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序言
最近,“东亚经济圈”构想的提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其实,“东亚”地域的地理概念,是含糊的。这里所指的“东亚”,超越了原属于东亚地区的中日韩等国。“东亚经济圈”的范围,不仅包括了东盟10国的东南亚国家,也可包括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因此,“东亚经济圈”其实也就是“亚洲经济圈”,或者是不包括美国的“亚太经济圈”。
“东亚经济圈”构想不是最近才开始的。早在1990年12月,在乌拉圭举行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会议决裂之后,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便已提出了“东亚经济共同体”(EAEC)和“东亚经济集团”(EAEC)的构想。由于此构想只包括东盟和中日韩,不包括美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此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极力反对和抵制。同时,即使在东盟国家内部,基本上还是持保留态度。后来,为了缓和美国的压力,东盟国家同意把此构想改为“东亚经济论坛”,也有称之为“东亚经济协议体”(EAEC)。让它有比较开放和松懈的感觉。
中国基本上支持此“论坛”,尤其是当时的李鹏总理,发言比较积极,不过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有限,发挥不了大的作用。况且,在美国的压力下,韩国始终举棋不定,日本更是裹足不前,不敢明显表态。即使在东盟内部,也各自为政,议论纷纭,不能同心协力地推展。因此,此构想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没有任何显著进展。
这两年来,一方面由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国家体会到此区域的金融以及经贸合作必须具体化和全面加强,因此,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轴的经贸合作渠道,迅速蔓延。总的来看,在亚洲建立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将是今后8~10年内的主要课题。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构想
2000年11月5日在文莱召开的“10+3”(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上,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在10年里,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个别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建议虽存有疑虑,但此建议基本上得到了东盟诸国首脑的肯定。
显然,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协作集中表现在今后CAFTA的建立上。构筑CAFTA,将开创出一个具有17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规模超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CAFTA的总GDP将高达2兆美元,贸易额将达1兆2千3百万美元。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建立CAFTA,至少有以下几种考虑:
第一,集中推进和东盟的经贸合作。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都积累了庞大的贸易顺差。因此,这些国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和中国展开了贸易战,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另一方面,它们也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采取反倾销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因此,很明显,中国的经贸发展,不能只依靠或者太依赖欧美和日本,以东盟为核心的亚洲国家,便是中国争取的对象。
第二,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正进入“蜜月时代”,因此,和东盟发展全面合作(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如今时机最适宜。1978年中国正式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协作取得了稳步的发展。过去26年,中国在经济上已发展成东盟的强劲对手,不过他们的互补互惠的关系,也取得了飞跃的进展。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和东盟也表现出最大程度的谅解和合作。比如说,在西沙和南沙群岛领土纷争问题上,中国和东盟也已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沿海资源;在中国申请加入WTO问题上,东盟也给予全面的支持;在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和东盟也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合作和互相支援;在最近日美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东盟各国普遍不愿苟同,等等。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和东盟在面对不少国际问题上,都有一定的共识并取得了相互谅解。因此,在此种国际环境下,通过CAFTA,全面发展经贸协作,可说是顺理成章。
第三,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缺少不了东盟国家的资本、技术以及市场。中国过去26年来的快速经济成长,除了依靠美日欧外,也少不了东盟。其中也少不了东盟各国的华人资本和技术。中国的西部大开发、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世界博览会等,也少不了东盟的全面支持和合作。
从东盟的角度看,和中国全面发展经贸协作,又有什么好处呢?我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视中国为不可缺少的经贸协作伙伴。由于历史因素,东盟国家基本上和欧美的关系比较密切。战后,东盟国家都已纷纷独立,摆脱殖民主义的统治。然而,在经济上,它们还未能摆脱前宗主国的控制和操纵。东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非常依赖前宗主国。前宗主国经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不太依赖欧美日,进一步加强和中国的经贸协作,可说是必然的选择。
