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阅读教学_英语论文

浅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阅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新教材论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是采取“字—句—段”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过分偏重语法教学,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教材将所要讲解的内容陈列在学生面前,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英语阅读没有兴趣。

(二)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教学,不作必要的语言分析

和上述情况相反,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完成课后的相关练习,最后校对答案,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就此结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语言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复杂长难句,不做句子结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只是一知半解。

(三)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既无法满足各层次的学生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时,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么是以Who/What/When/Where/Why/How等疑问词开始的细节理解题,要么就是回答Yes or No,True or False的事实判断题。这种教学设计虽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考查,但它们只涉及课文内容的一些浅层理解,无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地理解,而且这种阅读教学的课堂气氛表面上看似很活跃,实际上却没有实际效果。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要有坡度,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缺乏对学生阅读微技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且被动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能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捕捉有效信息以形成正确的推理和判断。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才能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阅读微技能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

(五)教学活动仅局限于阅读本身,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地拓展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就课文教课文,这种纯粹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章内容设置特定的情境,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六)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目标单一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特点,没有或很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对当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转变的几点做法

(一)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调整教学方式

如前所述,人教版英语教材(NSEFC)所选的阅读材料具有时代性强、知识面广、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等特点。为了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好阅读材料,笔者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主旨大意,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课文。

1.人物传记类

这类文章主要介绍伟人的生平事迹,所以年代(或时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例如在教学NSEFC SB 1A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到有关Elias生活及成长经历中的重要时间,然后再将时间标在黑板上。

1940— 1946— 1948— 1954—

列出时间表就等于向学生指明了他们的阅读方向和目标。接着,学生开始精读课文,列出各个年代发生的具体事件:

1940—Elias was born.

1946—Elias began schooling.

1948—Elias left school.

1954—Elias went to Nelson Mandela for advice.

在精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大约7分钟进行限时阅读。接着要求他们和自己的搭档进行2~3分钟的讨论。最后,我再在全班进行阅读情况的抽查看他们是否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在下一课时,我再利用这一表格帮助学生完成P35页Ex1、Ex2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故事类

故事类的文章重在情节理解。例如,在学习NSEFC SB 1B Unit 1 Cultural Relics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the Amber Room in a story?”基于语文知识,他们都能回答出记叙文所包含的6个要素:

Time of the story:

Place of the story: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Event cause:

Event process:

Event result:

然后根据以上内容提示要求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填写。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一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在填写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时,我降低难度,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综合讨论情况,总结共识,确定最佳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阅读状态中,对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加工。经过慢慢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高考新题型“任务型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说明类

在这类文章中,学生要了解的是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因此,内容图式是我经常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NSEFC SB 1B Unit 3 Computers时,我先从题目着手,让学生尽可能地根据它去预测课文可能会涉及哪些内容,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写出来。因为在前面Pre-reading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computer方面的知识,所以这个学习任务对他们而言并不难,完全可以轻松地回答下面问题:

What happened to computers in 1642?

What happened to computers in 1936?

What had happened to computers by the 1940s?

What about in the early 1960s?

What about since the 1970s?

What about computers now?

接下来,就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阅读结束后,学生们分组讨论,列出一张关于computer的说明图表。最后,让一些学生上台板书,我最后再进行点评和总结。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处理语法和词汇的关系,若采用“串讲”的方式则容易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层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实践,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教师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助复杂的语境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已成为高考的一大趋势。每年高考的5篇阅读理解中都有大量的长难句,甚至出现多种从句迭现的现象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言的难度。若要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长难句的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的知识积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虽然现在淡化语法,但笔者认为系统地讲解高中英语中出现的各种语法项目和重点句型结构还是有必要的,否则学生阅读时容易出错

例如:动词用法、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难点,教师应详细地解释、说明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2.要有意识地对阅读教材中的典型长难句进行示范分析,教他们一些具体的分析方法

如“化繁为简法”,即首先将句子主干(尤其是谓语动词)找出来,再将多种从句单独分离出来,形成个别单句以简化句子。如:

I have written in my book that this country has many high hills, whose tops spread out into green fields, upon which great numbers of sheep are fed.

分析:此句中的that引导了宾语从句,whose,which又分别引导了两个定语从句,我们可根据语境和结构将此复合句作如下理解:

I have written a book about the country.This country has high hills.

The tops of those high hills spread out into green fields.

Great numbers of sheep are fed upon the high hills.

这样全句的意思就非常明了:我写了本有关乡村的书,这里的乡村有高山,山峰上有绿色的田野,田野上养着成群的羊。

3.由学生相互问答,相互帮助释疑,教师扮演的是“诊断师”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独立地分析句子结构

(三)根据阅读的三个层次科学地设计问题

教师就课文内容提问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NSEFC SB 1B Unit 1 Cultural Relics这一课里,我就根据阅读的三个层次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设计细节理解题以便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意

例如:①The reason for the missing of the Amber Room is____.

A.the wars B.the disasters

C.the time D.none of the above

②The story is about _____.

