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广西南宁
摘要:每个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使得城市渐渐地失去了记忆,失去了历史,同时,失去了灵魂。通过对城市文化的了解,结合城市设计,寻找失去的城市记忆——城市文化,来重塑城市特色,再次展现其独有的面貌。
关键词:城市;城市文化定位;城市传统文脉;历史文化名城;市民参与
城市是人类最精神化的创造,是时间、空间与事件的交汇点和展示舞台。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1]在城市这个容器中,各种文化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融合、异化、蜕变、创新。在城市设计中,只有以城市文化为指导来进行,才能促进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
每个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千面一城的景象正在成为视觉灾难。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霓虹灯、立交桥、大马路,已经分不清自己身在中国何处。城市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经历了数十年上百年的积累沉淀的城市特色形成不易,而摧毁却在弹指之间。城市渐渐地失去了记忆,失去了历史,同时,失去了灵魂。
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是一种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的见证;历史和传统造就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也造就了城市的民俗民风。正是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便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使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理解,使外来者对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有更真切的体认。在城市设计中必须发掘、寻找它们,来重塑城市特色,再次展现其独有的面貌。
1.城市设计中寻找城市文化的踪迹
城市是人类文化沉淀的集中地。城市在其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自我延续和自我更新,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形态;这就形成了城市各自相异的独特个性。而在当今,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化的趋势,为城市的趋同性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1从城市的“复杂性”中发掘其城市文化
方可先生指出:“现代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某种简单化的倾向,即试图用‘功能划分明确的、空间秩序井然的新的规划方案’来取代‘功能混杂的、空间秩序混乱的旧的城市现状’或用简单概念化的乌托邦式理想几何构图营造城市框架结构,这种规划的结果是对城市在历史场合中积淀的文化脉络的否定和抹杀,是对城市丰富人文品质的亵渎。城市的复杂性不仅不是城市混杂和矛盾的表现,反而应证了城市在曲折坎坷发展中的人们生存、发展等活动的历史文化印记,它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城市复杂性的研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理性的态度,全面评价城市结构的文化肌理,从中认识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社会结构等深层次行为模式,从而全面把握其文化特征,并运用新的物质规划手段去呼应这种人文需求。”
1.2确定城市文化定位,突出城市的特色
我国的城市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本城市固有的特点,确定其城市文化形象的目标、布局与结构,从而合理确定城市的文化定位,突出城市的特色。
在城市设计中,对于具有传统文化的城市,应该对其文化进行分类,确定其是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或者是宗教文化特征等,从而为其定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许多新型的城市。这类城市可能不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可在现代文化的理念下进行文化定位。在信息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理念下,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已经网络化、多元化,一些城市成为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国际性大都市。而现今,许多城市文化特征是相互融合的,在文化定性上不可能完全分裂地看待。但亦可对其文化特征进行分析,以确定一个或多个主要的文化特征,从而确定一个城市的文化定性。
只有先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进行定性,才能在城市设计中运用其特定的文化理念来设计和改造一个城市,从而使一个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
1.3尊重城市传统文脉,把握历史文化脉络
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设计在保护性规划方面,可以采取整体保护、重点地段保护、建设控制性地带的保护等方式来进行规划设计,着重保护好城市轴线、城廊景观、道路景观,并控制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色调,并对新建筑实行限高,以保护城市的空间形态,使城市在总体布局和局部景观特色上都能烘托出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风情,成为有较强地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城市。在整体的改造过程中,对历史和传统元素的提炼和表现,不仅来自于建筑图案和造型所表达的符号和语汇,更多的出自地方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的文化空间图示。所有这些都来自对地区文脉的深刻领悟和把握,来自于这座城市那种深厚的人文沃土的滋养。
只有尊重城市传统文脉,把握历史文化脉络,才能为城市重新定格一段珍贵的历史场景,才能为历史洗去沉积已久的蒙尘,才能让它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人们认识和感悟这座城市的新契机。
1.4城市设计中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城市规划是通过进行城市各项物质空间规划,达到各种行为需求的和谐和完善,而文化是人们内在和外在行为的总体规范,人们的各种内在行为(思想、情感)恰恰又通过其外在行为,大到城市建设、建筑创作,小到雕塑、绘画等审美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发现某种空间意念或场所精神,去表现有关思想文化观念与物质空间规划的对应关系。城市空间的街道、建筑、广场本身是“中性”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因此,孤立地看城市空间的各种样式、图形仅仅可以进行某种几何关系的描述,而难以定义其文化或精神的内涵。事实上,对空间是有场所感的领悟,不仅可以唤起许多视觉意向的回忆,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情感的抒发,找到灵魂的归依。正是这些被相对抽象化了的空间概念引导人们的空间意识进入情感和意识的精神领域,形成场所感,进而表现为物质空间的文化特征。这样会更有助于不同类型城市文化研究和规划中的个案把握。
1.5结合城市文化进行城市设计的重要方法——市民参与
人们对于美好城市环境的向往,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什么是美好的城市呢?培根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这里所指的城市不是城市拥有权的归属,而是指市民感觉到共同拥有城市的景象。培根分析研究了古今有名的城市,并得出结论:城市的形象是由无数市民的决定而形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市民的参与不是形式化、程序化和法律性的参与,而是“生活”的参与。城市的美是人民创造的,每一个市民、每一天、每一种活动、每一项建设,都在不知不觉中参加着城市的美化。城市设计者的责任就是去了解大众文化的构成,然后去创造机会,使城市的建设与大众文化结合。
因此,城市设计不应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理想模式,而应当是结合市民参与的,与城市文化共同进步的互动发展模式。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应倡导一种市民参与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过程应形成市民参与机制,充分考虑市民的意愿。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应具有弹性和互动性,给予市民应当的自由度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承担起共同建设美好城市的责任。
2.结语
在城市设计中就要通过对城市文化的深入发掘,进而对其进行定性,把握好城市的文化脉络,对城市文化表达的过程中融入城市周边的自然空间,并结合市民参与才能在城市设计中运用其特定的文化理念来设计和改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著,宋峻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方可。“复杂”之道——探索一种新的旧城更新规划设计方法。城市规划,1999(7),P28
[3]武廷海。追寻城市的灵魂。城市规划,1997(3),P25
[4]金笠铭。浅论新城市文化与新城市空间规划理念——创建中国国际化在城市的新思维。城市规划,2001(4),P14
[5]陈立旭。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岑晓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市民论文; 空间论文; 特色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