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素质的提高_能力素质论文

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素质的提高_能力素质论文

简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生产力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人作为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分析了在当今新形势下生产发展对人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关键词】 生产力 主体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素质

生产力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1〕,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人类要存在,社会要发展,就不能离开生产力。因此,马克思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社会进步与倒退的主要标志,邓小平把生产力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完全正确的,既然生产力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它尽快发展呢?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促使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人的因素是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一)

生产力作为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既有它的主体,又有它的客体和条件。在现实的生产力中,一般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的方面组成的。其中,劳动者是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形成“人”的生产力,可称之谓“主体生产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形成“物”的生产力,可称之谓“客体生产力”。“物”的生产力是重要的,但它是死的劳动,在没有人的活的劳动参与时,它只是可能的生产力。作为劳动者的人,是具有特殊能动性的活物,是活的劳动,它可以创造劳动资料,可以把劳动对象变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因此,在人和物的关系中,我们始终主张人的因素第一。马克思曾经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2〕。列宁也说:“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3〕。毛泽东以战争为例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因此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我们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战胜了美帝国主义侵略军。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

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着。从原始人使用的石刀石斧,到后来的铁器、手工工具和大机器,一直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力量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呢?其动因很多,但科学技术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 〕科学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它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因素,不是独立地“加到”生产力中去的,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特别是通过对劳动者的影响而发挥作用的。马克思早就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历史发展到今天, 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率向前发展,它使劳动生产率以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幅度提高。据统计,美国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依靠科学取得的,在1929—1948占37%,而1948—1969年则达到56.2%;日本在50年代只占19.5%,60年代上升至38%,到70年代就达到60%。因此,邓小平同志总结当代世界发展经济的新经验和新趋势,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

前面说“人的因素第一”,“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这里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两种说法有无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说这两种提法的角度和表述虽然不同,但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它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但是,科学技术再先进也是由人创造的,如果人不认识、掌握和运用它,它既不会产生,也不会发挥什么作用。当然,劳动者虽然具有特殊的能动性,但如果不掌握科学技术,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发展生产力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大力发展主体生产力,而发展主体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要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

生产力离不开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但这个人不是随便指任何人,而必须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劳动者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过去在小生产条件下,人们单凭经验和力气即可满足生产的需要,而现在连农民种地也离不开科学。现代社会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难度越来越大,变化越来越快。过去那些老的生产里手,现在也变成陌生的外行了。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仅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很难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要求,必须具备与当代生产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智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教育的竞争、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日本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25年中重新崛起,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特别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日本经济学家土光敏夫说:“我们(日本)没有任何资源,没有任何军事势力,我们只拥有一种资源:我们学者专家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限是……。”〔7〕我们劳动者的素质, 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全国有两亿多文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五年。这就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化的进程。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我国引进一万多项先进技术,花了80多亿美元,但实际吸收运用的只有9.2%,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者素质低。因此,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的人才。如果我国十多亿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又有一大批专门人才,再加上我们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社会制度,那我们就一定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

对于我们一般劳动者说来,现在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最基本的素质主要有: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学习素质和身体素质。

(1)思想素质。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劳动者不是为剥削阶级劳动,而是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民利益劳动。因此,劳动者不能有消极的雇佣思想,而应以主人翁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集体观念,要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

(2)知识素质。国外资料表明, 劳动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仅能提高劳动效率40%,中学文化程度的为108%, 大学文化程度的则为300%。职工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的程度, 也取决于他们掌握知识程度。〔8〕由此可见,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高低,影响着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本来就偏低,在知识急剧变化的今天,要把生产力搞上去,就必须首先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而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是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通才。而要成为这样的通才,就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由此可见,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3)能力素质。一个人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有了能力。 能力和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说来,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基础,知识是能力发挥的前提,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能力有多种多样,对一般劳动者说来,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四种:第一,观察能力。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否则,视而不见,只能像机器人一样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二,操作能力。劳动者不同于领导者,必须亲自动手去做。如果没有较强的而且是熟练的操作能力,就不可能既快又好地完成具体任务。这是每个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三,分析能力。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就不能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应变能力。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有时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突发性事件。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劳动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合理处置。如果没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就很可能贻误大事,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3)学习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社会以全新的姿态跨进了知识急剧更新、信息爆炸性发展的新时代。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预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大约每隔5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纪,30年增加一倍;到50年代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大约每3 年就增加一倍。因此,在这个新时代里,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就能站在时代的前列,立于不败之地。而要掌握这些新知识和信息,就必须学习。否则,就将被社会所淘汰。而我国现在不仅在落后地区还有许多文字文盲,而且在城市又出现了许多新文盲,如电脑文盲。这不仅包括普通劳动者,甚至还包括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可见,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坚持不断的学习。学习是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成好任务的法宝。学习,不仅有个学不学的问题,还有个会不会学的问题。学习素质差的人,不懂得学习,又不善于学习,经常陷于被动的局面;而学习素质好的人,不仅时时处处注重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什么问题也难不住他,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现代劳动者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4)身体素质。劳动者经常战斗在生产第一线,非常辛苦。 有时碰到紧急情况,还得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很难胜任繁重的工作,甚至会出现“壮志未酬身先逝”的可悲局面。因此,作为一个劳动者还必须注意锻炼身体,始终保持健康的体魄,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

(三)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现代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但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通过各种适合的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实践和总结。

(1)学习。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坚持学习, 而且要不断学习。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和向实践学习等方面。书本知识一般是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集中体现。要成为现代的合格劳动者,必须读书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但对一般劳动者说来,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可以使人们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宝贵经验和办法。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应该把组织职工学习当做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如果能把职工的学习和文体活动等形式结合起来,效果则更好。

(2)实践。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实际更重要的学习。书本知识再重要,如果离开实践,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最终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作用。有些东西在书本上没有,即使书本上有的,如不通过实践,也很难掌握它。对一般劳动者说来,实践是最现实的学习,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3)总结。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时很顺利,有时不顺利; 有时成攻,有时失败。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能经常进行总结,找到顺利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那就会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更好地完成任务。真理的金粒是从沙堆里淘冶出来的。总结工作过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也是增长才干的过程。劳动者为能经常总结自己的工作,并善于总结,即可使自己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和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应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加以努力。但把学习、实践和总结这几方面结合起来,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0页。

〔3〕《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第3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7〕《世界面临挑战》。

〔8〕见《社会与人生》第14—15页。

标签:;  ;  ;  

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素质的提高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