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耐药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红[1](2021)在《新疆集约化牛场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炎克雷伯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牛感染后会引起乳房炎、肠炎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等,给养牛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为调查新疆地区犊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及其耐药特性,本研究在2020年3月~2020年12月采集了新疆14个集约化牛场犊牛的鼻拭子与肛拭子,通过PCR方法扩增肺炎克雷伯菌的特异性基因khe,进行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阳性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获得肺炎克雷伯菌株;分离株通过PCR鉴定、全基因组测序确定其血清型与ST分型,通过PCR方法检测分析肺炎克雷伯菌16个毒力基因的携带分布情况;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株对20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通过PCR方法分析其24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1.在新疆14个集约化牛场采集了犊牛495份鼻拭子样本、527份肛拭子样本,以肺炎克雷伯菌khe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鼻拭子样本中检出57份含有khe基因样本,检出率为11.52%(57/495),肛拭子中检出150份,检出率为28.46%(150/527);含有khe基因阳性样本经细菌分离培养、16S r RNA与khe基因的PCR鉴定,获得12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2.选取53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采用PCR方法进行荚膜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鉴定。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中检测出三种荚膜血清型,分别为K2型2株、K5型1株、K54型2株;在分离株中,肺炎克雷伯菌的16种毒力基因中检测到11种毒力基因,分别为wab G、uge、fim H、mrk D、ent B、ybt A、kfu、iut A、icu B、ure A、all S;40株分离株经MLST鉴定,其中33株分离株成功比对到ST型,总共检出23种ST型,7株未定型。ST14型、ST35型与ST2140型为优势ST型。3.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发现,40株分离株均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多肽类抗生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敏感,其中33株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抗生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5.00%~60.00%。多重耐药菌株在分离株中占比为50.00%。24种耐药基因中有8种耐药基因被检测到,为SHV、gyrA、par C、oqx A、oqx B、Sul 1、Sul 2、Acr AB。其中gyrA基因与Acr AB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100.00%,统计发现分离株最少携带2种耐药基因。结论:从新疆地区集约化牛场采集的犊牛呼吸道、消化道的样本中均检测出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11.52%和28.46%。分离株至少存在三种荚膜血清型及11种毒力基因。经MLST鉴定出23种ST型,呈现ST型的高度多样性。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在抽样的集约化牛场中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多重耐药的现象,提示新疆地区集约化牛场流行的肺炎克雷伯菌ST型多样性丰富、耐药性较强。本研究为该地区犊牛肺炎克雷伯菌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新[2](2019)在《宁夏和青海羊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大肠杆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条件性致病菌,在人或动物体内菌群失调或免疫力低下时,可引发机体感染大肠杆菌,造成大肠杆菌病。宁夏、青海两个地区是我国牛羊养殖业大省,对羊源大肠杆菌做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流行及传播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通过麦康凯、伊红美蓝、生化鉴定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式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对320株大肠杆菌进行4种抗菌药物的MIC测定;使用纸片法药敏试验检测48株具有耐药表型的菌株对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选取耐药菌株做接合试验,初步探讨揭示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流行及传播机制,获得结果如下:(1)2018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采集宁夏、青海部分地区羊的组织、拭子和粪便,培养、分离、纯化大肠杆菌,通过分离、鉴定大肠杆菌320株,分离率达65.43%(320/489),其中宁夏210株,青海110株;(2)MIC试验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AMP)、头孢他啶(CAZ)、庆大霉素(GEN)、壮观霉素(SPT)的耐药率分别为30.93%、4.37%、15.62%、9.68%;对48株具有耐药表型的菌株进行4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AMP)的耐药率最高,达52.08%,对阿莫西林(AML)、头孢他啶(CAZ)的耐药率分别为29.17%、14.58%,对美罗培南100%敏感,33.33%的菌株多重耐药;(3)320株大肠杆菌的ESBLs类TEM型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达40.00%,CTX-M、OXA型检出率为15.00%、7.19%;AmpC类CIT、ACC、EBC型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3.44%、9.69%、14.38%,未检测到SHV、DHA、MOX和FOX型。(4)选取99株具有氨苄西林耐药表型的菌株做接合试验,53株菌接合成功,接合率达53.53%,接合子的MIC结果和耐药基因型与供体菌的相同或相似。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到羊源的大肠杆菌320株,分离率为65.43%,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30.93%,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TEM(40%)、CTX-M(15.00%)、OXA(7.19%)、CIT(13.44%)、ACC(9.69%)、EBC(14.38%),成功获得53株与供体菌MIC和耐药基因型相同或相似的接合子。获得了这两个地区羊源大肠杆菌的分离率、耐药情况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研究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性和传播机制提供数据。
