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任务课堂活动设计——以“鱼缸”活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鱼缸论文,课堂论文,多元智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角色。约翰·杜威(John Dewey)[1]认为学习者一定要“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学习者要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他们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皮亚杰[2](Piaget)认为学习中光有“做”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反思”(Reflection)。维果斯基[3](Vygotsky)认为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习者和他人的互动,通过分享、交流彼此的知识能够极大丰富和提高学习者自身。 正是基于以上先进的教育理论,在现代外语教学活动中,基于交际型、任务型、问题型的教学方法不断被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但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无疑要当好设计师的角色。首先,课堂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去“做”。其次,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它要有教育意义。课堂活动的预期效果可能被达到,也可能不被达到,无论是哪种结果,教师要注重观察课堂活动的过程,等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回顾整个活动环节,反思学习过程,反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最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活动的难易程度应适合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在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他人分享,从而得到自身的提高。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当中,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不仅要考虑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技能、策略、语言形式和功能,而且要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他们使用目标语的熟练程度。再加上现在中学的教学班级一般都至少包括40~50个学生,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设计出合适的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同一堂课、同一个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成了困扰很多中学教师的难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研究 霍华德·加德纳[4]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智能共同构成的,只是每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开发的程度各不相同,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善于运用言语智能的学习者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强;数学智能发达的学生表现为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好;拥有空间智能的学生能够将学习内容很容易地转换为图表信息或概念图;音乐智能表现突出的学生喜欢用“听”的方法学习,并且对音乐有极大的欣赏能力;触觉智能掌控人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动觉智能管理人身体的移动能力;社会智能表现为人的交往能力;自省智能强的学生会经常反思并自我检查;自然探索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喜欢从自然现象中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在于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教学不能只成为语言智能发达的学生施展才华的场所,不同智能的学生同样能在语言教学的活动中发挥专长,获得成长和进步。国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实践研究。王志丽[5]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研究了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的策略;赵晓菲[6]在对多元理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做了实证研究,证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雷琨[7]研究发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一个好的课堂活动效果,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智能差异和对目标语使用熟练程度的差异,从而真正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鱼缸”活动(The Fishbowl Technique)的理论设计 2009年,在TESOL(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举办的以“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Meeting the Needs of Large Groups of Diverse Learners”[8]为主旨的国际研讨会上,会员Tayao博士介绍了一种名为“The Fishbowl Technique”的课堂教学活动,该活动的设计就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该活动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同一个教学班级里,不同智能优势、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活动过程体现了“在‘做’中学”以及通过反思、交流来学习。 “鱼缸”活动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智能组合的不同优势以及学生对目标语使用的流利程度。整个班级的学生被分为五组,分别被命名为:核心组、B1组、B2组、C1组、C2组。B1组和B2组是平行组,但被分配到的任务略有不同。C1组和C2组同理。 核心组是由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组成,换言之,他们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他们负责讨论并解决被分配到的任务。 B1组和B2组的成员都是由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构成,他们是平行水平的两个组,但任务略有不同。B1组负责观察记录核心组成员的讨论,并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做出反馈;B2组也负责观察记录核心组成员的讨论,但他们的任务是对核心组的讨论过程做出反馈。相比核心组的学生,整个B组的学生们的语言智能相对表现不突出,但听的智能和空间智能很强,他们善于倾听并善于利用图表等信息转换语言信息,迅速记录核心组的讨论并做出相应反馈。 C1组和C2组两个平行组是由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组成的,但他们的动觉智能发达,交际能力好。让他们来回穿梭于其他小组之间,了解其他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运用交际手段完成任务,C1组成员对B1组和B2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评价;C2组对核心组成员听取别的小组(B1组、B2组)反馈信息的情况做出评价。 