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外交与国家安全_美国军事论文

预防性外交与国家安全_美国军事论文

预防外交与国家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安全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预防外交产生的前提:危机意识

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 的。中国古语说“居安思危,长治久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唯物辩证法讲矛盾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讲矛盾转化,相反相成。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人们要把握矛盾转化 的主导权,要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前瞻性,首先要看到发生对立面的可能,看到存在对立 面的迹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丛生的荆棘、四伏的危机 ,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看不到,就会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机发生了还不知 道风险从何而来。虽然未必无法补救,但总会显得较为被动。中国又有一句古语说,“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同样也是讲,要依据发生对立面的可能,存在对立 面的迹象,想对策,想应对措施,想如何创造条件使对立面发生有利于自己的转化,使 自己站住脚,继续发展。“预”是“立”的前提,“不预则废”。作为如此庞大的超级 大国,作为在经济、金融、军事、高科技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家,美国当局依然认 为,它所处的安全环境动荡不定,充满许多可能变得更加致命的威胁和挑战。危机意识 不是杞人忧天或者妄自菲薄,而是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防患于未然,变以后 的被动为现在的主动,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至少减弱其危害程度,以求把握全 局,总揽全局。

危机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的预期。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有两大类,均涉及 国家安全:一类是对内部发展构成潜伏危机的预期;一类是对国际环境可能引发的危机 的预期。在这两类危机预期中,后一类更引起人们重视。就目前国际形势而言,尽管总 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仍潜伏着种种不确定因素,包 括:

1.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历史上,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大规 模战争的结果,而今要在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和平条件下实现,这是没有先例的。我们 在充分认识国际格局可能和平转换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非和平转换的可能性,充分 估计转换的复杂性、曲折性。导致转换复杂化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孤立地、静止 地看待这些因素的作用。例如,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残余,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愿望 转化为保守主义目标,因为这中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2.全球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要改变这种失衡,即使有最理想的条件,至少也得在半个 世纪以后才能实现,在这期间,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凭着自己的优势,不会放弃 建立全球等级体系的欲望。这当然与多极化趋势相背离。美国认为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是对美国继续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威胁。美国要迎接挑战,要把可能出现的威胁消 除在美国本土之外。由此带来的矛盾与对抗不能排除。NMD与TMD的建立将会大大加剧这 种危险的现实性。

3.多极化趋势未必等同于和平与稳定。从历史的经验看,多极化体系是极不稳定的国 际体系。从现实来看,由于传统的“实力—权力”逻辑和冷战思维的存在,多极化过程 也潜伏着负面效应。预计在21世纪将有近10个国家上升到大国、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国 家中不能排除出现新的霸权国家的可能性。霸权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同样也不能排 除。与此同时,据估计,世界上将有50—60个新的国家分裂出来。此起彼伏的地区性的 局部战争将长期困扰国际社会。

4.新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无论是军事装备、作战方式、打击能力 都是史无前例的。历史表明,军事革新总是意味着新的大规模战争。新的、巨大的打击 能力对军事强国具有难以自制的诱惑力;仅作为一种威慑力而不投入实战,不仅历史上 没有先例,而且现实生活中也难以令人信服。

5.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但由于各自的起点不同、可资利用的机遇 及其应对不同,加上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相当长的 时期内不会改变,有关国家经济、金融的被动式风险大大增加。尽管国际社会驾驭市场 的能力大大加强,但至今还不能免除危机的发生。而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 对发达国家可能是伤“筋”,对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是动“骨”,将使它们倒退数十年, 其对政治、安全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面对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国际社会在寻求全球和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 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不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产生某些忧患意识或危机意识。危机意 识是将稳定国际社会的愿望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也是预防外交赖以产生的重要前提。 日益强烈的危机意识,使预防外交得以应运而生。

