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及其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颁奖仪式,同时举行安子介国际贸易学术研讨会,发扬安老的学术研究精神,宏扬安老的国际贸易学术思想,并且借此机会共同总结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进展,展望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探讨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途径。“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是我国对外经贸领域的一项最高学术研究奖,一年一度的颁奖仪式是国际贸易理论界的盛会。“安奖”设立以来,评选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贸易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研究,在海内外国际贸易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今天,借此机会,我想同各位专家共同讨论一下近年来国际贸易及其理论的发展趋势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
一、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日益融合
二战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提高了约11倍。到1995年,世界货物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48900亿美元〔1〕。在货物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可观。1970年,世界商业服务贸易额仅为640亿美元,而到了1995年,达到了11700亿美元。虽然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和统计方法的不完善,目前对世界服务贸易额的统计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但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在不同年份之间的波动很大,但总的来说,从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很快的。1983年到1987年间,平均每年的国际直接投资世界总流量只有约770亿美元, 而到了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长到了3150亿美元,这使得国际直接投资的总存量达到了27300亿美元〔2〕。
服务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国际贸易概念得到了扩展。首先,国际贸易不仅包括了货物的跨国界流动,而且包括了服务的跨国界流动。其次,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概念相对应,出现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国际经济合作是战后(主要是在6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关系中出现的新事物,它主要指的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和合理配置。尽管在二战以前,国际间也存在着少量生产要素的流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却是二战以后出现的新事物。资本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它的跨国界流动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资本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容易实现跨国界流动的一种要素。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日益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以自然人流动和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本身直接涉及到劳动力与资本要素的跨国流动,从而牵涉到经济合作。而技术转让、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等商业行为往往也是贸易方式与经济合作方式的混合体。在实际业务中,商人们灵活地运用着货物买卖、服务提供、许可贸易、直接投资、融资、补偿贸易、劳务输出、租赁等各种商业手段,从而获得商业利益,有时根本无从区分贸易方式与合作方式。
国际贸易方式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日益融合使人们开始用统一的观念来看待国际间的商业行为,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国际经贸”、“国际商务”、“大国际贸易”等概念都是既包括了国际贸易方式,也包括了国际经济合作方式。近年来经常提到的“大经贸”战略,其中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综合地运用贸易手段和经济合作手段来从事对外经贸工作。“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作为我国对外经贸领域的最高学术研究奖,其所指的“国际贸易”,实质上也是“大国际贸易”,其奖励的对象既包括传统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融合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在国际经济中重要性的提高,对多边贸易体系也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多边贸易体系的扩展将使其管辖范围从目前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进一步延伸到投资、竞争政策等领域,从而包括所有的国际贸易领域和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经贸体系。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融合趋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融合趋势也体现在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上没有考虑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问题,俄林的“资源禀赋说”开始意识到了要素流动对商品流动的替代作用,萨缪尔森、斯托尔帕等人继续研究了商品流动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此后,人们对要素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性问题开始了初步的讨论。随着战后要素流动的加强和国际经贸手段综合化趋势的加强,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无论是货物的买卖、技术的转让,还是资本的流动,其目的都是在于获得商业利益,它们属于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人们用综合的观点来解释这些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是综合解释不同市场进入手段的一种国际贸易学说,因此,它既是一种国际贸易学说,实质上也是一种国际投资学说。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的时候,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进口的方式进入它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成熟阶段以后,根据技术扩散的程度和生产优势转移的情况,可以开始考虑用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进入它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时,最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转移到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去。总之,弗农认为,应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选择不同的市场进入方式。
我校名誉教授英国的邓宁博士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跨国公司理论,但它不仅能够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能够解释货物贸易和许可贸易。邓宁认为,企业如果既具有所有权优势,同时又希望获得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果具有所有权优势,同时通过扩大生产从而取得内部化优势是有利的,则可以采取出口的方式进入它国市场;如果仅仅具有所有权优势,进行内部化无利可图,它国区位优势也不明显,则最好采取许可贸易的进入方式。这样,邓宁将贸易理论与经济合作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恰当地说明了在不同进入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
