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1]2011年在《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育种创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确保农业主权和植物遗传资源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担负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单产是人多地少的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提高水稻单产最有效的是加快良种培育、推广和应用。现代科学实践表明,每一次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都与水稻优异种质的发掘和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育种创新是获得水稻优良品种的关键所在。在继50年代后期矮化育种和70年代中期杂种优势利用使我国水稻单产实现两次飞跃后,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产量一直没有新的突破。目前,研究者对于影响作物育种创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种质资源发掘、育种技术创新和加大资金投入层面,少有人从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等角度进行剖析。实际上在影响育种创新的叁大因素中,制度建设相比于科技和投入影响更为深远,切实激励育种创新的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通过对当前主要推广和申请保护的水稻品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水稻育种存在着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利用水平不高、育成品种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原始育种创新积极性不够、企业参与育种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分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缺陷是引起植物新品种审查、测试、侵权纠纷处理过程中难点问题的根源。由于育种过程简单,时间花费少,育种目标明确,利用目前的主要推广品种进行稍加改造就可以快速育成新的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使大量育种单位对投资育种研究缺乏动力。近年来如何保护实质性派生品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缺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文在借鉴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创新,特别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当前激励水稻育种创新的核心任务。本文还对我国申请保护的949份水稻常规种和杂交种进行SSR分析,从DNA水平上再次验证水稻育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原始育种创新不足的事实,通过对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并结合品种选育系谱和田间DUS测试报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从建立和完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改进新品种测试技术措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创新的具体对策和措施。具体结果如下:1.论证了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动力不足的制度根源本文对我国科研教学、企业和个人自1999年到2010年期间共申请公告的2214个水稻品种、对2005—2009年期间我国主要推广水稻品种、对经农业部审批认定通过的71个超级稻品种的遗传系谱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围绕核心种质资源进行短平快改造的水稻育种方式越来越明显,水稻原始育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经分析后我们认为,这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不完善有着紧密联系。当前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创新特别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激励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核心任务。2.分析了我国主要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4对SSR引物对949份水稻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清晰、重复性好、具有多态性的谱带211个。通过分别构建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系统发生树,可以明显地将籼稻和粳稻区分开来,揭示了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明显不同。通过DNA分析结果发现949份水稻品种的GS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供试品种间基因型差异越来越小。这从DNA水平上再次验证了目前我国水稻主要品种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品种单一化问题严重,急需选育新品种类型,以此丰富品种的遗传变异。3.构建了我国主要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利用上述SSR多态性条带对供试材料进行了DNA指纹检测,构建了949个水稻品种×24个微卫星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此项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展水稻品种审定、种质质量鉴定、新品种保护和遗传资源评价等具具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植物新品种的科学审批、品种权科学执法等奠定基础。