张芳芳[3](2016)在《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不断出现,给临床治疗的用药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旨在了解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变迁;确定CRE菌株的产酶情况和科室分布情况,深入分析产碳青霉烯酶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播散机制,判断瑞金医院内否存在暴发流行;针对少见的碳青霉烯类基因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其耐药特性、流行情况及可能的传播途径;最终整体了解上海地区CRE菌株的产酶及流行情况,为合理用药及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共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瑞金医院CRE中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检测收集整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自2000年1月到2014年12月临床微生物科所有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运用软件WHONET 5.6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2009年后,瑞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敏感率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有不断加快的趋势。2000年以来,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明显,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保持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收集瑞金医院自2010年4月至2015年1月临床筛选分离得到的199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经过PCR扩增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IMP、blaOXA-48、blaVIM、blaNDM、blaSME、blaIMI),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共得到124株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61株,大肠埃希菌39株,其他细菌共24株。其中产KPC-2酶88株,IMP酶19株,NDM酶15株,IMI酶2株。科室分布广泛,44株产酶菌分离自ICU病人标本。第二部分产碳青霉烯酶的大肠埃希菌传播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自2011年至2014年临床筛选分离得到的21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中,经PCR扩增确定16株产碳青霉烯酶大肠埃希菌。其中13株产KPC-2酶,3株产IMP-4酶。经Etest法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证实所有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环丙沙星及氨曲南均耐药,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3.8%和87.5%。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确定11株菌产KPC-2酶的大肠埃希菌为ST131型,其中9株同时为H30亚型。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将其共分为9型(A-G),其中A型9株,F型2株,其余各型分别1株。10株样本成功进行接合试验,经S1-PFGE和Southern杂交试验证实10株菌中blaKPC-2基因由IncFII质粒携带,质粒大小从55 kb到160 kb不等,三株携带blaIMP-4酶的IncN质粒大小均为50 kb左右。第三部分NDM-5型碳青霉烯酶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检测及其传播机制研究我们共收集到4株产NDM-5酶的细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株,变形杆菌1株,大肠埃希菌2株。经Etest法确定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但对阿米卡星敏感。两株大肠埃希菌经MLST鉴定分别为ST453和ST156型,PFGE结果差异大,肺炎克雷伯菌为一个全新的分型,ST2250。2株菌接合转移试验成功进行且耐药基因均由一个约40 kb左右的IncX3质粒携带,1株菌耐药基因由一个约180 kb左右的IncX3质粒携带,另1株菌则由一个约30 kb大小的IncFII质粒携带。经PCR扩增发现4株产酶菌拥有相同的blaNDM-5基因环境,依次为IS3000、ISAba125Δ、IS5、blaNDM-5、bleMBL、trpF、dsbC、cutA1Δ、IS26、umuDΔ。第四部分IMI型碳青霉烯酶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检测及遗传特征研究用Etest法对产IMI-2酶的大肠埃希菌和IMI-3酶的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进行药敏试验,证实2株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程度要比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高,而对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敏感。S1-PFGE和Southern杂交试验表明大肠埃希菌中blaIMI-2基因由一个约170kb左右的FIB质粒携带,解鸟氨酸拉乌尔菌的耐药质粒pRJ46C成功进行接合试验,质粒全测发现该质粒大小为166,620 bp,GC含量为52.8%,共含有193个开放阅读框,耐药基因blaIMI-3存在于一段长约15 kb一个全新的转座子上,即Tn6306。综上,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近年来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菌下降明显,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CRE菌株的主要组成部分。产生碳青霉烯酶是上海地区CRE菌株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其中以KPC-2酶为主,IMP酶和NDM酶次之。瑞金医院同时存在着产碳青霉烯酶的大肠埃希菌的水平传播和克隆传播,ST131型H30亚型是产KPC酶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流行类型。我们首次在变形杆菌中检出NDM-5酶,并首次在国内的解鸟氨酸拉乌尔菌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IMI酶,标志着两种酶在肠杆菌科细菌中进一步的传播,IncX3质粒在blaNDM-5基因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个新型的携带有blaIMI-3基因的转座子,Tn6306,可能介导了blaIMI-3的水平传播。