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融合趋势,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包括国际投资理论)的融合趋势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离开生产要素的流动来研究商品的流动,不能抛开国际经济合作来单纯地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既要懂贸易,也要懂投资、懂金融、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懂保险、懂运输等等。今后,我们也要注意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广泛的国际经贸背景知识,要使他们既熟悉国际贸易理论,也要懂得国际投资理论,懂得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和知识。
早在40年代,安老就已经提出,进出口商人应该具有“学术上之修养”和“精神上之修养”,其中“学术上之修养包括一切业务知识之扩充与深造”〔3〕。 在安老撰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不仅包括了货物买卖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单据的制作与传递、运输、保险、通关等内容,还包括了外汇风险的规避、外贸信贷的运用、外贸会计帐户的设置与记录等各方面的知识,这说明,从事国际贸易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修养。过去,我们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适应性不够强。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我校各学科的群体优势,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实现以大国际贸易学科为核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外语为工具,以计算机为手段,以自然科学知识为支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素质全面,知识复合的人才,以适应国际经贸发展趋势的要求。
二、全球化市场正在逐渐形成
在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九届贸易与发展大会上,贸发会议秘书长里库佩罗(他曾于1996年12月前来我校发表演讲)总结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可以用自由化和全球化两个趋势来概括〔4〕。
尽管世界上存在着新贸易保护主义,战后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在逐步地趋于自由化的。特别是在80年代以来,这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贸易方面,经过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各国的平均关税壁垒已经由战后初期的40%以上降到了不到4%, 非关税壁垒也普遍受到了约束。在投资方面,各国普遍采取了自由化措施,从1991年到1994年,各国涉及外国直接投资制度的373 项改革措施中有368项措施是趋于自由化的〔5〕;而1995年的112项改革措施中,又有106项是趋于自由化的〔6〕。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经合组织的各成员已经承诺,发达国家成员将在2010年以前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而发展中成员经济体将在2020年以前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这表明,世界经济从总体上来说必将走向贸易与投资的全面自由化。
事实上,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趋势,世界经济的自由化必然促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由于政策上不断趋于开放,另一方面,阻碍商品与要素流动的技术困难逐渐被克服,这必然导致商品和要素的跨国流动能力的大大增强。90年代以前,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非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贸易与投资壁垒,因此,世界市场实际上是被分割的市场,并不具有全球性。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已经认同了市场经济,而贸易与投资的壁垒又在不断降低,同时,多边贸易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多边投资体系也正在建立之中。这意味着,各国的民族经济从长远来说将真正地融为一体,形成全球性的世界经济;各国各自的市场体系也将逐渐融合而趋于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将导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差别也将渐渐地缩小,一个企业不用走出国门就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开始注意国内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特别是注重国内市场需求情况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例如,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一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正比;如果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相对于国外市场比较大,则拥有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如果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如果本国消费者向其它国家的需求攀比,本国产业又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而且改进产品的能力强,则有利于该国竞争力的提高。
从国内市场需求因素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的理论还有林达尔的偏好相似理论。与传统理论对供给因素的强调不同,偏好相似理论特别强调需求因素,它认为如果从需求因素出发,可以有力地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林达尔认为,只有一国国内的市场需要才是进行发明创造的首要动力,企业家首先会考虑满足国内市场,然后才会考虑满足国外市场。不同国家需求的相似是导致出口国的生产能够满足进口国需求的重要原因。相似但不相同的需求状况形成了不同的目标市场,从而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征将产品出口到国外的目标市场上去。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偏好相似理论,还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都与营销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上面提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如此,实际上,提出这些学说的经济学家本身也都是营销学家。因此,这些新的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们不仅从国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产业和企业本身竞争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营销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实际上反映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日益融合的现实,也反映了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国内贸易的原因和导致国际贸易的原因将变得没有什么差别,国际贸易理论将因此走向一般化,与一般的分工交换学说融为一体。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参与竞争,正在把全球化作为其战略核心。有的学者认为,下一代的公司将不只是跨国公司,它们将与世界融为一体,成为无国界公司。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开始了空前的兼并活动。通用汽车公司甚至正在构想实现其“一个世界一个公司”的发展目标。而在我们国内,许多人仍然抱着部门所有、地方所有的旧观念来对待我国的经济发展布局,因此,不要说跨国界发展业务,就连跨部门、跨省界、跨县界发展业务都是困难重重。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应该猛醒的时候,否则,我国的经济发展何时才能融合到全球化中去。