4.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在借鉴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创新的对策:考虑到《条例》修改周期长,中短期而言,可以考虑对实质性派生品种授权采取5年的“隔离期”的行政措施、通过修订水稻DUS测试指南限制不具生产意义的性状改良以及调控“性状距离”来控制对特异性的判断等技术措施;长期而言,我国应当修订《条例》,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甚至针对每类作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要求的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标准,布局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版图”。5.探讨了水稻实质性派生品种的鉴定标准对经DNA鉴定遗传相似度达到95%的共164对品种结合田间DUS测试结果和选育系谱分析后认为,根据目前我国水稻育种现状,在经过DUS测试明确判定申请品种具备特异性的前提下,可以将96%—98%作为鉴定实质性派生品种的阀值。在遗传相似度低于96%时,可以判定为不是实质性派生品种;当遗传相似系数高于98%时,可以判定为实质性派生品种;当遗传相似系数介于96%—98%时,需要进一步结合田间DUS测试结果和选育系谱等资料进行判定。6.提出了我国水稻育种策略合理化建议在分析UPOV1978年文本和UPOV1991年文本区别基础上,结合我国水稻育种现状,提出我国应当建立短中长期相结合的水稻育种策略。从短期来看,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引进国外优良资源,通过物理辐射、化学诱变、回交、系统选育等短平快育种手段快速育成并在我国尽早申请品种权保护。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应当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同时,注重对资源的评价鉴定与应用,特别应通过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方式将其优良基因导入到本地优良品种中,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同时提出,我国应该建立植物新品种权预警机制,特别在培育外向型品种时或者加入UPOV1991年文本后,应密切关注出口对象国执行UPOV文本的情况,尽量避免在授权品种基础上直接采用转基因、系统选育、连续回交、诱变等育种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侵权纠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发现其他研究者对水稻实质性派生制度及鉴定标准准进行过系统研究,该项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并将为我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建立、《条例》修订或上升为《新品种保护法》以及我国加入UPOV1991年文本做政策储备,为植物新品种权科学审批、植物新品种权执法等做技术准备,同时也为其他作物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和鉴定标准研究奠定基础。
刘泓[2]2016年在《基于SSR技术构建黑龙江省粳米DNA指纹数据库的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粳米品质优良,商业价值巨大,但市售粳米掺假现象严重。本实验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以61份黑龙江省主栽的粳米为材料,筛选出19对核心SSR引物,构建受试大米样品的DNA指纹图谱,并研究和探讨这些寒地粳米品种的遗传差异。以期从分子水平上对各种粳稻品种进行准确有效的鉴定,初步解决目前稻米市场掺假严重的现象,同时也为黑龙江省寒地粳稻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及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获得的如下结果:1.大米总DNA提取方法的优化。本实验在改进CTAB法的基础上优化了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的DNA提取浓度和质量可以满足SSR实验的要求。2.SSR实验体系优化。本实验对SSR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包括SSR-PCR体系、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体系以及银染显色体系优化。优化后的条件可以得到比较理想实验结果,有利于下一步进行SSR带型信息的统计和分析。3.核心SSR引物的筛选与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利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通过SSR实验筛选出19对扩增效果好、带型清晰并且多态性较好的核心SSR引物,并构建本实验的61份供试大米的DNA指纹数据库。4.利用得到的DNA指纹图谱信息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这19对核心SSR引物在61份粳米材料中扩增出71个等位基因。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1份供试粳米可分为2大类,其中第一大类包含51份材料,这一大类又分成若干小类,可以区分所有材料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核心SSR引物能提供的多态信息量不多,也说明了本实验大米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
