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问题,使社会科学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不仅有益于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抓住时代主题,扩展研究内容,是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首要问题
历史证明,社会科学每次重大的突破性发展,都是时代和社会实践的产物。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莫能外。因此,紧扣时代主题,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及时回答和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关键。从现在的实际看,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第一,集中力量研究时代急剧变化中出现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如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和影响;国家纷争、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因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多方面的问题等等。
第二,突出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所未有的一种经济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必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的深刻影响。要使之健康发展,必然要对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问题予以认真研究解决。
第三,在继续抓好基础理论研究、攻克重大理论课题的基础上,要突出应用研究和社会工程技术研究。社会科学本身是有层次的,社会科学研究理应有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特点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社会工程技术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作用。应用研究和社会工程技术研究具有应用面宽、需要量大、见效快、能够直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等特点,以往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特别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过分强调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作用,甚至有人把社会科学同意识形态划等号,忽视乃至丢掉了社会科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其它功能。这就必然导致应用研究和社会工程技术研究的相对落后。因此,突出应用研究和社会工程技术研究,使社会科学直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具体工程并发挥作用,显现其价值,就格外重要。
第四,着重抓好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和战略研究。社会科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能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科学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方向和状态,为人类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思想认识武器,为各级、各类的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并通过这种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抓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战略研究,提供科学的预测成果和战略方案,是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紧扣时代脉搏,更新研究观念,是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关键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高智力的人类认识活动,研究者能否用现代观念指导研究工作,是整个研究工作取向和成败的关键。当前迫切需要树立三个观念:
一是创新观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不断有所创新。那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是不能有所作为的。基础理论研究应该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各种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追求新发现,创立新学说和新观点,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应用研究和社会工程技术研究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提出新思路,使用新观点,采取新办法。要树立科学无禁区、科学无顶点的意识,勇争“第一”,力争“第一”。
二是效益观念。社会科学研究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但同样要追求高效益。那种坐而论道,崇尚空谈,形式主义,不讲效果,为研究而研究的思想和作风,是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强化效益观念,力求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果,把研究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成果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尺。社会效益第一,同时讲求经济效益是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中应该树立的基本观念。
三是“大科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学科不断分化、深化的历史。没有众多的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就没有社会科学的繁荣。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国家、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随着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现代社会科学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多学科之边缘问题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研究边缘问题和交叉问题时的多学科合作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等,使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这就要求破除旧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封闭观念,走出“纯学术”的“象牙之塔”,拓宽视野,树立“大科学”观念和协作意识,加强研究过程中的合作。
三、改革研究体制,搞活研究机制,是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研究体制是组织研究力量,调整研究结构,调动研究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是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分离、由社会科学研究院所、党校干校、高等院校、军事院校、实际工作部门研究机构等“五路大军”组成的混合型研究体制。这种研究体制具有不少弊端:一是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协调。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只在自己的“圈子”内开展研究,没有统一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规划,从而出现一种“圈子”内研究的有组织性和全社会研究的无组织性相交织状态,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二是重复劳动,影响总体研究水平提高。由于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战,研究机构之间、研究人员之间不能有效合作,分享成果,并在选题、内容乃至方法上大量的重复劳动,从而使整个研究在低水平上徘徊往复的多,高水平突破性研究少;三是缺乏强有力的利益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没有把研究者贡献大小与研究者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没有把研究成果价值大小作为评判研究者贡献大小的主要依据,从而导致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研究效益的低水平;四是压抑人才,浪费人才。在研究工作部门孤立进行研究工作和研究人员部门所有的情况下,不少地方一方面是“资深者”长期处于部门科研的“主持者”地位,后来者缺乏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研究中也难以实行新思路、新方法,开拓新领域;另一方面是一些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的人难以及时地“转移”到需要的单位和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就使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容易固步自封,满足于一己之得、一技之长,又使年青人才难以充分施展才能,造成人才的浪费和压抑。可见,改革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
1、进行必要的学科结构层次调整和合理分工。比如, 对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结构,应着重加强后两个层次。根据现代社会对社会科学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改变社会科学长期存在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差,远离现实,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对经济、法律、社会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应集中更多力量进行研究,并注意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比如,在力量配备上,要根据各研究机构的特点,总体规划,明确任务,充分发挥其优势;要改变现在许多研究机构“纯学术”的研究模式,并实行必要的合并、精简或转移,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它们把研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要加强协作,对重大问题组织多学科攻关,形成整体效应。
2、充分发挥社科联等群团组织的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 从社会科学研究来看,党和政府只需在宏观上用政策、规划等方式加以指导和调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具体干预。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完全可以由社科联、学会等群团组织来做。因为社科联及其学会与广大社科工作者有密切联系,渗透和覆盖科研院所、高校、党校干校、军校和实际工作部门研究机构“五路大军”,汇集了社科研究的绝大部分学科和优秀人才,并且是采取自愿、民主、协商等方式按学科特点组织起来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组织集体攻关、协同作战的好形式。充分发挥社科联及其学会的作用,赋予它们必要的职能和责任,是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3、有偿使用社科研究成果,促使社科研究向产业化、 实体化方向发展。社科研究成果是一种高智力、高价值的劳动产品,实行有偿使用是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体现。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社科研究成果有偿使用,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激发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组织研究力量、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益,使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具有极大作用。社会科学研究已成为不少国家的重要产业。
4、完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社科成果价值的大小,总体上说,应该由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小来决定,社会评价和市场需求是衡量社科研究成果的基本尺度。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具有实践功能,而且更多的是认识和教育功能,其价值显现往往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和时间长等特点,价值效果难以量化,特别是相当内容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需要大量投入和长期努力,而且带有鲜明的阶级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仅仅靠市场和社会评价是不够的,必须有适合社会科学成果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弥补市场和社会评判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