谢潋滟,王晓丽,张芳芳,陈越,孙景勇[4](2015)在《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检测及遗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产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类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可能的耐药传播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的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共254株,应用PCR技术扩增PER基因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对PER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同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扩增PER基因上下游序列。结果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14株携带PER基因,包括PER-1和PER-4两种类型。仅2株奇异变形杆菌接合成功,接合质粒属于Inc A/C型质粒。9株PER阳性奇异变形杆菌PFGE共分为7个型别。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基因环境为ISCR1-blaPER-gst-abct,2株产PER-1型ESBLs的奇异变形杆菌基因环境为ISPa12-blaPER-gst-like-ISPa13。结论 PER基因可存在于多种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基因上游环境多以ISCR1结构为主,该结构在国内PER基因的流行扩散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梅振海,严家来,张大彩[5](2014)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监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本院近3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分离率、耐药性及其发展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从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产ESBLs菌株的分离率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2株,其中产ESBLs有5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近3年无显着变化,但是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从2011年的23.4%上升到2013年的50.0%。药敏结果显示,产ESBLs菌株耐药率逐年增高,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近3年来本地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并呈现明显的多药耐药性,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增加是导致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其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应重视该菌引起的各类感染,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唐恒锋,李文郎,刘卫东,何大保[6](2012)在《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情况及其耐药特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分离的587株铜绿假单胞菌(PAE),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MBLs产生情况,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其对l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在587株PAE中,IRPA 127株,占21.6%;IRPA对其中7种抗生素为全耐药,对其余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也在40%以上;IRPA组及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ISPA)组两组间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除AMP、CZO、FTN、SXT、SAM及CTT外,两组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27株IRPA中,产MBLs 45株,产酶率为35.4%。结论 IRPA的检出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严重,产MBLs是PAE对IPM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参考实验室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易建云,江洁华[7](2012)在《产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筛选和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为对象,检测β-内酰胺酶表型,了解其耐药特性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纸片扩散初筛法、扩散确证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的协同试验进行确证;采用法国梅里埃API生化鉴定试条或经VITEK-2鉴定系统将细胞鉴定到种;药敏试验用琼脂纸片扩散(K-B)法,经WHO-NET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其耐药特性。结果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为26.4%(80/302),主要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引起,占16.56%(50/302);其次为ESBLs+AmpC引起,占6.62%(20/302);ESBLs+AmpC+MOL引起,占1.66%(5/302),单独由AmpC引起的仅占0.66%(2/302),有3株未能定型占0.99%(3/302)。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总体耐药率最低的为阿米卡星(18.99%)、其次为亚胺培南(20.0%),头孢哌酮/舒巴坦(21.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1.89%);最高的为氨苄西林(98.33%),其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83.33%)、头孢曲松(76.25%)、头孢西丁(63.64%)及头孢噻肟(60.50%)等,大部分细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产多种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具有多重耐药。
刘吉纯,张艳菊,郝英姿[8](2011)在《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PA)和鲍曼不动杆菌(BA)的检出率并观察其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上海复星长征生物公司佰璐鉴定系统对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和ESBLs检测分别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和表型确证试验进行,资料统计分析应用whonet5.3软件和SPSS-10.0软件。结果产ESBLsPA检出率为19.25%,产ESBLsBA检出率为23.75%,产ESBLsPA的耐药率为对哌拉西林100%、阿莫西林100%、头孢他啶100%、阿米卡星35.48%、多黏菌素9.67%、亚胺培南12.90%,产ESBLsBA的耐药率为对哌拉西林100%、氨曲南100%、阿米卡星42.10%、多黏菌素0、亚胺培南15.78%,两组耐药率对比产ESBLs组高于非产酶组(P<0.05),但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亚胺培南均较敏感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产ESBLsPA和AB在我院检出率较高,且具有多重耐药特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可以作为对抗产ESBLs检测阳性菌株的首选用药。
