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壮族地区平安清醮仪式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解读-基于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岜弄村田野调查论文

桂中壮族地区平安清醮仪式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解读-基于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岜弄村田野调查论文

桂中壮族地区平安清醮仪式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解读
——基于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岜弄村田野调查

唐 娟

[摘 要] 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岜弄村举办的平安清醮仪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纵观整个仪式活动过程,呈现出集体自发性、多神信仰、人神共娱、师道合作等特点,同时还发挥着心理调试、道德教化、强化族群认同、传承发展壮族文化以及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这对进一步研究平安清醮民俗事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加以客观、科学的对待,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扎根乡土,服务社会。

[关键词] 壮族地区;平安清醮;仪式特点;社会功能;解读

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岜弄村举办的平安清醮仪式是壮族民众以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为目的,邀请道公、师公神职人员主持,由道公主导的大型斋醮活动。其规模大,时间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且与壮族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纵观岜弄村整个平安清醮仪式活动过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其仪式背后隐藏的社会功能更值得分析和解读。

一、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活动的特点

根据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活动田野调查发现,仪式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集体自发性

集体自发性是平安清醮活动的突出特点。岜弄村平安清醮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法事仪式复杂,纵观整个仪式活动过程都是村民集体自发组织参与的。岜弄村从开始进行筹备工作到正式举办仪式活动前后历经4个月的时间。首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同意举办该活动,然后成立活动指挥小组。其次,在全村已婚男性村民中选出适合担当总理的人,成立“平安清醮总理处”。最后,活动指挥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各小组工作及人员分配,如:狮队组、厨房组、交通组、出纳验收组、集资金额复核结账组、跟师道组、卫生组、电工组、收洗碗组、烟花组、治安组等。各小组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基本上全村男女都有相应的工作安排和工作职责。在工作安排分工上反映出平安清醮活动是本村村民集体参与的一项重要仪式活动。在筹款方面,经村民大会讨论一致决定,按照社头每户200元,人丁每人260元的方式筹集善款,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岜弄村此次平安清醮活动共筹集善款56万余元。村民不仅共同出资出力,而且还直接参与到仪式活动当中,如:总理和村民在道公的组织下集体请神、迎神;全村在“神坛”处进行公祭活动,集中在一天宴请亲朋好友,等等。这些活动事项都反映出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的集体自发性。

(二)多神信仰

早期,壮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性。古代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其先民由自然崇拜开始,到祖先崇拜,最后发展到信仰多神[1]。自然崇拜是壮族先民在原始社会中,对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缺乏正确的认知,无法理解,对产生的自然灾害常有恐惧心理,遂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意识,常把树木、河流、日月、风雨、雷电等作为崇拜的对象进行信奉。因此,直到现在,岜弄村仍然保持着祭祀土地神、山神、雷神、河神等习俗。平安清醮仪式活动的举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祭祀社王即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家畜平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壮族先民从自然崇拜逐渐向祖先崇拜过渡,亲缘意识逐渐萌生,衍化出对壮族祖先的崇拜。壮族民众认为死去的祖先灵魂仍然存在,将会同生前一样生活,仍然会影响现世,并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庇佑自己的后代,因此,崇拜祖先的信仰在壮族民众中根深蒂固。壮族每家每户都在堂屋设立神龛,燃点香火,逢年过节进行供奉,甚至有些壮族村落兴建宗族祠堂,每年进行相应的宗族祭祀活动。岜弄村在举办此次平安清醮仪式中,道公邀请本村黄、韦、谢三姓祖先降临神坛,设立祖先神位,树立祖先经幡,全村村民共同祭祀祖先神,说明在当地祖先崇拜极为普遍。除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外,民众还十分信奉当地的土俗神。如当地白牛庙中供奉着主神白牛仙娘、古登庙中供奉着主神何十,古伦庙中供奉着主神冯远,这些都是当地有名的神灵,传说具有较强的法力,能庇佑当地的百姓,所以,当地百姓逢年过节都敬香供奉。在此次平安清醮仪式中,道公、总理及民众前往古伦庙迎请冯远神到神坛进行供奉。整个请神仪式中,既有社王、祖先神,又有冯远神和九庙众圣神祗,充分体现了壮族民众多神信仰的特点。

(三)人神共娱

平安清醮仪式的主要功能是保地方平安清宁,达到消灾祈祥的目的。整个仪式活动包括各种醮祭仪式,请师、设坛、立幡、请神、祭祀、送神等,各项仪式活动中又包含诸多的细节。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中,道公将社王、祖先神、地方庙宇神灵、世间万物众神灵请进神坛安置,进行供奉。在活动仪式期间,每天晚上,师公们都进行唱师表演,演出常到凌晨三四点。岜弄村此次平安清醮仪式活动,师公及唱师人员主要演唱了《灶王》《社王》《冯远的故事》《五子图》等故事。所演唱的内容以娱神为主,主要讲述有关灶王、社王等神灵的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人物故事,但实际上是娱人,观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常会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起伏而变化,对恶势力遭受到的恶果让观众拍手叫好,对弱者的不幸遭遇让观众唏嘘不已。师公演唱中的一颦一笑,一腔一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唱的内容对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来说耳熟能详,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并不影响演员的演出和观众的观看。除唱师外,岜弄村还举办了平安清醮联欢晚会,周边乡镇、村委的文艺队积极参与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联欢晚会持续时间长,演出期间还燃放烟花炮竹,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氛围。整个仪式活动期间,人神共娱的特点表现突出。

