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计算过程,发展运算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算教学历来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活跃起来了,但由于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最近,笔者通过网络视频学习了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真正见识到了贲老师对计算教学理念的领悟和把握.现撷取几个片断与大家共同分享.
【片断一】巧设情境,探索算法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课件出示购物场景图)看屏幕,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课件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生:0.3×2=0.6(元).
课件出示问题: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乘号.
师:对!都是乘法算式.
生:三道算式都是小数乘整数.
师:是的,三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师:为什么这三题都用乘法算?
生:第一个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也就是求2个0.3是多少.
生: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分别是求9个0.06是多少,3个0.8是多少.
师: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们先看做整数乘整数.到底能不能这样算呢?
师: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课件演示在正方形图中逐次涂色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同学们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第一个问题,先算整数乘整数,3×2=6,所以0.3×2=0.6.
生:第二个问题,我也是这样算的.因为9×6=54,所以0.09×6=0.54.
生:8×3=24,0.8×3=2.4.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赏析】教材中呈现的是买西瓜的情境,跟教材中的情境相比,贲老师创设的“买文具”的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通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对学生探索计算方法起到调动经验、启发思维的作用.在追问列式缘由时,贲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示,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具象化地表达,促进学生理解算式意义.此刻,学生关注的是计算结果,对计算时转化策略的认识是朦胧的、混沌的,教师及时点拨挑明,后续教学顺势而下.这里如果教师不点明,学生就会死记算法而不追问合法性.在此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留出了不同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片断二】借助估算,理解竖式算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是3千克,每千克2.35元.课件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作——(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如图所示,一是末位对齐,一是小数点对齐.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么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位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
生:“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
师: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成竖式时,末位对齐.小数乘整数当成整数乘法计算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赏析】贲老师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原有的计算知识经验和生活中的计算经验先估算,再笔算,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贲老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主动探究计算方法.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分歧时,贲老师让学生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在暂停、等待的过程中,学生对“写法”的道理豁然开朗.这样,由“告诉后的接受”改为“思考后的发现”,学生对“末位对齐”的书写不再停留于形式的记忆,而是在尝试、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理解.贲老师用估算的结果体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促进学生认知的同化,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体会了估算的作用.
【片断三】巧用计算器,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生:没有.
生: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验证结果.
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吗?学生纷纷摇头.
师:需要老师帮助吗?你希望老师告诉你哪一个算式和得数,你就能直接说出这道算式的得数?
有学生抢答:148×23.
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出14.8×23的得数之后,教师依次出示:148×2.3=; 0.148×23=.学生口答出得数,教师追问学生怎样想的.
【赏析】小数乘整数的运算能力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计算技能.贲老师将其分解为整数乘法计算和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两项单一技能.在本节课中,理解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教学难点,贲老师结合学生在先前计算经历中形成的初步猜想,让学生先试点积中的小数点,并利用给数字添加底色显示小数位数的方法,使学生的感悟更鲜明强烈.然后,巧用计算器来验证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交流并小结算法.这样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