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格对学生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人格论文,教师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3)05-0103-05
国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教师要胜任复杂的脑力劳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但一旦超出一定的临界水平,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对学生就不再有显著影响。那么此时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呢?国外一些研究者考察了教师人格这一因素,发现教师的作风、态度、信心、责任心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显著影响。可见,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人格成长、心理发展、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教育重心已由“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对教师人格这一特殊教育力量的研究就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实践价值了。
一、研究方法与思路
该研究以教师人格的教育意义及有关人格理论为构思的前提,以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今教师人格的基本特征,并在师生交互作用领域,通过师生交互评价等方式,探讨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作用和相关程度,并针对以上问题做出综合分析,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塑造教师健全人格,加强教师教育的建议。
研究教师人格特征,首先要对教师人格的内涵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此我们将教师人格界定为:人格在教师这一职业中的特殊要求的体现,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人格的构成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在此,我们将教师的人格特征具体化为以下要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倾向性、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认知方式。
该研究调查问卷分为三大类:一是教师人格特征调查问卷(T卷),二是学生人格特征调查问卷(S卷),三是教师对学生影响作用的调查问卷(P卷),问卷设计的理论构思如下。
T卷:我们将教师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归类后,又将它进一步具体化为12种人格特质,每种人格特质对应3个具体的问题来表现它,所以T卷共36个题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状况的分析来考察教师的人格特征。这六大要素是: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个性倾向性、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认知方式,对应的12种人格特质是:自信、独立、求知欲、成就感、责任感、合作、公正、诚实、宽容、自律、有恒、创造意向,对36个题目的回答,我们采用了非常同意、有点同意、不大同意,很不同意4级选项并进行四级评定。正向题目4个等级的计分标准依次是2、1、-1、-2分,负向题目的上述等级计分标准为-2、-1、1、2,得分越高,人格水平越高,得分越低,人格水平越低。
S卷:根据教师人格特征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我们设计了学生人格特征调查问卷。问卷中所包含的人格特质的项目及其题目的数量与T卷一致,计分原则相同,只是题目内容不同,题目内容尽可能适应学生生活特点。
P卷:我们以学生对教师人格及其相互作用程度的评价来考察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由于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教师人格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将教师人格作为一个选择项与其他放在一起,考察学生对教师人格这一因素的选择率,从而推测教师人格对学生影响的程度,该问卷我们设计了20个自由选择题,对此只作百分数统计,作为分析之参考。
该问卷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山东省、江苏省部分城市、农村、县城(城乡结合部)10所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和教师两大群体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0份,样本分布状况如下:小学教师125人,中学教师144人,大学教师131人;小学生152人,中学生146人,大学生127人;其中男教师214人,女教师186人;男学生256人,女学生164人。教师和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来源于社会各阶层。总之,样本分布比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过程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精心编制问卷。第二阶段:预测。问卷确定后,我们先在两所学校进行初步测试,考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进一步修改问卷。采用“分半信度”和“斯皮尔曼—布朗”公式,得出问卷信度为0.71,符合人格测量的基本信度要求。根据班主任评价和校领导评价来考察被试得分,得分情况基本符合事实,因而问卷是有效度的。第三阶段:正式施测。测试在不同的学校内分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分别进行,问卷测试完毕,召集部分师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访谈,并作记录。第四阶段:测试结果的整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教师人格特征分析
1.总体特征分析
(1)教师人格特征的水平比较 我们将教师人格的12种特质分别进行了积分、汇总和平均,这12种人格特质的得分分布状况如下图。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教师人格的各方面特征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在责任感、合作、宽容三个方面体现出较高的倾向,在公正、求知欲方面体现出较低水平,在独立、有恒方面体现出最低的水平。
(2)教师人格特征总体分布趋势 教师人格特征调查量表的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是-72分,以10分为一个分隔单位,共有14个分数段,即14个分布区间。根据人格特征4级评定的得分标准,36分为人格水平高低的临界分数,称为P分数,这每题有点同意得1分,共36个题目,共36分计算而得,得分越高,人格水平越高,得分越低,人格水平越低。
图一:教师12种人格特质的水平比较
图二:教师人格总水平区间分布图
图二表明,教师人格水平呈负偏态分布,以P分数为临界,超过P分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6%,其中大多数集中在51-60这个分数段上,对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结果为P(0.617<P'<0.75)=0.99,这表明教师人格水平较高者99%的可能在61.7-75.1%的范围内,样本比率是可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人格水平总体上来说是较高的。
2.差异分析
表1:大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比较
从表1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大学教师人格水平无论从单个项目还是总体平均分看,都明显地高于小学和中学教师,这可能是因为高校的师生关系和人际交往相对来说宽松自由,且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具个性化和理想化的色彩,所以在人格特征的表现上多倾向于良性特征的表达。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人格水平及其在各个项目之间的分布差异不大。表1的横向比较表明,大、中、小学教师人格在“独立性”和“有恒”方面均表现出较低的倾向,而在责任感、合作、宽容上都表现出较高的倾向,中学教师相对低一些。
