生往往采用的是网上招生,老年学员选择课程比较盲目,好多人是“望文生义”,造成在选择时比较茫然,无法达到人员合理分流的目的。

冰的力学性能受初始裂缝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制备试样时要十分细心,严格避免产生初始裂缝。若在试样加工时发现试样中存在裂缝,则丢弃该试样。试样制备的具体步骤为:先在取出的大冰坯上粗略的画出10 cm×70 cm×冰厚的长方体冰块,接着利用电链锯沿着画好的线将其切开,然后在锯骨机上精细加工7 cm×7 cm×65 cm的标准三点弯曲试样。最后,为避免试样风化和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利用塑料袋将加工好的试样包装好,并整齐的置于保温箱内,用气泡纸将保温箱中的缝隙塞满。在低于-20 ℃的气温下运输到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低温环境实验室用于试验。三点弯曲试样制备过程如图2所示。

课程选择作为学员在退休以后、接受老年教育之前的一个重要行为,应建立在学员的独立判断、独立意识的基础上,需要留给学员足够的理性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而老年大学通用的做法是采取统一的进度来展开活动,这其实是无形之中将学员的思维活动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缺乏一定的变通性。

三、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广开发、多引导,扩大分流对象

必须指出的是,有相当多的老年大学,还在办群众性的简易娱乐课程,把应该属于社区办的老年教育课程揽在自己手里,致使好多社区老年大学缺失了基本生源。地市、区、社区各级老年大学,可实行课程资源统筹,做到“课程衔接,管理联动,学分互认”,这在无形中扩大了课程分流对象。

针对分流程序中缺少足够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

这里涉及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即遵循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缺乏性课程设置与成长性课程设置相结合的原则。老年学员的学习需要总体上划分两类,即缺乏性学习需要和成长性学习需要,这样就导致两种类型的课程设置:满足缺乏性学习需要的适应性课程设置和满足成长性学习需要的引导性课程设置。前者属于精神文化需求的“补缺”,后者属于精神乃至生命的“成长”。

适应性课程,是针对老年人自身所感受到的知识结构缺乏现代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技能而设置的。目前,这类课程设置占总课程量的比重较大。由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求学目的、兴趣爱好、关注事物的不同,加上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老年学员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各不相同。所以,要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各异的适应性课程,以积极应对老年人对知识技能的“缺乏需求”。

许多学校的招生简章介绍比较简单,咨询比较笼统,接待时间有限,学员获取的信息是零碎的、片面的。课程咨询、指导的缺失,必然给学员带来选择课程的盲区和占有课程资源的不平衡。

老年学员作为分流对象,是课程分流的受益者。他们有选择课程的意愿,更有选择课程的权利。问题是,在目前课程资源供给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势必对分流对象——老年学员产生诸多影响。

(二)补基础、活模块,完善分流依据

老年人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他们的认知结构比较丰富和复杂。因此,不能把他们当作一张“白纸”。而且每个老年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从这个角度看,针对老年人的课程是最复杂的,而相应采取的课程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课程分流上应采取两条措施:

一是补基础。 由于老年学员的学习基础不同,对某种知识技能领域的需求具有层次差异,学习能力也具有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学习差异,向老年大学(学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课程体系的要求。即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要增加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模块。这不仅指每类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还包括各课程模块的知识层次之间的联结。无论何层次,都要解决“入门”问题,也就是说,每个层次要设置适当的课程“门槛”。“入门”也好,“门槛”也好,不是将老年学员拒之门外,而是根据不同人群层次,进行基础性“补课”。

二是活模块。 是指课程的多样性和学员选择的广泛性。为了适应老年人需求,老年大学课程建设就必须引入“长尾理论”,不断扩大课程体系。这体系犹如长尾模样,既有热门课程,又有冷门课程,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可任其“各取所需”。例如:课程内容可大可小,课程组合可远可近,课程集群可多可少,课程时间可长可短,课程衔接可早可晚,课程合作可上挂下联,等等。课程模块化体现灵活多样,如:可设置微型课程、专门化方向和系列专题等。通过各类课程教学积累,逐步形成课程群和课程链,并转化成由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将《琵琶行》萧瑟冷落、令人哀伤的氛围嫁接到歌词中,更给人以无限的相思送别、怀旧追忆的愁怨苦恨之感。