可以看出,这三个组的活动有差别,但每个组之间的活动又有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活动设计当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B1组和B2组合并,C1组和C2组合并。这五个小组的任务各不相同,他们的任务和之间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由图可见,这五个小组在活动中的位置分布情况。核心组成员围成一个圈,处于讨论的最中心位置,其他四个小组成半弧状环绕在核心组的周围,B1组形成中间半弧右侧,B2组为中间半弧的左侧,最外层两个半弧分别由位于左侧和右侧的C1组、C2组构成。每个组做的活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箭头表示各个组之间的关系,指向一方需要观测被指向一方的活动并负责对被指向小组的活动做出信息反馈。从每个小组的位置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个活动被叫做“鱼缸”活动,核心组的成员就像是鱼缸里面的鱼,他们被其他四个组层层包围,一言一行随时被其他四个组的成员观察和记录。 三、“鱼缸”活动的应用举例 关于“鱼缸”活动在英语课程当中的应用,笔者亲历了菲律宾一所公立中学的一堂英语课。该堂课讲授的阅读内容是发生在非洲某个部落的一个故事。该部落长期遭受干旱,为了求雨,必须把一名美丽的少女当做祭祀品献给雨神。部落族人通过商议,决定把族长的女儿献给雨神。只有族长女儿的男朋友公然反抗族人的决定。最终,二人设法逃离了部落。当他们逃到远离部落的地方,听到了轰隆隆的雷声,伴随而至的是倾盆大雨。 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智能特点,学生被分成三组(核心组;B1组和B2组合并;C1组和C2组合并)。每一组都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英语水平较差的但爱好活动、交际能力强的学生(C1组和C2组合并)被分配到的任务是“Strip Story”。这个故事根据记叙文的特点,被分为背景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故事的发展经过部分;高潮部分以及结尾部分。每部分的内容被分别总结成一些简单的句子写到了一张张纸片上。每一句话被写在纸片上的句子都有标明文章连贯性的连接词,该小组的学生每人都拿到一片或几片写有这些简单句子的纸片,他们被要求记住纸片上的内容,以及该句子属于故事发展的哪个部分,然后在小组中来回走动,运用社交的手段找到和自己上下连接的句子,组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故事片段。接下来把连成的片段朗读给全班听,并听取同学们关于故事片段中某些句子是否要做一些顺序调整的建议。最后整个班级一起理顺整个故事并总结故事大意。该组的活动保证了这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内容,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便于他们对其他两个组成员的讨论做出信息反馈。 第二组的学生英语水平中等(B1组和B2组合并),他们在整个班级里相对不活跃,不善于交际,但他们热爱学习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他们被分配的任务是“Agree—Disagree”练习。该组的每个成员都拿到了关于本节课故事内容的一模一样的判断对错的阅读题。每个同学在自己做完这些判断练习以后,被要求二人一组来对照一下判断结果。如果判断结果不一致,二人将讲出各自的判断依据并最后达成一致结果。最终,每一组学生向整个班级汇报他们最初判断不一致的地方,如何达成一致,谁说服了谁,是如何说服的。很有可能判断错误的同学成功说服了判断正确的同学改变了自己的判断。整个班级的同学在听了他们的讲述后会给出信息反馈。 第三组的成员英语水平较高(核心组),表达能力好,思辨能力强。他们被分配的任务是向部落的头人们发出呼吁,要求部落释放这名少女,并向雨神提供其他的祭祀物品。学生们被要求分别从少女的母亲、好友、男朋友三方发出各自角度的呼吁。其他两组的同学在听了第三组成员发出的呼吁后,要评估这些呼吁,选出最感人、最具有说服力的呼吁。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也很积极。因为他们不是第一次参与“鱼缸“活动,所以老师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学生也很自然的分成三组,迅速进入各自的角色。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顺利地使用英语语言来交流,而他们最终汇报的各组任务完成情况,更能看出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有所思考并认真完成。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收获了语言知识,而且受到了教育,他们呼吁尊重生命,屏弃恶习。 四、对“鱼缸”活动的教学评价 不难看出,“鱼缸”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让每个同学确确实实都在“做”——听、说、读、写。实现这个的基础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能特点:善于表达的学生让他发挥特长,多说多表达;善于观察和倾听的学生让他多听多写;而坐不住的学生,干脆让他动起来,充分发挥交际能力来获得信息。最后,他们都要汇报,都要“读”出自己的记录和观察。 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反馈和反思。从他人处得到反馈,自己完成活动的情况到底怎样,有没有传达出有效的信息等,然后自己再反思,别人提出好的方面应该继续发扬,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正和提高,自己的收获到底在哪里,这些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因为成长和进步将不仅仅是活动本身所带来的语言知识。此外,“鱼缸”活动中,每个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围绕着相同的主题,学生们互通有无,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看法等。 然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鱼缸”活动的应用是需要满足一些条件的。首先,教师要特别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智能特点:哪些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好;哪些同学不善于表达,但能听懂并理解别人使用的语言;哪些同学善于运用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不能忽略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现在的教学班级一般人数都比较多,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活动,有时候教师不好控制课堂秩序,有时候学生甚至用母语交流。因此,教师在活动当中就要不断穿梭于学生当中,监督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适当的帮助,掌控学生的活动时间,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最后,“鱼缸”活动的实践目前在我国还主要处于理论的研究阶段,它到底是否适用于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还有待于广大的一线教师积极推广和实践。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化的活动,学习者由于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益。”[9]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配合。每堂课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教师只有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更有价值的课堂活动,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任务课堂活动设计&以“鱼缸”活动为例_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多任务课堂活动设计&以“鱼缸”活动为例_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