(二)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1.总体特征分析
(1)学生人格特征的总体水平比较 从图三可以看出,学生人格特征在创造意向、自律和独立三个方面表现出最低的倾向,而在责任感、合作、诚实、宽容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这一点与教师人格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但缺乏独立能力和创造意向,意志力都比较薄弱。
图三:学生12种人格特质的水平比较
(2)学生人格水平总体分布趋势 我们根据教师人格特征总体分布的原理和统计模式来看学生人格水平的总体分布。
图四表明,学生人格水平呈负偏态分布,但分布区间涵盖了10个分数段,分布比较分散。超过P分数者占总人数的43.6%,大多集中在30-50这两个分数段,低于P分数者占总人数约56.4%。对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结果看,样本比率是可信的,从图五可以看出,学生人格水平从总体上看并不高,远远低于教师人格水平。
图四:学生人格总水平区间分布图
表2:大中小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
2.差异分析
从表2的纵向比较看,大学生人格水平无论从单个项目还是总平均分看,都明显低于中学生和小学生,中学生的人格水平又明显低于小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趋于成熟,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理智感及个性化色彩,所以在人格特征的表达上更加真实,而不是“相当然而然”。从表2的横向比较看,所得结论与总体分析中的结论是一致的。但大学生在求知欲、自律、创造意向、自信、独立等方面表现在最低的水平,这是与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如知识陈旧、方法单一、模式僵化等弊端有一定的关系。
(三)教师与学生人格特征比较分析
1.教师与学生人格水平比较
我们将图一和图三的信息连在一起,对教师和学生人格水平做出具体的比较。
图五:教师与学生12种人格特质的水平比较
从图五可以看出,教师人格水平明显高于学生人格水平。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水平在高低幅度上大体一致,前者高后者也高,只有在自律和创造意向两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悬殊,“有恒”方面则是个例外,教师水平低于学生水平,学生自律水平较低,是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很大关系,而学生创造意向明显低于教师、这似乎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
从图二、图四的总体分布趋势的比较来看,教师人格水平总体高于学生人格水平,教师人格水平超过P分数者大多在40-60两个分数段,而学生人格超过P分数者的比率不仅低于教师,而且主要分布在30—50两个分数段。教师人格水平分布曲线的年龄是51-60这个点上的25.6%,而学生则是35-40这个分数段上的25.1%,而且学生的得分分布跨度较广,比较分散。
2.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人格特征的相关程度
我们随机选了30名小学教师和与其有师生关系的30名学生的问卷,30名中学教师和与其有师生关系的30名学生的问卷,30名大学教师和与其有师生关系的30名学生的问卷,共90份学生问卷,90份教师问卷,将问卷的总分作为原始数据代入积差相关系数公式,得出r=0.512,由此可见,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高。
3.学生对教师人格的评价状况分析
从P卷的分析可看出,教师人格的自我评价与学生对它的评价有一定的矛盾,教师的自我评价在许多方面高于学生的评价。学生在肯定教师的基本品质的同时,只有14.7%的学生认为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他思想影响较大的是教师,只有25.2%的学生认为最崇拜的人是教师,只有20.l%的学生认为当他生活和思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最能给他帮助的是教师,这些选择率明显低于对“父母”的选择率。但与此同时,又有48.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性格、品质、态度等对学生思想影响较大,这说明学生对教师人格影响作用的期望与教师对学生影响的实际水平有一定的反差。再如,51.4%的学生认为只有少数教师讲课时有自己的观念,但大学教师创造意向的自我评价都较高,平均分为4.58,居于中上游。这显然是矛盾的。又如:经统计发现,大学教师人格水平最高,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人格水平最低,而且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百分比率的分析看也最低,这说明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不仅充满矛盾,而且是非常微妙的。
从以上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教师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高,学生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低,学生人格水平低于教师人格水平。第二,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倾向,但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创造意向方面均表现出较低的倾向。第三,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较低。第四,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人格水平相比较,呈现出显著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大中小学生人格水平相比较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大学生高于中学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第五,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上文显示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教师和学生人格特征总体上呈现出良性的倾向,但都存在许多问题。高的教师人格水平并未导致高的学生人格水平,且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想像得密切。这说明,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有所弱化,教师人格的教育力量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师的人格形象缺乏丰满和力度。究其原因,有来自教师的因素,来自学生的因素,来自师生相互作用的支持系统,即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因素,在此,我们分别做出分析。
(一)来自教师的因素
1.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特定的人格形象。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在责任感、宽容、合作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这显然是与教师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但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使教师与社会各领域的联系相对较少,融入社会主流并积极探索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不强。同时教师职业和社会其它职业一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内外部压力和各种竞争,还面对着来自市场经济社会的种种冲击和诱惑,因此,很多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工作和生活难以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念,甚至形成躁动不安的脆弱的心态,在人格上表现为意志力的薄弱。