A.the war between 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B.the history of the Amber Room

C.how to build the Amber Room

D.why the king built the Amber Room

这类题目十分浅显,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之后能大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学生快速读完课文后,就能根据题目了解琥珀屋消失的原因。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概况,也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设计主旨大意题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本课中,我要求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之Z后,播放课文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教材P2页的阅读理解练习,再根据时间数轴完成下列内容:

A timeline of the history of the Amber Room

1716:Frederick William Ⅰ gave the Amber Room to Peter the Great as a gift.

1770:Catherine Ⅱ had completed the adding to the Amber Room.

1941:The Nazi German army stole the Amber Room.

2003: The rebuilding of the Amber Room was completed.

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分析、梳理,概括出各段的主旨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Para.1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mber Room

Para.2 The present to the Czar

Para.3 The relocating of the Amber Room

Para.4 The missing of the Amber Room

Para.5 The rebuilding of the Amber Room

该部分在整节课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用时较多。先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发音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又因为这篇课文是以时间顺序来描述琥珀屋的历史及消亡的原因,所以接着就让学生根据所列的年份填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理解课文深层含义的目的。

3.巧妙设计推理判断题以培养学生讨论、探究、质疑的能力

例如: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后,我就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Discussion 1:Do you think it necessary for 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to build a new Amber Room?

Discussion 2: My granny happened to find an ancient vase in the earth of our garden.It’ s so beautiful and special.Now my family fell into a moral dilemma.Can you help us to make a decision?

A.What should we do?

B.Can we keep it for ourselves or report it to the government?

C.Have you come across such a situation—to make a difficult choice?

推理判断题是一类要求较高的问题,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利用已知的文字信息来挖掘作者隐藏在文章背后的写作动机和倾向,即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微技能技巧以便学生有效地进行课文阅读

英国语言学家John Munby在《交际法大纲》中将阅读技能分解成100项阅读微技能,如:猜词、略读、掠读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以下几种基本的阅读微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略读(scanning)

例如:SEFC SB 1A Lesson 6 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中,课文在Post-reading部分有一题:In what order will the following dishes be served at a Western dinner party? Please number them.

这是一个要求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能从语言材料中快速地找到相关的文字信息,对这类问题我们要使用略读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并标明相应的位置以确定答案。若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地使用这一方法去查找答案,从而快速地完成阅读任务。

2.掠读(skimming)

在要求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大意或段落大意时,笔者指导学生使用掠读这一方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总结每段主题句。例如:在教学SEFC SB 1A Lesson 9 Life on the Go时,我就要求学生运用掠读的方法划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然后总结出主题句。

Para.1:关键句“Chinese teenagers who live life‘on the go’and use cell phones.”此段还以Wang Mei作代表,那么这段大意可归纳为:Wang Mei is an ex-ample of Chinese teenagers who have cell phones.

Para.2:关键词“functions,features”,这段可概括为:Cell phone can be used in many ways.

Para.3:关键句“They are being used every-where—sometimes where they shouldn’t.”后文是举例论证,那么这一段就是:Cell phones also cause problems.

3.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在进行课文阅读时,笔者要求学生尽量不查字典或使用工具书,他们只能利用课文线索、构词法知识或常识等猜测词义。例如:

①Some people become vegetarians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is healthier not to eat meat or because they think we should not kill animals for food.

根据课文提供的两个原因,学生可以猜出“vegetarian”的意思为“素食主义者”。

②To do the experiment you need four things:A kite,a key,bad weather and a condenser,to store electricity.

学生们根据后面动词不定式的含义就能猜出“condenser”的意思是“电容器”。

③…the hairs on the string stand up.The string was charged!

对这一词义猜测,当学生读懂前一句话意思是“我看见风筝线上的细毛竖起来了”时,再联系已学的物理知识便可猜出“charge”为“导电”之意。

(五)扩展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应将阅读视为单一的教学活动。在完成基本的阅读教学任务后,可以根据文章所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各种“任务型”活动。例如:NSEFC SB 1A Unit 5 Elias’Story是一篇人物传记类文章,我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设计一个对Elias的访问任务。因为学生已经学过课文,是熟悉课文内容的,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Elias进行采访,看他一生是如何受Nelson Mandela影响的。课后,我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去收集他们自己所喜爱的明星资料,然后设计明星专访,再模仿课文进行写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充分发挥自我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综合素质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六)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人教版新编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对学生渗透着思想和情感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NSEFC SB 2A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famous people all take measures to help animals actively, but what can we teenagers do to protect wildlife being endangered?

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有责任去保护所有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再如在教学NSEFC SB 1A Unit 4 Earthquakes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What does the sentence“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mean?

通过讨论,再结合5.12汶川大地震,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灾区人民在地震中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灾后重建家园的百折不挠的坚定决心,学生的精神受到了震撼,懂得了“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比刻板地直接进行德育说教更为真实有效,在学生心智得到发展的同时,使他们的情感上逐渐成熟起来,培养他们的人格教育。

三、结束语

新教材所倡导的教学原则无疑是符合语言教育规律的。然而,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新教材的原则和宗旨,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脱离对教师的依赖并转换到以学为主的新模式上来,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教材教学,我们必须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标签:;  ;  ;  ;  ;  

浅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阅读教学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