马旭丹[3]2015年在《水稻部分骨干亲本的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世界近一半人口的主要热量来源。这些年来我国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果,为了提高育种家的积极性,保证育种成果的合法推广,构建水稻品种的指纹图谱,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对今后品种保护和水稻研究工作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56对微卫星标记对60份水稻主要亲本材料进行了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7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6对稳定性好、杂带少、多态性丰富并且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SSR引物为核心引物进行研究分析。56对SSR引物在60份水稻材料中一共扩增出217个多态性片段,每个SSR位点可检测出2-9个等位基因不等,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出3.88个等位基因。56对引物的平均多态性频率为0.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8,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5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试验微卫星标记多态性比较丰富,对这60份亲本材料的区分能力较强,但试验材料的异质程度不高,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2.利用筛选出的56对SSR引物,构建了60份水稻亲本材料的DNA身份证,即指纹图谱,并利用此图谱对杂交组合广占63-4S/9311、培矮64S/9311和C815S/蜀恢527的杂交种进行了纯度鉴定,利用SSR分子标记得到的纯度与田间鉴定的纯度结果基本一致。利用DNA指纹图谱进行种子纯度鉴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也是解决今后杂交水稻纯度鉴定的有效途径。3.对本试验的60份亲本材料进行SSR聚类分析,60份亲本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6-0.98,以遗传相似系数为0.56处为阈值,可将籼稻和粳稻分开为两个群,说明彼此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以遗传相似系数为0.73为阈值,可将籼稻群分为3个亚群,两系不育系主要划归入第1、2亚群,叁系不育系主要划归入第2亚群,恢复系主要划归入第3亚群。以上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有效地鉴定了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对今后的水稻育种工作上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陈庆河[4]2005年在《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无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文中研究表明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无性态为Pyricularia grisea 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在世界上许多水稻种植区都有发生,也是我国各稻区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目前,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但是,抗病品种推广3~5年后就“丧失”抗病性,给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研究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特征,揭示其变异规律及动态,可为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获得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仅可利用该无毒基因的标记作探针,研究该无毒基因在自然群体中的分布情况,揭示病菌群体毒性组成和变异特点,且为进一步物理作图法克隆该无毒基因奠定基础。本研究对中国稻瘟病菌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了稻瘟病菌的3个无毒基因。 采用rep-PCR指纹技术对我国13个稻区的482个稻瘟病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及其部分菌株的毒性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明确中国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中国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55%的指纹相似性水平上可将381个单元型划分为11个不同的遗传系谱;CHL04、CHL05和CHL06为我国稻瘟病菌的主要谱系;且不同稻区稻瘟病菌遗传空间组成有差异,但未形成明显的空间分化;不同年份的群体也没有发生明显的演替;根据对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种的致病性反应,将121个菌株分成53种致病型,rep-PCR指纹分析的遗传系谱及单元型与致病型(生理小种)存在复杂的关系。结果还发现中国稻瘟菌群体对Toridl(Pi-z~t,Pi-sh)和Tetep(Pi-k~h+?)毒性频率较低,说明在水稻抗瘟育种中可以考虑将Pi-z~t,和Pi-k~h基因累加利用。 本研究还用4个稻瘟病菌的标准交配型菌株,对1998~2003年我国13个省(市)670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以明确中国主要稻区稻瘟病菌的交配型分布及其育性能力。结果发现中国稻瘟病菌广泛存在MAT1-1、MAT1-2两种交配型菌株。可育菌株率为40.3%,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21.9%、18.4%。不同稻区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形成能力有很大差异。用PCR技术对我国稻瘟病菌交配型进行快速分子测定,结果发现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占62.5%和37.5%,在绝大多数稻区同时存在两种交配型菌株。结果提示,尽管在自然界中很难发现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有性杂交导致的稻瘟病菌的遗传变异仍然是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一种潜在的原因。