黄斌,张盛斌,黄林欢,朱红军,刘朝晖,赵子文,谢灿茂[9](2011)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汕头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其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汕头地区革兰阴性杆菌共1 445株(大肠埃希菌895株和肺炎克雷伯菌550株),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进行ESBL检测和药敏实验。结果 69.4%大肠埃希菌和33.6%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产ESBLs菌株存在多重耐药性,而且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比不产ESBLs菌株高;产ESBLs菌株和不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未出现耐药。结论汕头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中ESBLs菌株检出率高;产ESBLs菌株耐药性比不产ESBLs菌株高,且耐药表型多样性;亚胺培南是临床治疗产ESBLs菌株感染的首选药物。
孙慧[10](2011)在《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及耐药质粒分析》文中指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所致严重感染的常用药,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近年来,细菌对此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上升,且已出现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对大肠杆菌中新出现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耐药的分子机理,指导临床用药。1、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本研究采用K-B纸片法对224株大肠杆菌进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三重PCR法检测全部菌株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Ib和aph(3′)-IIa,普通PCR法检测16S甲基化酶基因。结果表明,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4.4%、57.1%、55.8%、46.9%和40.2%。三种钝化酶基因ant(3″)-Ia、aac(6′)-Ib、aph(3′)-IIa的检出率依次为49.6%、25.0%、22.8%,介导高水平耐药的16S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检出率为11.6%(26/224),只有一株大肠杆菌检测到armA基因,没有检测到rmtA,且三种甲基化酶基因在低度耐药菌中检出率均为0。所检大肠杆菌中携带2种及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33.5%(75/224),有一株大肠杆菌同时携带4种耐药基因。本研究结果表明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及16S甲基化酶广泛存在于禽源大肠杆菌菌中,其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2、氨基糖苷类耐药质粒的鉴定及其携带率的检测根据试验一的结果,选取大肠杆菌XZDC株(其MIC阿米卡星>1280μg/ml,MIC庆大霉素=512μg/ml),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并将提取的质粒连续转化大肠杆菌DH5α三次,以保证其稳定遗传,将此质粒命名为pXZ,然后进行测序分析。为了解pXZ在大肠杆菌中的流行情况,建立三重PCR方法检测其携带率。结果表明,pXZ为全长76,635bp、G+C%为51.65%的环状分子,GenBank的登录号为JF927996,由62kb的骨架区和14kb的耐药决定区构成,耐药决定区含有4个耐药基因,分别为rmtB、fosA3、blaTEM-1和blaCTX-M-24,能够介导氨基糖苷类、磷霉素和β-内酰胺类的多重耐药。三重PCR的检出率为17/224,占rmtB阳性的高度耐药菌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任一MIC≧512μg/ml)的64.5%(17/26),表明类pXZ质粒主要介导高浓度耐药。3、CTX-M-9组编码基因DNA序列测定与及基因型的确定根据同源性不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基因CTX-M分为五组:CTX-M-1组、CTX-M-2组、CTX-M-8组、CTX-M-9组和CTX-M-25组,每组又分为许多不同的基因亚型。pXZ携带blaCTX-M-24基因,属于CTX-M-9组。为确定试验二中三重PCR检测为类pXZ阳性的17株大肠杆菌中CTX-M-9组基因亚型,设计引物用于扩增CTX-M-9组基因完整的ORF,并对PCR产物测序确定其亚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7株类pXZ阳性的大肠杆菌中一株为blaCTX-M-14,16株为blaCTX-M-24。
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耐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耐药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集约化牛场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1.1 肺炎克雷伯菌研究进展 |
1.1.1 肺炎克雷伯菌简介 |
1.1.2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学特性 |
1.1.3 肺炎克雷伯菌分类 |
1.1.4 肺炎克雷伯菌流行病学 |
1.1.5 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检测方法 |
1.1.6 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机制 |
1.1.7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状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新疆集约化牛场肺炎克雷伯菌流行病学调查 |
2.1 试验材料 |
2.1.0 样品来源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样品DNA的提取 |
2.2.2 肺炎克雷伯氏菌溶血酵素基因(khe)鉴定 |
2.2.3 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培养 |
2.2.4 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的鉴定 |
2.3 结果 |
2.3.1 样品khe基因检测结果 |
2.3.2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2.3.3 细菌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新疆集约化牛场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菌种复苏 |
3.2.2 分离株血清型检测 |
3.2.3 分离株MLST分型检测 |
3.2.4 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 |
3.3 结果 |
3.3.1 血清型检测结果 |
3.3.2 MLST分型结果 |
3.3.3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新疆集约化牛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菌种复苏 |
4.2.2 分离株药敏试验 |
4.2.3 分离株耐药基因检测 |
4.3 结果 |
4.3.1 药敏试验结果 |
4.3.2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3.3 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比对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宁夏和青海羊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大肠杆菌病原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
