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规律”教学方法的异同_数学论文

概念与规律教学方法的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教学方法论文,规律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识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习方法,需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具体事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或者归纳总结出规律。由于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规律(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是反映数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另一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两者的性质不同,因此,教师在组织这两类知识的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就应有所区别。下面拟就提供具体材料和引导思维加工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具体材料的内容及其获取方式

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规律教学,都要先提供一定数量的具体材料,这是相同的。但是,所提供材料的内容及其获取方式则有所不同。

(一)概念教学中的具体材料

供概念教学用的具体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概念原型,即具有某个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全部特征的具体事物,如课本上关于10以内数的认识,几何形体的认识等所提供的一些具体事物;二是操作的过程及其结果,如比多、比少、除法的两种分法、倍的认识等概念,都要组织学生操作,使学生从操作的过程及其结果中理解其含义;三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教学四则运算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倒数、比和比例的意义等概念,都要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具体材料。

(二)规律教学中的具体材料

规律教学中的具体材料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知识,都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归纳;二是通过操作实验得到的一些结果,如几何形体求积公式的推导;三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一些结果;如小数、分数四则运算计算法则的推导。为了使学生明确算理,教学中提供后两类材料时,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直观演示和操作。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23-7。先让学生摆二十三根小棒(两捆加三根),再让学生从中拿走七根,因为3减7不够减,必须打开一捆和三根合起来再从中拿走七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教学中要注意把操作演示、启发思考、列式计算以及讲解板书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操作之后,让学生先口述后默想操作的过程,结合操作过程列式计算,再口述和默想计算的过程,使学生逐步由感知经表象到思维,由物化到内化。

2.运用转化的方法。教学中常用下面的转化方法:先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再将旧知识转化为新问题的答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并使学生明确转化的方向——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3.运用迁移的方法。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先让学生回答:(1)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并把6÷9改写成分数和比的形式。(2)什么是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填空:

6÷9=12÷( )=( )÷3

6  12  ( )

─=──=──

9 ( ) 3

6:9=12:( )=( ):3

这样,就为总结归纳比的基本性质提供了具体例子,也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凭借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还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迁移,如由将平行四边形割拼成长方形,想到将圆割拼成近似的直线图形,以探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4.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可以运用小数、小数计数单位等概念进行推理:0.1米是米,是1分米;0.10米是10个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个米,是100毫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处处凭借操作直观,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

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中常常结合使用。如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同时运用了迁移、转化和推理的方法。

有些具体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获得。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除课本上列举的转化方法外,也可以用迁移和推理的方法:因为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数,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也应该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即使运用同一种方法,也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做法。如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课本上就列举了两种转化的方法。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探求新知识,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也要突出重点,让多数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概念教学中的具体材料,应能充分体现所教概念的内涵(少数反例除外),其中绝大多数可以直接获得;规律教学中的具体材料,应能展现所教规律的变化过程,其中绝大多数需要经过推导才能获得。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

无论是对概念的概括还是对规律的归纳,都要引导学生对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这是相同的。但是,在加工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重点就应有所区别。

(一)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抽象概括出概念。

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数学概念的抽象过程,就是通过对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一些具体例证的分析,舍去它们各自的一些非本质属性,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概括成某个数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例如循环小数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分组计算下面几组题:

(1)27÷4=6.75

1÷3=0.333……

(2)7.22÷5=1.444

13÷9=1.444……

(3)34÷25=1.36

123÷37=3.324324……

(4)3.21÷1.5=2.14

70.7÷33=2.14242……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组题的商,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相同点——都是小数;不同点——各组中上面各题的商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而下面算式的商的小数位数是无限的,从而概括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这两个概念。这就是一个“同中求异”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对四个无限小数进行观察比较,从这四个不同的小数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从而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这就是一个“异中求同”的过程,也就是舍去事物各自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抽象概括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先用自己的话描述概念的典型表象,教师再作概括,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由感知经表象再到本质抽象的智力活动过程,不仅正确理解了概念,而且发展了思维。

(二)引导学生从“变”和“不变”中,找出联系,归纳总结出规律。

小学数学中的规律性知识,大量地表现为“形变值不变”。在引导学生对提供的若干个具体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时,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规律。

例如“商不变”性质的教学,通过口算填表得到: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0  400  800

  6

6

6

6

6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左(或右)边的第一道除法算式比,其它四道除法算式的什么没有变?(商没有变)什么变化了?(被除数和除数变了)从左往右看,24和4分别同时扩大了多少倍?从右往左看,4800和800分别同时缩小了多少倍?从这一组除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得到“商不变”的性质。

对于“形变值也变”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如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同样要引导学生从有关数的变化中,找到联系,总结出规律。

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供具体材料——引导观察、比较、分析——发现规律——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规律,即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可以明确知识的来源,理解识记知识,提高归纳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引导学生对具体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时,教师的启发性提问,概念教学似应侧重于“同”和“异”,规律教学似应侧重于“变”和“不变”。

标签:;  ;  

“概念与规律”教学方法的异同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