唐浩[5]2012年在《水稻品种DUS测试标准品种多样性和测试性状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中选定的49个标准品种和59个测试形态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和性状稳定性及重要性进行分析;采用农业行业标准(NY/1433-2077)推荐的24对水稻SSR引物对49个标准品种和949份申请保护水稻测试材料进行DNA指纹图谱多样性研究;利用表型和基因型多样性参数对标准品种和测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旨在评价当前水稻DUS测试中标准品种、形态测试性状及SSR标记选择的合理性,为DUS测试指南(标准)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以DUS测试指南中选定的49个水稻标准品种为材料,根据2008年在杭州田间试验对59个形态性状的调查数据,利用PopGen32软件计算了等位变异数、有效等位变异数和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对标准品种的形态性状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其多样性参数采用NTSYS软件对标准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9个形态性状在19份籼稻和30份粳稻品种中分别检测到201和26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性状可以检测到3.4068(籼稻)和4.4407(粳稻)个等位变异,籼、粳稻类群中59个性状的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318(0-1.7674)和0.9828(0-1.854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粳稻群体内品种间的形态性状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45-0.81和0.36-0.76,取相似系数0.70为阈值,可将19份籼稻和30份粳稻品种分别分为16和27类。多样性分析表明本研究的49个品种形态性状多样性丰富,具有性状描述的示例和校正作用。(2)以DUS测试指南中选定的49个水稻标准品种为材料,采用农业行业标准(NY/1433-2077)中推荐的24对水稻SSR引物进行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对SSR引物在19份籼稻和30份粳稻品种中分别检测到141和15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5.88(籼稻)和6.50(粳稻)个等位变异,籼、粳稻类群中24对SSR引物的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141(1.0460-1.9959)和1.4389(0.4677-2.450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粳稻群体内品种间的形态性状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13-0.80和0.15-0.75,取相似系数0.65为阈值,可将19份籼稻和30份粳稻品种分别分为17和27类。分析表明,本研究的49个品种形态性状和DNA指纹图谱多样性丰富,结合形态性状和基因型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现有的49个水稻DUS测试标准品种减少到46个(3)对水稻测试品种进行DNA指纹图谱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4对SSR引物在949份水稻测试材料中共检测到22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9.46个等位变异;949份水稻材料中24对SSR引物的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1.4783,变幅介于0.8872-2.084。大部分标记都适合应用于DUS测试,极少部分标记如RM274和RM85的多样性相对较差,建议开发新的多样性好的SSR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在0.3处可大体将949份测试品种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大的类群,且这一分类结果与品种来源信息基本吻合。测试品种间大部分遗传相似系数都大于0.7,表明多数品种显示出较近的遗传距离,共有126组测试品种的基因型相似系数在0.8以上,部分品种间的相似系数高达0.95以上,说明当前水稻育种主要采用少数骨干亲本,遗传基础较狭窄。测试中4组的基因型相似系数为100%,且其DUS测试的形态性状也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可视为同一品种。(4)应用AMMI模型对DUS测试指南中列出的49份水稻品种DUS测试性状进行稳定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测试性状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35个目测性状的稳定性相对较高,但性状间也有一定变化,Di值介于0.028-0.886。其中,护颖长度、剑叶卷曲等15个性状稳定性很高,Di值都在0.1以下,而叶茸毛和茎节包露二性状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量测性状的稳定性总体上较目测性状差,其中结实率、茎杆长度、抽穗期、每穗粒数和成熟期等性状的稳定性相对较低,稳定性参数Di都在0.5以上。测试性状的重要性分析表明,以量测方式观测的性状的重要性参数较大,而以目测方式观测的性状重要性参数相对较小(5)对不同施氮水平51个测试性状表达状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施用量对目测性状和量测性状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38个目测性状中,抽穗期、叶片绿色深浅与茎节花青甙显色对氮素的反应较明显,其他性状稳定性相对较好;13个量测性状中,最长芒长度稳定性较好,其他性状在不同氮素施用水平下均发生显着变化。