观念的转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贡献,作为教育机构,我们对外经贸大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外经贸人才的最高学府。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外向型人才的育人模式,我们必须把中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需要之中,纳入我校育人规格的要求之中,为此,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适应放眼全球一代新人培养的需要。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国外的情况,也要让他们了解国内情况;既要懂英美法、大陆法,也要熟悉我国的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同时还应该了解国内贸易的各种情况,熟悉国内银行体制的运作,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国内情况的介绍和研讨,使我们的毕业生成为熟悉本国情况的外向型人才,让他们学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本质上是日益融合的一个市场),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对外经贸工作,使他们成为能促进我国经济步入全球化进程的新一代的人才。
三、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1993年以来,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都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许多人士认为,这标志着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长波周期的上升波。一般来说,对于世界经济的这种乐观预期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方面,主要是世界各国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经贸制度安排的作用。另一个就是技术方面,也就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作用。
近年来,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确实显得越来越重要了。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很快,以1996年为例,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1大类商品中,办公与信息设备类商品的增长速度达26%, 比服装以及其他一般消费品的增长速度高出1倍,是所有大类商品中增幅最大的〔7〕。 信息通讯类设备的大量增长反映了全球网络化的趋势,它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贸易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减少了商品与要素流动的障碍。
1996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充分肯定了全球网络化趋势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现在有的大跨国公司正在设法提供世界性的网络,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无国界公司联结起来。而1997年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基础电讯服务协议》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为国际贸易领域中最具有活力的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基础。全球信息技术产品中92.5%的市场份额已经被纳入了《信息技术产品协议》,这个领域将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率先于2000年基本实现零关税,这无疑将极大地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可能加剧各国之间的竞争,拉大南北之间在该领域的差距。
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提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事实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1995年,著名国际贸易学家鲍德温教授前来我校发表演讲,在被问及近年来美国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时,他立即回答道,技术进步理论,特别是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是目前美国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流。
在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技术差距说认为,技术上的差距与垄断是产生出口优势的重要基础。马库森等人的研究说明,即使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克鲁格曼的研究成果认为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与福利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他认为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其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如果发生在落后国家,其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
罗默的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内生的”,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部分。虽然技术的创新总是表现为一种偶然的突破,但其总的增长是与我们对它的投入成正比的〔8〕。 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许多文献还认为,相对于储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技术因素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大。技术革新与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这些观点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增加研究与开发(R&D)经费的投入,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世界贸易组织也作出规定,研究与开发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不超过产业研究费用的75%以及竞争前开发活动费用的50%)被视为不可申诉的补贴,也就是允许进行的补贴。
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贸易理论研究还特别重视技术外溢(spillovers)和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效应。 技术外溢的效果可能改变和转移各国的竞争优势,影响贸易模式与福利。而干中学(通过实践掌握技术)还可能构成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建立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模式。
技术因素对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应该如何促进对外贸易、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应该如何使贸易政策与技术进步政策做到协调一致。毫无疑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加强我国贸易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通过工贸结合,加强技术研究的市场化导向。50多年前,安老曾经指出:“现今世界,国际贸易之趋势为制造商之进出口商化。”〔9〕事实证明, 工贸结合,也就是制造商与进出口商之间的结合,产业部门与贸易部门之间的结合,是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
