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_农民论文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_农民论文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全面小康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

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入世农产品的品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以价格保护为主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等。重视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乃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笔者认为具体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基本途径,也是入世以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要求。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到小康阶段,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入世后面对国外农产品的竞争会更激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十分重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生产,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同时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的标准和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在综合考虑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合理分工、突出优势的原则,调整区域布局。西部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抓住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特别是粮食生产区,要抓住放开销区后粮食市场扩大和实行保护产区政策的机遇,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针对加入世贸后的情况,农业布局的调整还要面向国际市场、多发展蔬菜、花卉、畜禽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3.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潜力很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组、改造,积极引进开发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到2000年城镇化率已经上升到36%,但仍然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要低约10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使收入总量难以有较大的增长。因此,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1.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必须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近1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城镇化进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都不能偏废。因为大中城市更有条件为农民提供初始非农就业和资本积累的机会,目前,京、津、沪三市流动人口已经占到常住人口的20%~30%,广州高达38%。据调查,外出务工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小城镇(含县级市)和农村的比例是4∶4∶2。这说明:外出务工农民,大部分是进入大中城市的,占了40%。但农民不能都涌入大城市,要防止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病”(如大量贫民窟的存在),更要重视小城镇在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从农民外出务工的比例看,进入县级以下城镇的占了60%,因此,要重视县城以下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拓广阔的空间。

2.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第一,加快小城镇发展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大城市周围,要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小城镇。第二,加快小城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把资金的重点用于小城镇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文化教育事业、环境整治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服务功能。第三,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第四,深化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进城的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问题不可能只在农业本身的范围内得到解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资源分配格局。要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构成中,调整工业与农业的发展速度比例,通过适当减少对工业的资源投入来增加对农业的资源投入,提高农业增长速度。即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增强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加大政府财政给农民的直接农业补贴,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民的直接农业补贴。第一,要明确补贴重点,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补贴。第二,以直接补贴的方式给农业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第三,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和农产品流通环节减少下来的补贴中的一部分,转入到政府一般农业服务领域。第四,国家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在财政和国债投入结构方面,要进行调整,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建投资数量和投资比重,使农村能获得较多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

2.完善农业支持保障机制,减少农业损失。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市场反应能力差,自然风险大。为了增强我国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必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保险成为WTO框架下世界农业政策的重要走向之一,今后农业保险在我国也将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应着手进行农产品保险和保险体系的实验,并逐渐推行和完善。一是在我国的主要粮油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和列入计划的中低产开发基地,实行政策性保险。二是建立农村互助保险组织。基本做法是,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筹集风险基金,其来源主要是农户和村集体,以乡镇为单位实行小区域的农业统一保险,保险基金只限于解决农民的灾后补偿,不作他用。三是重构科学合理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运营机制,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具有自我发展和约束能力并且适应我国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金融体系。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增强农业发展的潜力。第一要利用WTO“绿箱”政策,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从长远看,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土地、水源、森林、牧场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潜力。第二要按照WTO有关条款的规定,调整我国农业保护的国内政策,由偏重于价格保护政策,尽快转向更注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产的基础设施市场条件,以及更多地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及有助于强化农业内在竞争力的方面。第三要学习利用技术壁垒保护农业。WTO成员中的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保护农业主要有六种方式:一是利用技术法规设置技术壁垒;二是利用技术标准设施技术壁垒;三是利用合格评定程序设置技术壁垒;四是利用包装与标签设置技术壁垒;五是利用商品检疫和检验设置技术壁垒;六是利用绿色环境设置技术壁垒。我们可借鉴WTO成员的这些做法,保护和支持我国农业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