(四)师道合作

来宾市兴宾区各乡镇的平安清醮仪式活动主要由道公、师公神职人员来完成。其中道公为主祭者,主要负责整个仪式中的法事工作。师公则对法事起到辅佐的作用,并负责仪式期间晚上的唱师活动。岜弄村邀请的是以覃志成① 覃志成,男,1948年出生,五山乡岜弄村人,小学文化,1984年度戒从事道公神职工作,师承黄健基。 道公为主的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中既有道公,也有师公,同时还有人兼师道两种身份,且为一班人马,均是来自本村和附近村庄的神职人员。师道合作成为平安清醮仪式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各神职人员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各项法事活动。师道分别设置神坛,道公设立法坛供奉张天师,师公设立三元坛供奉三元真君、四大功曹。仪式过程中需要点香烛、祭供品、诵经文。道公作为主祭者,主要负责请师、开坛、发函请神、安排神灵座位、立幡、书写表疏、诵经祭拜、祭祀孤魂、送神等法事活动。师公则主要负责仪式过程中的伴奏、念诵经文、唱师以及配合道公做法事。在当地,师道信仰多元融合,相互配合,和谐发展。除了神职人员本身兼任师道两职外,师道出现了世俗化的发展倾向,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完善,各自发挥其优势,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使得师道得以共聚一坛,共同完成各项法事活动。

族群是指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意识到自己或被意识到其与周围不同,并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以与其他族群相区别。这些特征包括:共同的地理来源,迁移情况,种族,语言或方言,宗教信仰,超越亲属、邻里和社区界限的联系,共有的传统、价值和象征,文字、民间创作和音乐,饮食习惯、居住和职业模式,对群体内外不同的感觉[5]。周大鸣认为:“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6]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活动中融合了壮族文化的多种要素,包括当地壮族民间信仰、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壮族师公唱本、壮族语言文字、壮族师道文化等诸多内容,在仪式过程中,这些要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呈现,民众通过参与活动,进一步强化壮族乡土文化记忆,对青年民众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活动,增强民众对壮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实现族群内部认同、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在认同中增进民众的感情,促进宗族间的团结和睦,成为维系民众情感的重要“纽带”。

二、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解读

(一)满足心理慰藉,进行心理调适

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仪式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全村村民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早期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宗教不仅在于提供一套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且在于为群体或社会建立一个行为准则,成为群体或社会得以延续存在的黏合剂。”[8]举行平安清醮仪式前,需在村中谢、韦、黄三姓村民中根据命理推选总理,做到三姓家族中均有人被推选做总理,共同负责整个仪式活动的操办,这有利于促进族群内部之间的团结。全村每家每户拿出祭品共同祭拜三姓祖先神灵。在社王神像前,总理们将各自碗中的酒分别倒进左右身边总理的碗里,然后共同喝下碗中的酒。寓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三姓家族和睦共处,这有利于维护族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此外,平安清醮仪式送神的头一天,全村每家每户都宴请亲朋好友。许多外村、外地的亲戚和朋友纷纷到家中做客,主人热情款待,大家开怀畅饮,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对维护和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族群间的团结和睦,将进一步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二)强化道德教化,约束个人社会行为

2.3.3 试验过程 参照 《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溶出度检测方法[4],研究A、B、C、D和E经pH 1.2盐酸溶液120 min后,在pH 6.8、pH 6.0、pH 5.5和水介质中的溶出实验条件,见表3。

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3]在乡土社会中,道德的力量和约束能力常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民间信仰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两个不同部分存在于同一社会体系之中,民间信仰以神明的意志和形式神化人际关系,以道德、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调整人际关系,体现了共同的社会本质[4]。在平安清醮仪式活动中,民众以耳濡目染、亲身参与的方式进行了一场道德的教化,这对传统道德的形成、发展以及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仪式中,道公、总理及民众前往古伦庙迎接冯远神灵,其实际这是对冯远积德行善、助人为乐、惩恶扬善等道德品质的弘扬和继承。冯远的高尚品德、嘉言懿行被编成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以其道德行为树立了社会的理论道德标准,在流传过程中教化着一代又一代信众。仪式期间的晚上,师公以唱师的形式演唱《冯远的故事》,无形中对观众是一种道德教化,更是对优秀道德品质的弘扬。在全村的公共祭祀祖先神灵仪式中,民众不分身份地位、长幼尊卑,所有人都必须虔诚地祭拜祖先神灵,禁止嬉笑吵闹、高声喧哗,这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民间信仰中的良俗凝聚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成为维护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增强族群认同,维系民众情感“纽带”