1.1 大肠杆菌病原学 |
1.1.1 形态特征 |
1.1.2 抗原特征 |
1.1.3 培养特征 |
1.1.4 生化特征 |
1.2 大肠杆菌致病性 |
1.3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与耐药机制 |
1.3.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3.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3.3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
1.4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研究现状 |
1.4.1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现状 |
1.4.2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
1.4.3 产ESBLs和 AmpC酶动物源肠杆菌的流行情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羊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配制 |
2.2 方法 |
2.2.1 样本采集 |
2.2.2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 |
2.2.3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2.3.1 染色镜检 |
2.2.3.2 生化鉴定 |
2.2.3.3 16S rRNA PCR 鉴定 |
2.3 结果 |
2.3.1 分离情况 |
2.3.2 菌落形态 |
2.3.3 生化试验 |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类酶耐药基因检测 |
3.1 材料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1.3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液MIC测定 |
3.2.2 纸片法药敏试验 |
3.2.3 耐药基因的检测 |
3.3 结果 |
3.3.1 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
3.3.2 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 |
3.3.3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3.4.1 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分析 |
3.4.2 大肠杆菌的ESELs和 AmpC酶基因流行情况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转移试验 |
4.1 材料 |
4.1.1 试验材料 |
4.1.1.1 样品来源 |
4.1.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4.1.2 主要仪器 |
4.1.3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配制 |
4.2 方法 |
4.2.1 接合试验 |
4.2.2 接合子的MIC测定 |
4.2.3 接合子ESBLs和 AmpC基因的检测 |
4.3 结果 |
4.3.1 接合试验结果 |
4.3.2 接合子的MIC测定 |
4.3.3 接合子ESBLs和 AmpC基因的检测 |
4.4 讨论 |
4.4.1 接合子的MIC测定 |
4.4.2 ESBLs和 AmpC基因的检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瑞金医院CRE中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检测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1.3.0 瑞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变化情况 |
1.3.1 CRE菌株的分布情况 |
1.3.2 CRE菌株的产酶情况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产碳青霉烯酶的大肠埃希菌传播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 |
2.3.1 菌株产酶情况和药敏结果 |
2.3.2 细菌同源性分析结果 |
2.3.3 质粒操作及Southern杂交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NDM-5 型碳青霉烯酶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检测及其传播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 |
3.3.1 菌株信息及药敏试验结果 |
3.3.2 同源性分析 |
3.3.3 携带blaNDM-5基因的质粒特点 |
3.3.4 blaNDM-5基因环境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部分 IMI型碳青霉烯酶在肠杆菌科细菌中的检测及遗传特征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 |
4.3.1 菌株信息及药敏试验结果 |
4.3.2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
4.3.3 携带blaIMI基因的质粒特点 |
4.3.4 blaIMI基因环境分析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检测及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方法 |
2 结 果 |
2. 1 PER 基因 PCR 扩增结果 |
2. 2 接合试验结果 |
2. 3 PFGE 结果 |
2. 4 PER 基因周围环境 |
3 讨 论 |
(5)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质控菌株 |
1.3 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株数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 |
2.2 药敏试验结果 |
3 讨论 |
(6)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与标准菌株 |
1.2 仪器及检测卡 |
1.3 试剂 |
1.4 MBLs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产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筛选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药敏纸片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4.1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1.4.2 菌株ESBLs表型检测 |
1.4.3 纸片扩散确证法 |
1.4.4 AmpC酶的检测筛选试验 |
1.4.5 金属酶的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标本的病区分布 |
2.2 标本类型的分布 |
2.3 多重酎药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表型与确证试验阳性结果的分布 |
3 讨 论 |
3.1 菌株的病区分布特征 |
3.2 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 |
3.3 病原菌分布 |
3.4 产β-内酰胺酶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特征 |
(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来源 |
1.1.2 质控菌株 |
1.1.3 药敏纸片及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细菌鉴定 |