(三)重选择、计学分,优化分流程序

因此,在课程上只有做到量变(课程的广泛开发)到质变(课程的深度满足),才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开发出足够的课程,一批批新课程进入老年人的视野,既能拓展课程选择的总量,又能为老年学员深化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各门类课程具有了一定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的区分,才能带动并开发出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量变和质变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1.加强课程信息宣传力 度。 鉴于老年人背景条件不同,其对课程内涵缺乏了解,在获取课程信息量上很不对称,对已获取的课程内容的感知也比较模糊笼统。因此,老年大学要将相关信息的传递融入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融入学员日常生活中。从学员进校前后,就不间断地提供相关课程信息,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让老年人走进课堂熟悉课程。加强课程引导,既要充分展示“冷门”课程的发展前景,又要指导学员不要盲目跟风,一味追捧“热门”课程,使老年人对各课程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知,并有目的、有追求的选择。这就是在课程宣讲中引导、激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然,课程宣传还涉及老年学员的“入学教育”,要加强对退休老年人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规划”指导,这是老年学员走进老年大学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2.尊重学员选择权利。 有专家认为:“老年人学习目的有五个层次:一是为了健康快乐;二是为了文化养老;三是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四是为了开发潜在能力的成长成才;五是为了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这样五个层次,分布在不同的老人群体中。尊重学员选择权利,说到底,就是尊重学员不同层次的选择。不同的人群抱着不同的学习目的,老年大学要分别去适应;同一个人抱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后会提升自己的学习目的档次,老年大学同样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达到较高层次。

他对家庭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他认为不了解一个国家最优秀的家庭,则完全看不清这个国家的真面目。因而他在书中写到:“孔孟之道的家庭教育较为平衡,它避免操之过急,是一种现实的,基于对自然和人性的观察,建立在家长权威基础上的教育。这个权威逐渐上升至一切权威,直至我们的造物主——贬斥骄傲,褒扬谦卑的上帝。在寻求智慧的道路上,首先完成国家使命,做当做的;要富有远见卓识,心明眼亮,力求看得更远;避免一切卑微的心思和意念,努力成为对他人有用之人;身居庙堂高位而不耽于逸乐,汲汲探求智慧之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怎样的精神境界和高超智慧!怎样不朽的人类灵魂的尊严”!

3.重视课程学分管理。 实行弹性学制下的“学分银行”管理,比较适合老年大学课程管理。常州老年大学对此作了有益探索,并作出具体规定,如:各门课程学分均为4学分每学期。各系根据已审定的专业课程框架体系,提供课程主干的必选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让学员选择。实行严格的毕(结)业制度。学员毕业学分为96学分,学分可以累计。其中必选课程为48学分,选修课程为42学分,实践课程为6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及其学分认定,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公布,对每项活动确定其学分及其最高额度。学校鼓励学员跨系选修,学分互认。经学校同意,纳入学校统一计划的有关分校、办班点和合作学校所开课程,其学分实行互认。

该校还规定:学员根据学校公布的各系开课计划,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相关课程。学员每年所选各类课程的总学分,原则上不得超过24个学分(即3门课程,不含社团性质的课程)。有严格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必须先选先行课,取得学分后才能选后续课。对于申请免修先行课程的学员或中途插班学习的学员,由课程所在系部通过相关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直接选修后续课程或插班学习,其插班免修的课程,可给予个人计入该课程的二分之一学分。

(四)长学制、分阶段,灵活分流时间。 鉴于老年学员对老年大学课程有个熟悉过程,应适当增加课程分流的次数。如,常州老年大学每年分两次招生,春季招生以招“半年制”的预科班为主,让老年学员进行试探性学习,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让学员“认知课程、认识自我”,进行“有前提条件”的选择分流;再如,秋季招生以招收“长学制”为主,按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其学制一般分为6年或8年,并且规定,必须按2+2+2或2+2+2+2等“学年段”设定课程时间。招生即按“学年段”进行。这样,学制能较好体现课程的梯度和等级。而每个“学年段”,学员可以分流,不会让学员进校即“从一而终”。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催乳素(PRL)水平情况,患者空腹,在早产9-11点,静坐1h后,抽取患者静脉血3-5ml,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进行检测[3]。其中血清中PRL水平≥3.412nmol/L,诊断为高催乳素血症[4]。并发症发生率=(乏力+恶心呕吐+头痛+体位性低血症)/例数×100%。

当然,学校设立弹性学制,建立“学分银行”,让学员在校完成累计学分的周期,最长可达12年。这样,为学员在校期间能灵活地、多次地分流,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标签:;  ;  ;  ;  ;  

老年大学课程分流制度研究与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