第二,东盟区域内贸易极受限制,大大地阻碍了东盟的经济发展。东盟必须有个突破,寻找个大缺口,才有可能在21世纪里,迎来飞跃的发展,这个大缺口便是中国。理由是,由于东盟各国几乎同样是从欧美日引进资本和技术,并集中发展煤炭、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产业,各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极其相似,致使东盟区域内贸易长年无法扩展。例如,东盟1993年至2001年间,区域内贸易出口额,仅从21.1%升至22.8%,进口额也停滞于从17.4%升至21.3%的水平。东盟各国区域内的合作空间的拓展,极为有限。因此,中国经济的兴起以及中国的广阔市场,必然给东盟带来无限的商机。
第三,除工业制成品外,农产品也可向中国大量销售,这对东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在东盟国家中,除新加坡是发达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和泰国是准发达国家外,其他都和中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13亿,9亿以上属于农村人口,是个农业大国。虽然中国已取得了迅速成长,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将向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中国的成长,出口贸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消费显著增加,最近中国贸易开始出现入超。中国需要大量的工农业原料和产品。比如说,中国已由原油和天然气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大豆等农作物也需大量依赖进口。中国从东盟大量进口棕油、椰子、橡胶等。中国考虑到东盟国家中的印度支那三国和缅甸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主动优先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给这些国家,这对农业生产还落后的中国农业来说,显然是个压力和冲击。不过,对东盟国家来说,则是个喜讯。中国——东盟之间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整,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10+3峰会上,中国(还有印度)和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不仅说明在CAFTA的推动下,中国——东盟在政治、外交以及军事上,逐步取得了共识和谅解,而且为今后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基础。显然,此条约的顺利签署,对CAFTA的早日实现,肯定也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日本——东盟自由贸易条约(JAFTA)构想
2003年12月11~12日,在东京召开了日本——东盟峰会,日本改变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10+3峰会上的做法,同意和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一个明显的进展和突破。在此次峰会上,东道主日本照样发表了《东京宣言》,同时,把构筑“东亚共同体”方案列入此宣言内。这是否是日本的“亚洲(东盟)政策”的转折点呢?今后日本和东盟的经贸协作是否能有突破呢?
早在2002年1月,当日本小泉首相访问东盟时,也提出了“包括性的经济协作”构想。此构想至少有三个缺陷:第一,此构想包含的范围太广。日本除了强调10+3之外,也有意图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甚至把美国也拉进来,因此和APEC无大区别,中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完全不可期待。第二,没有设定实现此构想的年限。虽然日本将2003年定为“日本——东盟交流年”和建议举办“东亚发展会议”得到好评,不过,对于和东盟国家实现经贸协作构想,并没有设定年限目标。这就让人们联想起在1977年,当时的福田赳夫首相也发表了“福田主义”,强调和东盟“心连心”,发展经贸协作关系,到目前为止,虽然日本——东盟经贸关系有一定的加强,但没有达致理想的水平,也没有建成什么有效的机制。至少可以说东盟始终无法有效地开拓日本市场。第三,日本完全没有提及开放国内农业市场的建议。显然,东盟基本上是农业国家,期待开拓日本的农业市场是实现小泉的“包括性的经济协作”构想的主要目标之一。换言之,如果日本不愿有效地开放国内市场,那么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定(JAFTA)的签订,便毫无意义可言。顺便提到的是,在2002年1月,日本成功地和新加坡签订了“日新经济伙伴关系协定”(JSEPA),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惟一的非农业国,况且为了签署FTA,新加坡出口的农产品项目,也完全搁置下来。
日本战后的“亚洲政策”,左右摇摆,缺乏连贯性,况且也深受美国的亚洲政策和远东政策所影响。众所周知,前面所说的EAEC构想,由于美国反对,日本一直表示不愿参与。再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倡议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虽然得到很多亚洲国家的支持,但是由于美国极力反对,结果也只能是胎死腹中。至于在处理JAFTA问题上,在和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上,日本也处处心存忧虑,不敢得罪盟友美国,表现暖昧,如今看到中国和印度表现积极,为了不落人后,只好答应签署。
其实,基于以下几种理由,JAFRA是应该积极推动的。
从日本的角度看:
第一,以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经济区域化机制,对日本在欧美越来越不利,因此,以东盟为主的亚洲地区,对日本经济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比如说,日本在东盟的直接投资(1951~2002年度累计),已高达11兆5082亿日元(注:印尼44047亿日元,占日本对东盟全体投资的38.3%;新加坡24301亿日元,占21.1%;泰国21020亿日元,占18.3%;马来西亚13811亿日元,占12.0%;菲律宾9855亿日元,占8.6%;越南1562亿日元,占1.4%;以及文莱399亿日元,占0.3%等——引自日本财务省。),日本和东盟的贸易总额(2002年度)已高达13兆4348亿日元(注:泰国29632亿日元,占22.1%;马来西亚27790亿日元,占20.7%;印尼25538亿日元,占19.0%;新加坡204013亿日元,占17.9%;菲律宾18757亿日元,占14.0%;缅甸和印度支那三国6320亿日元,占4.7%;文莱2298亿日元,占1.7%——引自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今后,随着东盟的快速成长,日本和东盟的经贸协作,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日本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还需依赖以东盟为主的亚洲国家。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还未能复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解决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坏账烂账问题。其实,日本在亚洲也积累大量的坏账烂账,也就是说,亚洲国家经济如果不好,也就无法偿还对日本的贷款(包括ODA),日本国内的坏账烂账问题,也就无法解决。
再从东盟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日本是东盟最大的经援(ODA)国家(注:2001年,东盟接受海外的ODA分别为:日本,60.1%;美国,8.2%;荷兰,5.5%;澳大利亚,4.9%;德国,3.8%;以及其他国家17.4%。另一方面,日本的全世界ODA分布国家为:东盟,28.3%;中国,9.2%;其他亚洲国家19.1%;非洲,11.4%,中南美洲,9.9%;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22.0%——引自日本外务省。)。ODA不单单是资金援助,通过ODA转移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知识,也极其重要。日本的ODA重点一直是放在亚洲,和日本对战后赔偿有关,而日本的ODA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通过签订JAFTA,加强和日本的经贸协作,保证日本对东盟的经援,对东盟来说,尤其重要。
第二,通过签署JAFTA,东盟有望开拓日本市场。日本国民虽然购买力强,消费力高,但日本的国内生产,大大超过日本国民所需。因此,消费者非常挑剔,加上日本市场筑有各式各样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造成东盟的工农业产品不易打入日本市场。在东盟方面,当然要做到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在日本方面,必须有效地开放国内市场。只有如此,东盟才能开拓日本国内市场,削减常年来的贸易逆差。
显然,这次在东京召开的日本——东盟峰会,是日本外交上的一个突破。东盟从1967年成立以来,首次在东盟境外召开峰会,这也算是给了日本很大的面子。理由是,虽然日本经济过去13年来一直萎靡不振,但毕竟是亚洲第一经济大国。东盟的发展,离不开此经济大国。在此之前,这一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一直含糊其辞,拿不定主意。急坏了的东盟各国只好汇集东京,把堆积如山的经贸协作问题带到东京,和日本进行正面交涉,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对今后签署JAFTA,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JAFTA的签署,必然会大大地促进日本——东盟经贸协作关系。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任何FTA的签署,不仅局限于经贸,其他如科技、教育、人才交流等方面,也必然会得到加强。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东盟经贸协作,已开始展示出新的局面。
四、韩国——东盟自由贸易条约(KAFTA)构想
在亚洲,韩国可以说是次于日本之后的工业国。韩国加入OECD,证明韩国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在成为OECD成员国后,韩国的银行金融市场以及国内工农业市场的开放,也对韩国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使得韩国金融体系解体,财阀大企业崩溃,失业人口激增,工潮此起彼伏,震撼着韩国朝野。经过几年的经济重振和企业重组,千疮百孔的韩国经济也开始复苏,步入经济发展的正轨。然而,韩国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政治丑闻,以及由于鼓励国民大量消费,滥发信用卡刺激国内消费市场,造成国民普遍负债累累。这些政治经济上的弊病,正影响到韩国今后的经济发展。
不管如何,韩国是一个很有发展后劲的国家。韩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绝对不容忽视。早在1981年12月,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了“向东学习”的政策,其目的不仅向日本学习,同时也鼓励国民向韩国看齐。韩国在东盟的投资非常重要,而且历史也长,韩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也日益加强。
韩国非常重视东盟。早在金大中时代,便已提出了“10+3”构想。但由于中日韩三国各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考虑,同时,难免有一种争夺领导权的想法,因此,在同床异梦的情况下,“10+3”构想光打雷不下雨,毫无进展。
连同CAFTA和JAFTA,促进KAFTA将有助于“10+3”构想的进程。从韩国的角度来看,促进KAFTA的发展,事关重大。理由至少有以下几种:
第一,韩国确实有一种危机感。和日本相比,韩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比较差,其实韩国和台湾很类似,都是在引进日本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仿效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韩国如果不奋起直追,它和日本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日本和东盟的关系越密切,相对来说,韩国——东盟的经贸协作关系将会削减。
和中国的关系又如何呢?目前韩国的资本企业,大举进军中国,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韩国还是比较高。但中国毕竟是个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长远来看,韩国不可能是中国的对手。如今,中国有筹划通过建立CAFTA,更全面更广泛地和东盟进行经贸协作,韩国又怎能等闲视之呢?