殷兆晴[6]2006年在《水稻区域试验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亲本材料间遗传差异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SSR标记构建2004、2005年四川和贵州省推荐审定杂交稻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包括80个杂交品种及其66份亲本材料,并作亲本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分析,用分子标记选择优良亲本,另一方面,针对四川杂交稻主推品种冈优725和Ⅱ优838存在种子纯度问题,利用SSR标记进行了种子纯度鉴定。主要结果如下: 1.四川和贵州省推荐审定品种的指纹图谱构建杂交稻品种的遗传差异的分析 90对引物中有44对SSR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且多态性较丰富的带型,来源于不同染色体的SSR引物的多态性表现不同。44对引物占检测引物的48.89%。SSR在亲本间的多态性和聚类分析表明,推荐审定品种的亲本材料间的遗传差异不大。通过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的主导因子千粒重与亲本间遗传差异呈极显着相关。 据聚类分析,供试亲本主要分为不育系和恢复系两大类群。平均遗传距离为0.641,恢复系间的平均距离为0.612,不育系间为0.564。表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将44份四川品种和36份贵州品种进行遗传差异的比较分析,发现大部分贵州品种与四川品种的差异较大,其中K优117与所有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较大,单独聚为一类。 分子标记鉴定参试品种间的差异时,选用构建指纹图谱的44对引物对育种者样进行区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各品种间至少有两对引物及以上的差异,多数有叁对引物以上的差异。说明各品种都是不同的,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统计品种间有差异的SSR标记时,设计并使用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可以迅速地统计出鉴定其中任意两个品种的多态性标记及标记数。这样我们在构建若干水稻品种的指纹图谱后,可以直接运行该程序进行种子纯度及一致性统计工作。 2.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种子纯度鉴定 DNA指纹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有RAPD、RFLP、AFLP、SSR等几种分子标记构建DNA指纹图谱。其中,SSR分子标记最具应用潜力。本研究从26份籼型杂交水稻亲本的DNA指纹图谱中筛选出冈优725和Ⅱ优838两个品种的特异引物,对四川省6家种子企业生产的两个杂交水稻品种冈优725、Ⅱ优838及其亲本进行田间和室内SSR标记纯度鉴定。6家种子企业提供的亲本及杂交种的纯度普遍较低,多数未达国家标准。田间取样时采用了矩阵回归取样法。30个样本就
张建勇[7]2003年在《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水稻指纹图谱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我国杂交水稻亲本材料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208对SSR引物中筛选亲本材料的特异引物,构建几个重要亲本材料的DNA指纹图谱。同时,利用与蜡质基因紧密连锁的引物分析其基因型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籼粳亚种的遗传多样性及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关系分析 208对引物中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23对,占所用引物的59.13%。不同染色体的微卫星分析的多态性不同,染色体9、10微卫星的多态性高于其它染色体,染色体12上的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最差,仅为46.15%。 选择籼粳间多态性高的38对SSR引物进行统计分析。共检测到125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3.29个等位基因。其中仅在籼稻出现的有19个,占15.2%,仅在粳稻出现的有15个,占12%。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71和0.62。每一位点在籼稻中的等位基因变幅为2~6个,平均为3.13个:粳稻中为1~5个,平均为2.53个。粳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为籼稻的80.7%。由此可见,在平均基因多样性和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均说明中国籼稻遗传多样性大于粳稻。 聚类分析表明,所有的供试材料可分为两群,即籼稻群和粳稻群。聚类结果与亲本材料亲缘关系基本一致,说明SSR标记能较好地区分籼稻和粳稻。由于农艺性状是基因表达的结果,易受环境影响,聚类结果不能从整体上充分反应品种间的遗传变异。42份常用杂交水稻亲本材料聚类分析表明,恢复系和不育系遗传基础均较狭窄,但恢复系和不育系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正相关。 2.主要杂交水稻的微卫星指纹图谱构建及纯度和真实性鉴定 筛选出的各个亲本材料的特异引物或者是引物组合,能够将某个亲本材料与其它材料相区分。对这些SSR引物扩增的带型进行赋值,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已建立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SSR指纹数据库,可以简便而有效地解决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种的鉴定问题,以及有效地分析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 从DNA指纹数据库中筛选出不育系D香A和恢复系蜀恢527以及不育系D702A和恢复系多系一号特异有差异的引物。