绘本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与文的合奏。家长指导的重点应是引导儿童观察与想象,绘本中的图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家长们可以借助这些图画,启发学生想象,让景物动起来,让人物活起来,让情节更加波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之间交流和互动,让孩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与建构故事,并从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在思维风暴中,让故事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趣。

(四)壮族民间文化传承“载体”,弘扬发展壮族文化

当地壮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主要有壮族歌圩文化、壮族民间信仰文化、岁时节日文化、壮族曲艺文化、壮族民间文学、壮族民间舞蹈等,形式多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岜弄村举办的平安清醮活动为当地民间信仰文化、师道文化、民间曲艺、民间传说故事等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民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壮族传统民间文化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传承发展壮族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当地人们仍然以习惯、传统、风俗、家规等现成给定的经验或知识储备、文化规范体系而生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仪式活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同时也是个人习得社会经验、民族文化知识、行为规范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平安清醮仪式活动是当地壮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仪式活动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民间信仰文化。“民间信仰的习得是把握民族文化的关键,信仰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民族认知的基本方式、民族文化象征体系、民族文化的特质等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基本可以从该民族的民间信仰中找到原因。”[7]壮族民众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由最初的信奉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发展到多神信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祭祀各类神灵,祈求神灵的庇佑,逐渐形成了壮族的认知方式。在仪式活动中,神职人员所摆放的物品、仪式中的行为、发生的事件、事物之间相互的关系等,在仪式语境中都具有一定的象征符号和特殊的意义。如:平安清醮仪式中,神坛具有神圣性,象征着各路神灵的聚集处,除师公、道公外,任何人不得随意触碰摆弄。仪式中,黑色的雨伞有着特殊的意义,起到为神灵遮挡阳光的作用。立幡的竹竿则象征着神灵从天上到人间的路,挂在幡盖下方的手电筒和放在地面的油灯,起到为神灵照亮道路的作用。这些行为、物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成为壮族民间信仰文化象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是传统农业稻作民族,对土地具有天然的依赖性,土地是壮族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对土地神的崇拜不言而喻,这成为壮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表现之一。由此可见,壮族认知的基本方式、民族文化象征体系以及民族文化特质等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当地平安清醮仪式活动中被民众习得,这对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增强民众凝聚力,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宗教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2]壮族民众在面对自我无法驾驭的人生困境,特别是突发意外状况、重大疾病时,常需要求助于神灵,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摆脱人生困境,战胜苦难,消除疾病,深信在神灵的庇佑下,能战胜一切困难和问题,消除焦虑、不安、恐惧,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岜弄村举办平安清醮仪式,供奉社王、祖先等神灵,并进行全村集体式的祭拜仪式,其主要目的是祈福消灾,祈求家宅平安、风调雨顺,满足民众趋吉避害的心理和精神慰藉,发挥着心理调适的作用,缓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感,消除心中的不满和怨气,从精神上得到一定的补偿,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情绪。

系统使用GQ2440开发板,它是在TQ2440基础上的完善版本。该开发板比其他2440开发板具有更丰富的外设接口,硬件性能也更稳定。系统包括3个主要的通信模块:步进电机与开发板的通信、激光测径仪与开发板的通信以及激光二维扫描传感器与开发板的通信。

还有很多较恰当的译例如 “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great potential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空间用prospect(前景)表示,与broad非常搭配可谓天成。

三、结 语

平安清醮仪式是桂中壮族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载体,是当地民众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需要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性和历史特殊性。

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活动规模大、时间长,是当地民众生活中的一件集体性大事。平安清醮仪式从场域元素链来看,民众是始,趋吉避害、消灾祈福、得到神灵庇佑遂民愿为终,民众既是活动的发起者又是最终的受益者。平安清醮仪式活动来源于民间,由民众创造、继承和发展,其存在具有主观因素,因此,我们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保护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的共同发展。在主流思想认识中常会认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加快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重要因素,而岜弄村平安清醮仪式活动的案例证明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发展造成传统文化某些元素的流失;另一方面,当地村民在村容村貌日益改善,生活环境日益优美,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以平安清醮仪式为代表的许多民间仪式逐渐复兴,经济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和保护,曾一度急剧消失的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以平安清醮仪式活动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在主流社会的影响下,有时也会被误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管理好、规范好、引导好民间信仰,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消极作用,充分发挥民间信仰在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族群认同、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动员更多民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和谐稳定发展,深入挖掘民间信仰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扎根乡土,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壮族简史》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壮族简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2]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王瑞军.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5]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6]周大鸣.多元与共融:族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佘小云.论侗族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8]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唐娟,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馆员,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研究,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9)01-0041-0004

标签:;  ;  ;  ;  ;  ;  

桂中壮族地区平安清醮仪式特点及其社会功能解读-基于来宾市兴宾区五山乡岜弄村田野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