第二,韩国不能单单依赖美国市场,另一方面,欧洲和日本的市场虽然重要,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以东盟为主的亚洲区域,显然对韩国非常重要。韩国和日本一样,都是美国的同盟国,始终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响。如前所述,在1990年12月马来西亚提出“东亚经济集团”构想;在对待1997年金融风暴后筹组AMF问题上,韩国和日本类似,始终不明朗,非常介意美国。不过,韩国毕竟是个主权国家,在不导致美韩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和东盟签署KAFTA,促进经贸合作,完全有必要,同时又有谁有权干涉和阻挠呢?
从东盟的角度来看,加强和韩国的经贸合作,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第一,从韩国的经济来看,东盟和韩国的经贸合作,有待大力加强。2001年,在东盟的国际贸易总额中,日本占了20.2%,而韩国仅占5.6%。另外,1995~2001年累计数字显示,海外投资国对东盟投资总额中,日本占了21.6%,而韩国仅占3.4%。由此可见,韩国——东盟的经贸协作,有待大力扩展。
第二,促进贸易,削减东盟对韩国的贸易逆差。2000年,东盟对中国贸易是顺差(46亿美元),不过对日本是逆差(89亿美元)之外,对韩国也是逆差(19亿美元)。通过更广泛的经贸协作,东盟对韩国的出口,有很大扩展空间。
比起中国和日本,东盟对韩国在文化上、历史渊源上、语言上、人才交流上都有较大差距。同时,从经贸协作角度看,总的来说,韩国的重要性还比不上中国和日本。然而,这一切并不说明在筹组“东亚经济共同体”或加强亚洲经济一体化中,韩国是可以忽略的。
五、印度——东盟自由贸易条约(IAFTA)构想
比起中日韩,印度和东盟的经贸协作关系比较薄弱。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仅次于中国,但缺少像中国那样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印度于1947年8月获得独立以来,基本上采取混合经济模式来发展经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印度从来没有出现过“经济奇迹”。
印度地属南亚。语言、宗教、文化、种族、风俗习惯,多种多样。东盟国家社会以及亚洲国家社会和印度的关系,由于经贸协作比较少,人员往来比较少,长年以来造成一种比较疏远隔阂的关系。
印度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除政治、社会长年不安以外,由于和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关系,长期处于胶着状态,这也给经济造成了很大负担。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亚洲边缘国家的印度,最近出现了好转。政治动乱基本上平息,经济建设也显出好转的势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表现得比较积极。比较突出的是和邻国(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和平外交,还有在2003年印尼巴厘岛举行的“10+3”峰会上,果断地和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加强和亚洲国家的协作与共生。
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亚洲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正搞得如火如荼,因此,印度面临两个严峻的选择:独立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外;或是积极参与以东盟为主的亚洲经贸协作。
理所当然,印度选择了后者。同时,印度的步伐启动也比较快。其理由是:
第一,时间再也不允许印度穷困潦倒下去了。东方的另一只睡狮——中国,已经觉醒并且快速前进。印度这只睡狮再不觉醒,到头来会落在东盟10国之后。这种危机感在印度应该是相当强烈的。
第二,印度虽然贫困,但还有一些基础产业和先进产业——尤其是生产软件的高科技产业,这些产业对东盟今后大力发展IT产业,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印度尤其在这方面和东盟是相辅相成,完全可以加强合作的。
从东盟国家的角度看,印度毕竟是一个大市场。东盟国家也看准了这个大市场。近年来,东盟——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府首脑屡屡访问印度,除了政治外交访问外,都带领了一大批工商业代表,其目的也是为了扩大经贸协作。再者,在和中日韩加强经贸协作的同时,也邀请印度积极参与,东盟的意图当然也考虑到在亚洲的各股势力中的均衡问题。总之,在亚洲区域开展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把印度摒弃在亚洲大家庭之外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
六、4个“1+10”等于“4+10”?