杂交种的SSR图谱表现为双亲互补型,特异引物RM244和RM168可以分别鉴定出D香优527、D优多系一号中的假杂种,同时结合田间表现,二者的结果是一致的,符合率达到100%,说明微卫星鉴定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3.环吮基因的多态性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484/485扩增93份供试亲本材料的结果表明,93个亲本材料中有3种多态性片段。粕稻中叭基因型以胶,叭‘型和肠3叭3型为主,粳稻中叭基因型以肌,叭,型为主。93份材料可根据叭基因型将直链淀粉明显地分为高和低两类,统计分析发现,叭基因型与直链淀粉的相关系数达到0.852**。其中,叭’肠,型和叭2叭2型直链淀粉含量低,叭3肠3型直链淀粉含量高。 应用PCR一ccl分子标记检测法对93份水稻品种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统计分析基因型与直链淀粉的相关系数达到0.701**。其中GG型的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在16.00%一23.08%之间,而检测为T’T型的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低,在0.68%一巧.53%之间,GT杂合型的水稻品种只有泰引一号和巴西陆稻,其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2.96%和17.33%。 两种分子标记检测结合分析发现,基因型为叭,胶’和叭2叭2的材料多为TT型,基因型为叭3叭3的材料多为GG型。统计分析表明叭基因微卫星标记检测与PcR一。。l分子标记检测的相关系数为0.665**,说明二者的检测结果是相符合的,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检测育种材料的淀粉含量,提高育种效率、改良我国釉稻食用品质。
邓姗, 褚云霞, 黄志城, 杨华, 顾可飞[8]2015年在《上海地区水稻已知品种SSR指纹图谱库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用24对引物构建上海地区53份水稻品种的DNA指纹图谱,为当地水稻新品种保护、遗传资源评价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显示,试验中共检测出109条多态性片段,变幅2~9条,平均每对引物4.5417条多态性片段,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0.8187,平均每个标记2.9508个;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平均值为1.1296,变幅0.4949~1.840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5415,变幅0.2656~0.8001。用24个标记建立53份材料的DNA指纹图谱,这些字符串就构成了这53份材料的"身份证号码",本试验中,各材料的分子身份证号码是唯一的;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21处可以将53份材料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粳稻组和籼稻组,但是组内遗传距离较近。由此可见,上海地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狭窄。
程保山[9]2007年在《SSR标记在粳稻恢复基因Rf-1转育、F_1纯度和品种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粳稻品种中不含有效恢复基因。粳稻恢复系是通过籼粳交,从籼稻中导入恢复基因而育成的。恢复基因的鉴别必须通过田间测恢来完成。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粳稻恢复系,可以免去大量单株测交,提高恢复系的选育效率。本研究首先利用一套由六千辛A、六千辛B和8个同质恢六千辛R株系组成的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以及恢复基因供体77302-1和六千辛A/六千辛R的杂种F_1为材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筛选可用于恢复基因Rf-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实用SSR标记,然后通过配制测交组合,计算实用标记扩增带型和田间测恢的符合率加以验证。再利用实用标记辅助选择将Rf-1基因导入常规品种宁粳1号转育正常胞质的粳稻恢复系。同时还利用68个SSR引物对杂交粳稻的纯度和粳稻常规品种的真实性鉴定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迄今已报道的12对与BT型粳稻恢复基因Rf-1连锁SSR引物中筛选到位于第10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RM5629,在六千辛A和六千辛B中均扩增出120bp的片段,在恢复基因供体77302-1和8个同质恢六千辛R中均扩增出110bp的片段,在六千辛A/六千辛R的杂种F_1中扩增出110bp和120bp的互补片段,表明RM5629可作为Rf-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实用SSR标记。2.利用SSR标记RM5629对9个细胞核类型的同质恢复系68个株系和8个非同质恢复系及紫尖武粳进行扩增,并考查了上述材料与5个不育系测交F_1的田间自然结实率。结果:(1)6247R、武育粳3号R、六盐189R、六千辛R、157TR、4016R、4016LHR 7个细胞核类型的同质恢、紫尖武粳和8个生产上应用的非同质恢复系的RM5629扩增带型与田间测恢的恢复能力符合率达100%;17个3726R株系有16个株系的RM5629扩增带型与田间测恢的恢复能力符合,符合率为94.1%;同质恢复系秀水04R的RM5629扩增带型与田间测恢的恢复能力不相符。(2)在178个测交组合中选到7个综合性状表现比较突出的杂交组合:武3A/4016LHR-70、武3A/157TR-68、六千辛A/157TR-68、武羌A/C堡、武羌A/湘晴、武羌A/6427R-16、武羌A/R254。3.以太湖流域正在广泛应用的粳稻恢复系R254作为恢复基因供体,与生产上正在大面积推广的抗条纹叶枯病优良常规粳稻品种宁粳1号杂交并与宁粳1号回交。在89株BC_1F_1群体中利用引物RM5629检测出含恢复基因带型的39株。从中选择农艺性状与宁粳1号相似的11个单株分别与宁粳1号继续回交,已得到BC_2F_1种子用于进行下一步回交转育。4.利用RM5629对江苏省大面积种植的5个粳稻杂交组合进行纯度鉴定,不育系(保持系)均扩增出120bp的片段,恢复系均扩增出110bp的片段,杂种F_1种均扩增出110bp和120bp两个互补片段,RM5629可以作为这5个杂交组合F_1种子纯度鉴定的实用标记。