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加强以及工贸结合的趋势要求我们要大量培养知识面宽、结构合理、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来,对外经贸大学增加了理工类考生的招生比例,扩大了国际贸易、海关管理双学位的招生规模,并且培养了一批具有理工类本科学历的国际企业管理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另外,我们通过增加数学和计算机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政府政策在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次战后,世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对外经贸方面,各国政策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国内方面来说,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促进出口的措施,制定了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公共政策。东亚经济的发展证明,合理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鼓励、产业引导、宏观调控、技术促进等措施的综合实施,有可能获得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腾飞。近年来,转型经济国家国内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许多国家经济自由化政策的实施,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是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政府在技术促进、环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等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际方面来说,世界各国不断采取措施,协调相互之间政策的冲突。在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世界各国共同建立起来的多边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国际经贸谈判的频率加快,新的国际经贸协议纷纷出台,一个全面规范与协调各国经贸政策的国际经贸制度体正在建立之中。有专家认为,21世纪是一个协调管理贸易的时代,协调管理贸易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保护贸易,而是自由贸易,而全球自由贸易的秩序必须由各国政府来协调管理,共同维护〔10〕。
当然,战后国际经贸关系的现实显示,各国政府在国际经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都是好的。出口禁运、经贸制裁、对技术转让的种种限制、发达国家在纺织品领域采取的保护主义行为、绕过关贸总协定规定的“灰色区域措施”,还有各国之间时有出现的利率战、税率战等现象,都不时地威胁着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但是,各国政府对经济的这些不良干预,从根本上来说,还必须通过各国政府之间的协调来解决。
国际贸易理论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政府作用的思考,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贸易理论对政府的作用更是有了新的认识。被称为新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贸易政策,为政府干预提出新的理论基础。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政府对本国企业采取补贴等措施,可以帮助本国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另外,进口的保护还可以起到出口促进的作用。战略贸易政策的实施实际上使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转变成了政府之间政策的“博弈”,其最终结果并不一定对本国有利;更何况政府采取补贴之类的措施时,其依据的信息也未必完全准确,因此,新贸易理论家们对战略贸易政策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相比于战略贸易政策,波特教授建立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一些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路。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的繁荣和竞争优势不是靠继承来的,也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创造得来的,它并不是象古典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取决于一国的自然禀赋、劳动力资源、利率或者它的货币价值。国家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波特指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有四个因素与两个条件。第一个因素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尤为重要;第二个因素是需求状况;第三个因素是主导产业的相关支撑产业的状况,这是促进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证;第四个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而两个条件指的是机遇和政府的作用〔11〕。
与古典理论对静态比较利益的强调相比,波特的理论充分揭示了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政府正确地制定战略、把握机遇,实施政策,完全可以大大地提高一国的竞争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意义。
安老是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早在1945年11月,他就曾经在《重庆时事报》上发表了全面评论战后中国外贸政策的重要论文《新国际贸易政策之我见》。安老认为:“无论哪种政策都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但政策亦能创造环境。”〔12〕在注重贸易政策客观现实性的同时,安老充分肯定了政策的主观能动性及其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我们对外经贸政策的研究还非常不够,不能满足我国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政策研究人才严重短缺。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大批的外经贸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培养大批的理论政策研究人才,对外经贸大学在这方面应该担负起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作为我国对外经贸领域的最高学术研究奖,近年来评选出的研究成果,大多具有相当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政策建议,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今后,“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将继续鼓励与推动我国的对外经贸政策研究,鼓励培养这方面的研究人才,为下个世纪中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1〕见《世界贸易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
〔2〕见《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
〔3〕安子介:《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8页。
〔4〕〔5〕贸发会议秘书长向第九届贸发大会提交的报告:《全球化和自由化——在两大潮流下谋求发展》。
〔6〕见《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
〔7〕见《世界贸易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
〔8〕彼得·罗宾逊:《新增长理论——保罗·罗默访谈录》, 《国际贸易译丛》1995年第5期,蒋德恩译。
〔9〕同〔3〕。
〔10〕《迎接协调管理式的贸易时代》,《世界知识》1997 年第11期。
〔11〕Michael 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990
〔12〕同〔3〕,第5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