2.教师的角色意识。21世纪新型的教师应当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意识,应当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由“知识传递者”到“主动求索者”转变,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主流社会;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思想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行为,才能够塑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新型教师的形象。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缺乏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狭隘的观念、陈旧的思想、落后的生活方式中固步自封,不愿或懒于主动地研究问题、思考问题,使整个的人格形象缺乏生机和活力,甚至造成诸多人格缺陷。
3.教师的自我教育。面对各种激烈的竞争,教师也面临着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挑战,但许多教师都将这种自我发展理解为“自己发展”,致力于通过种种方式谋求更高的学历和学位,有的甚至为此牺牲学生的利益,这显然违背了教师为了教而学,为学生的学而教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师的自我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目的是完善各方面素质,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由于教师教育基本上融入成人教育的潮流,成人教育中事实上存在着的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与教师急功近利的求学思想相结合,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更新和完善。而社会在迅猛发展,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如果教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自然会使其人格形象大打折扣,无法让学生产生信服和敬重之感,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必定会有所弱化。
4.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其人格形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但市场经济浪潮和由此带来的各种诱惑不断扰乱着教师的“乐贫乐道”、“甘于奉献”、“无私无怨”的心境。浮躁的情绪和不安分的心态已成为困扰教师教育工作的内源性因素之一。在利益原则的趋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往往流于形式,难于真正触及教师们的利益。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相对弱化,容易损害教师的人格形象。
(二)与学生有关的因素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有着相互塑造的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众媒体的普及,为学生开辟了丰富的信息渠道,教师只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信息源之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成为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权威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再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一种疏离感和不信任感。其次,市场经济导致的师生关系的功利主义与民主、平等的理想型师生关系的矛盾,使“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师生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复杂的特点。师生关系的相对疏离和淡漠,不仅会降低学生心目中教师的人格形象,还会影响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三)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因素
学校教育是师生人格相互作用的支持系统。然而,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许多弊端不仅影响师生人格特点,而且对这种相互作用也造成不良影响。如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学观念的落后,使师生在教学教育领域很难拥有自我发展的充分空间和余地,非主体性的教育制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成为执行者,学生成为接受者,制度成为维系这种授受关系的纽带,这种教育体制使师生人格表现出一个共同特点:缺乏独立性、自我意识不强;其次表现为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创造意向较低。
四、对教师教育的建议
要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激发教师人格的教育力量,必须结合以上问题搞好教师教育工作。
(一)教师教育要引导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主动求索,自我发展。教师教育首先应当是观念的教育,应引导教师形成主动求索,自我发展的意识,使教师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意识和挑战自我、勇于奋进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教育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最终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因此,教师教育应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克服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和短期效应,走出“证书主义”的怪圈,真正赋予教师更高更强的教育能力和素养。
(三)教师教育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健全的教师人格的核心,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力量,因此教师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德育途径,改革职业道德教育模式,适当引入利益约束机制,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四)教师教育要有针对性。从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看到,大中小学生和大中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是不同的,具有共性,但也有显著差异,所以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教师群体,而教师面对的又是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群体,因此教师教育应当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对各级各类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
(五)教师教育要处理好教师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教师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脱离工作,到专门场所在指定时间内接受某些专门教育,教师教育的本质应是教师的自我完善,因此,教师教育要引导教师掌握方法,开阔视野、更新观念,通过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基础和能力,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六)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客观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专门的教师教育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模式,使教师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下获得更多的知识,更新的观念,塑造更完满的人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