但利用RM5629不能区分不同的组合。用另外的67对SSR引物对这5个组合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在67对引物中有14对SSR引物能在杂种F_1表现为父母本互补带型,不同组合间多态性频率在8.8%-11.8%之间。引物RM224可以同时区分叁个不同的组合,引物RM224在常优1号杂种F_1中扩增出160bp和130bp的两条互补片段,在六优1号和3优18两个组合的杂种F_1中均扩增出130bp和140bp的两条互补片段,在泗优422杂种F_1中扩增出145bp和160bp的两条互补片段。5.利用上述68对SSR引物对35个粳稻常规品种进行扩增,结果有46对引物在35个品种间具有稳定多态性。有6个品种可用单一特异的SSR标记加以识别,其余29个品种则需要不同的SSR指纹组合才能识别。用12对核心引物构建的SSR指纹图谱能将35个粳稻品种逐一区别开来。35个粳稻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27~0.98。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2处,可将35个粳稻品种分为4类。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依据系谱分析的品种间亲缘关系。
张莉[10]2018年在《华南早籼型水稻保持系的筛选与分子标记分析》文中指出水稻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并通过“叁系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在“叁系配套”中,保持系是不育系的核基因供体,对于不育系的优劣起关键作用,同时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的保持系并利用指纹图谱加以保护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以67个水稻保持系为材料,通过比较试验以筛选性状优良、产量较高的亲本,同时进行DNA指纹图谱构建,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农艺性状观察和产量比较试验的结果表明,N17-227、N17-268、N17-180、N17-216、N17-230、N17-231、N17-235、N17-271、N17-275、N17-279、N17-349、N17-350、N17-265 13 个材料较为优秀,可以升级到进一步的比较试验。2引物筛选的结果发现:4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来31对引物,31对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1634条,其中特异性条带3752条,即每个引物针平均扩增出121.03条特异条带,多态率在6%-72%之间,而24对核心引物中其中引物B6、C4、C9、D1、C5五对引物组成的一组引物能将67个水稻材料区分出来。3.根据引物对67个材料的扩增图谱多态性的统计结果,利用软件NTSYS.210.e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算67个水稻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得到相似系数矩阵。通过矩阵结果可以看出。67份水稻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3333-0.9583在遗传系数为0.59的时候可以分为两大类。亦计算了筛选得出保持系材料的遗传系数与遗传变幅。4.本实验进行了两季,即2016年晚稻和2017年早稻,两季材料只有一个材料为重复被筛选出来的材料,即N17-235、N16-298在早晚稻中都有良好的产量表现。
参考文献:
[1]. 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D]. 陈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2]. 基于SSR技术构建黑龙江省粳米DNA指纹数据库的研究[D]. 刘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3]. 水稻部分骨干亲本的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D]. 马旭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4].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无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定位[D]. 陈庆河.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5]. 水稻品种DUS测试标准品种多样性和测试性状稳定性分析[D]. 唐浩.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6]. 水稻区域试验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亲本材料间遗传差异的分析[D]. 殷兆晴. 四川农业大学. 2006
[7]. 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水稻指纹图谱构建[D]. 张建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8]. 上海地区水稻已知品种SSR指纹图谱库构建[J]. 邓姗, 褚云霞, 黄志城, 杨华, 顾可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9]. SSR标记在粳稻恢复基因Rf-1转育、F_1纯度和品种鉴定中的应用[D]. 程保山.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0]. 华南早籼型水稻保持系的筛选与分子标记分析[D]. 张莉. 广西大学. 2018
标签:农作物论文; 水稻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dna指纹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籼型杂交水稻论文; 水稻稻瘟病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基因多态性论文; 三农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分子标记论文; ssr标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