4个“1+10”(CAFTA,JAFTA,KAFTA,IAFTA)综合起来,能否成为“4+10”呢?长远来看,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多少年呢?20年或30年?没有人敢断言。
如今,在探讨“东亚经济圈”构想时,往往会碰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时,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有利呢,还是加强多边经贸合作有利,或者是同时并行?比如说,早些时候,日本由于是贸易立国,一贯主张自由贸易,不主张签署任何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可是在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JSEPA。现在,日本正和世界各个国家和区域交涉签署FTA。马来西亚早些时候也反对新加坡单独和东盟以外的国家签署FTA,尤其是日本和新加坡签署JSEPA时,马来西亚也有所不满,认为这会削弱东盟的团结。可是后来新加坡和美国也达致签署FTA;泰国和菲律宾也很积极地和日本协商签署FTA;印尼也有同样的计划;近来马来西亚也表示了愿意和日本商榷签署FTA;与此同时CAFTA,EAFTA,KAFTA以及10+3协议已经正在展开,由此看来,双边经贸协作是完全可以同时展开的。
第二,美国无法干预或者阻止亚洲国家搞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世界第一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的美国,倾向于干预世界事务,对于亚洲事务也是少不了干预。不过在亚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或建立东亚经济圈,理当有10+3再加上印度来决定。
第三,东亚经济圈的构想,不应由特定的某个国家来主导,应该由大家来共同推进。现在CAFTA,JAFTA,KAFTA等在酝酿中,它们既相辅相成,又互相排挤,也就是说既合作,又竞争。在此过程中,难免为了争夺主导权或照顾本国利益,造成排挤或者是牺牲别的国家。
故而,中日韩印尤其是中日两国,在促进东亚经济圈构想时,应当力求求同存异,互相都作出必要的让步,尽量避免倾轧,否则就会妨碍这个构想的推进和实现。
第四,印度和韩国可以发挥缓冲中日关系的作用,而东盟可以形成10+4的构想(东亚经济圈构想)的中枢。日韩的竞争和排挤意识相当强,但是比起中日来,却要弱得多。如前所述,日本承认韩国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加入了OECD,但日本认为今后经济强敌不是韩国,而是中国。中国过去26年来的经济成长,对日本逐渐形成了威胁。况且,日本是经济大国,却是政治、军事上的中小国家,而中国是经济中小国家,却是政治、外交、军事大国。因此,中日在亚洲,争夺领导权的潜在意识相当强。这就有必要由韩国,与目前对中日韩完全不会造成什么政治经济军事威胁的印度,来扮演缓冲国与协调国的角色。
至于东盟,却期待能够大有作为。虽然东盟10国同床异梦,并不是铁板一块,不过东盟1967年成立至今已经有37年,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机制和构成了一个有机组织,在国际事务的参与上,不论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都已经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和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东盟在构筑东亚经济圈的过程中,作为一个集合体,毫无疑问可以形成一股中枢力量。
其实,13年前提出东亚经济圈构想的时候,赞成的人不多,现在反对的人很少。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东亚经济圈是否是欧盟的亚洲版,此经济圈是否有必要发展成类似欧盟,这是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所关心的课题。
结束语
亚洲国家需要加强经贸合作,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4个1+10构想(东亚经济圈构想)的实现,是双边经贸合作以及多边经贸合作的最终目标。4个1+10构想的实现,将是实现4+10构想的有效途径和保证。亚洲区域经贸合作的加强以及最后实现4+10构想,将是亚洲国家在21世纪上半期势必实现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