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这个理念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品德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激励不等于对学生必须进行一味的表扬。教育需要赏识,同时需要“批判”和“否定”。笔者认为在品德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赏识时至少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尊重科学常识,二是要符合价值取向,三是要坚守道德底线。
关键词:赏识教育 激励性评价 价值取向 道德底线
韩剧《搞笑一家人》中的大孙子李敏浩是个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体质却很弱的人。有一天被一个同龄人欺侮和抢劫,所以他一心想学格斗的本领。可他的弟弟教了他整整一天却没有一点进展,所以弟弟骂他是废物,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非常伤心。后来,他的爸爸为了激励他,教了他一个极其普通的格斗方式,骗他说是一个战无不胜的秘诀。他的爸爸又与其他人说好,故意让着他,让他打败了身边所有的人。在家人的一片喝彩声中,他欣喜若狂。后来,李敏浩在街上又碰到了那个欺侮过他的人,就不把那人放在眼里,想要一洗先前的耻辱。结果可想而知,他那战无不胜的秘诀不堪一击,被打得鼻青脸肿……
这个滑稽的剧情,让我想到了我们目前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这个理念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出现了绝对化倾向,这是值得大家探讨的。我们看到许多品德课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课堂,只要是学生的回答,教师便脱口而出,一概以“你真棒!”“对!”“回答得真好!”等大加赞赏。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纠正。对学生荒唐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不敢说“你答错了”,往往以“你的想法很独特”、“这是你个人的观点”敷衍了事,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开满了教室、五角星点亮了学生的“心”空。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是值得怀疑的,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搞笑一家人》中的李敏浩就因为家人不切实际的喝彩和鼓励,让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以至于被打得鼻青脸肿。
激励不等于对学生必须进行一味的表扬。教育需要赏识,同时需要“批判”和“否定”,也需要恰当的“惩罚”。缺少恰当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其激励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 因此,在学生有了最起码的理性批判能力后,少一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多一点赏识和批判并举,必要时加以客观的“否定”,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因此,在具体品德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赏识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赏识要尊重科学常识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日常性评价。日常性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指的是平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随机评价,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指导及激励作用是随时可显现的。我们倡导以激励表扬肯定为主的评价,使孩子在赞誉声中获得自信,求得发展,是完全可行的。但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品德课程实质上是明辨是非真假、不断澄清价值的课程。我们不能为了激励,而不敢否定“假”与“非”。赏识首先要尊重科学常识,确保认知的正确性。
有老师在上《春天来了》时,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找春天,课中让学生回忆课前是怎样找春天的情景时,有一位学生回答到:他是通过看(柳枝发芽)、听(燕子叫)、闻(花香)、摸(柔软的小草),来找到春天的。教师使用和话题有关的鼓励性语言及时评价到:“你找得真棒!”这一及时的评价是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方法、生活的情感态度及探究性学习的充分肯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当有一位学生回答到他是通过看(桃花)、听(树上蝉鸣)找到春天时,她没有及时否定,而是一句“仔细想,再努力”,自己还认为这是及时给学生以激励。“春天听树上蝉鸣”在我们这里应该是一个很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而且也说明这位同学课前没去找过春天,如去找了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老师不敢否定学生的回答?难道指出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会打击了学生?再说,难道一句“仔细想,再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激励效果?我认为:学生可以乱说,但我们老师不能乱赏识,不能随便激励,应该尊重知识的科学性。
又如在一次品德与生活课上的一个创新拓展环节中,老师问:“你打算将来制作一个什么样的手提袋?”生答:“会发光的;带防盗的”,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可当另一生答:“我打算制作一个能装下宇宙的手提袋”时,老师还是一味地赏识:“你的想法也很好!”这种赏识准确吗?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利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是不准确的。教师应该同时指出这位学生认知中的不可能性。
二、赏识要符合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其中准确、及时的评价,可以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课程的实施取决于不同价值观点的碰撞,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思想的交流,取决于来自师生的美好情感的润泽。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观点、见解进行评价激励时,应该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引领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赖宁事迹曾经家喻户晓,赖宁精神曾经鼓舞过许多学生。但在今天,我们已经不提倡学生去做无谓的牺牲。当面对这类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也应适时调整,不能含糊。例如当讨论“假如你遇到火情怎么办”时,如果许多同学都表示要救火,那么,教师在赏识孩子勇敢、有爱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旗帜鲜明地告诫学生“生命是第一位的”。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儿童因自救能力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较薄弱,还不能参与救火、扑火活动。当别人发生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关心,但抢救要讲究方法、量力而行。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更要讲究激励评价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品德课的学习,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三、赏识要坚守道德底线
品德课的教学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其实就是对人性的尊重。由于学生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原有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由此,学生生活的多元化产生的富有个性的体验,也必将做出独特的选择,这是正常的。教师在评价激励时,不能武断地把学生的多元选择与答案中划一的、统一的标准作比较,从而来衡量学生行为指向的对与错,而应引导学生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或转化或提升。但这一切,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不应打破道德底线。对少数学生纯私心的不正确观念不能因此而纵容。
如有老师在上《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大家谈到了要尊敬、感谢“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带来了丰盛的食物”,就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嘀咕:“粮食是我们自己花钱买来的,干吗要感谢他们。”老师感觉不对,但为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就说:“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思想。”其实,这是一个受现实金钱主义思想影响、不懂得感恩的观念,突破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应该严肃地加以否定。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过度的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使激励性评价贬值,甚至产生误导。相信那位学生在这以后会对自己的想法更加坚信不疑,会更加目中无他人。这是无原则的赏识惹的祸。
其实,坚守道德底线的赏识与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并不矛盾,否定一个错误的观点,正是对正确观点的尊重,正是对认同正确观点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尊重,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品德课堂教学需要“赏识”,而且要大力提倡赏识,以激励性评价鼓励引导学生,保护儿童个性思维的火花,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生活中的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但要把握好赏识的度,做到恰如其分,并适时添加批判和否定,使赏识站稳脚跟,让品德课教学更具实效。
论文作者:徐华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品德论文; 教师论文; 尊重学生论文; 底线论文; 这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