1.2.2 药敏试验 |
1.2.3 ESBLs检测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数量及产ESBLs株检测 |
2.2 产ESBLs株和非产酶株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10)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及耐药质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 大肠杆菌病原特性 |
1.1 大肠杆菌的抗原特性 |
1.2 禽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
2 细菌的耐药性 |
2.1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2.2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机理 |
2.2.1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
2.2.2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
2.2.3 主动外排机制 |
2.3 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
2.3.1 16S rRNA 甲基化酶的发现 |
2.3.2 16S rRNA 甲基化酶的分布 |
2.3.3 16S rRNA 甲基化酶的亲缘关系 |
2.3.4 16S rRNA 甲基化酶的作用及转移机制 |
2.3.5 质粒介导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2 材料及方法 |
2.1 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
2.1.1 试验菌株和药敏质控菌株 |
2.1.2 供试药物及培养基 |
2.1.3 分子生物学试剂 |
2.1.4 电泳缓冲液 |
2.1.5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2.1.6 实验仪器设备 |
2.1.7 普通药敏纸片试验 |
2.1.8 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2.1.9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1.10 三重PCR 检测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 |
2.1.11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1.12 PCR 检测16S 甲基化酶基因 |
2.1.13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 氨基糖苷类耐药质粒的鉴定及其携带率的检测 |
2.2.1 试验菌株与受体菌 |
2.2.2 供试药物及培养基 |
2.2.3 耐药质粒提取 |
2.2.4 耐药质粒的转化 |
2.2.5 耐药质粒的鉴定 |
2.2.6 质粒的测序分析 |
2.2.7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2.8 三重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及条件的优化 |
2.2.9 检测pXZ 携带率 |
2.2.10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3 CTX-M-9 组编码基因DNA 序列测定与及基因型的确定 |
2.3.1 供试菌株 |
2.3.2 分子生物学试剂 |
2.3.3 实验仪器设备 |
2.3.4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2.3.5 PCR 反应 |
2.3.6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2.3.7 PCR 产物的回收 |
2.3.8 回收目的片段的连接及转化 |
2.3.9 重组质粒DNA 的提取 |
2.3.10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3.11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及基因型分型 |
3 结果 |
3.1 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
3.1.1 普通药敏纸片试验结果 |
3.1.2 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3.1.3 菌株PCR 扩增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和16S 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
3.1.4 耐药表型与6 种耐药基因符合率结果 |
3.2 氨基糖苷类耐药质粒的鉴定及其携带率的检测 |
3.2.1 耐药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3.2.2 质粒的耐药性传递鉴定结果 |
3.2.3 质粒pXZ 序列分析结果 |
3.2.4 三重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结果 |
3.2.5 pXZ 携带率检测结果 |
3.3 CTX-M-9 组编码基因DNA 序列测定与及基因型的确定 |
3.3.1 PCR 结果 |
3.3.2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3.3.3 CTX-M-9 组测序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
4.2 氨基糖苷类耐药质粒的鉴定及其携带率的检测 |
4.3 CTX-M-9 组编码基因DNA 序列测定与及基因型的确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四、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耐药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集约化牛场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特性研究[D]. 王哲红. 塔里木大学, 2021
- [2]宁夏和青海羊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D]. 张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张芳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检测及遗传特征分析[J]. 谢潋滟,王晓丽,张芳芳,陈越,孙景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4)
- [5]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 梅振海,严家来,张大彩.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16)
- [6]ICU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J]. 唐恒锋,李文郎,刘卫东,何大保.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07)
- [7]产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筛选和耐药性分析[J]. 易建云,江洁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05)
- [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刘吉纯,张艳菊,郝英姿.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10)
- [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研究[J]. 黄斌,张盛斌,黄林欢,朱红军,刘朝晖,赵子文,谢灿茂. 中国基层医药, 2011(12)
- [10]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及耐药质粒分析[D]. 孙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