二、预防外交的战略功能及前景:以中、美为例

“刺激—反应”被认为是传统外交的基本模式。时至今日,这一基本模式未发生根本 改变。不管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刺激,不管刺激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依据对刺激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制订对策作出反应,至今依然是外交部门的 基本实务。作为对现实刺激作出反应的艺术,外交中的作为或不作为都是艺术性的。在 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投赞成票或反对票,被认为是积极的反应;投弃权票也未必不是 积极的反应,它也可能是一种艺术,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策略性相结合的艺术。外交艺 术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把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现代外交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战略层面、整体层面上的反应烈度大大加强。在做好微 观领域反应的同时,注重宏观层面上的运筹帷幄,寻求棋局上的总体主动性、主导性和 可控性,以便在走对一着棋的同时走活全盘棋。这正是预防外交的战略性功能。

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在外交实务上,这是一种即时反应。但是,中 方准备工作立意高,着眼于开拓新中国外交的全局;判断准,把握住日益增多的新独立 国家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创意新,亮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外交旗帜。“万隆会议” 上的胜利,为中国打开外交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当时国际敌对势力的重重压制、 封锁下,中国通过此次会议求同存异,广交朋友,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相互信任和 友谊。因此,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1947年,美国向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同样也是从一着棋入手走 活全盘棋的典型外交案例。当时美国的16个西欧盟国,既遭到二战的严重破坏又遭到经 济危机的袭击,气息奄奄,濒临垮台,一再呼吁美国给予经济援助。向其盟国提供经济 援助,在美国外交实务上是一种即时反应。但美国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因应措施,而是 形成一项计划,作为战后美欧关系的起动器,立意在推进美欧之间的联系。该计划从19 48年4月启动起到1951年1月实际结束,共使用100多亿美元。其中,赠予款额用于购入 美国剩余农产品和救济物资,借款款额用于购入机械、车辆等生产物资,其结果既有助 于美国走出战后经济过剩,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并为后来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美国确立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美国从欧洲获得的巨大利益是以 “马歇尔计划”为开端的。无怪乎有的西方学者会把“马歇尔计划”推崇为预防外交的 经典之作。

这些成功案例所显示的效能,不只是地区性的而是全球性的,不只是一时性的而是长 期性的,具有综合性收益。这些成功案例尽管没有摆脱“刺激—反应”的传统外交模式 ,但作出的“反应”却是非传统的,具有新的特征。现代外交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在 战略层面上发挥“预防外交”的效果开辟了新的前景。这些前景包括:

1.追求清晰的战略意图。实施预防外交,或者为了争取战略上、全局上的主动权和主 导权,或者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并为进一步发展展示新的前景,驾驭事态向着有利于自己 的方向发展。“马歇尔计划”后来成了美国对外援助的范例。2000年1月5日公布的一份 白宫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对此推崇备至:“从以美国为首的动员到战后欧洲的重建 ,再到最近亚洲、拉美和非洲的经济成功事例,美国的对外援助帮助了新兴民主国家, 促进了对人权和法制的尊重,扩大了自由市场,遏制了国际犯罪,抑制了对健康的主要 威胁,改善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使人口增长放慢,缓和了人道主义危机。美国 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促进了工人的权利、自愿计划生育、基本教育、环境保护、民主、法 制、宗教自由,提高了公民的经济地位。通过这些计划,危机得到避免,美国的预防性 外交得以积极的实施。”

2.追求“最小的代价”,使外交态势具有某种动能,带来滚动效应。外交是需要投入 的,这是常识。外交投入包括实务开支、政治或经济上的承诺、某些问题上的妥协与让 步。这都是外交的代价。而现代成功的外交却要求“代价”的最小化。这就要尽可能避 免外交的静态操作而应追求动态操作,使外交态势始终具有一种动能,带来滚动收益。 道理很简单,推动一块静止的巨石走向预定目标,是很累、很费力的。但若推动一块正 在滚动的巨石走向预定目标,则仅需花很小的力气就可以实现。外交态势具有某种动能 ,是寻求“最小代价”的一个重要前提。“因势利导”,没有“势”便难以“利导”。 试想,如果中国没有以亚非“万隆会议”为开端,在发展中国家中建立起动态效应,何 以能在1971年10月出现把中国一举“抬进”联合国的局面。

3.追求某种协调机制。尽管许多人对90年代后半期国际关系中的种种“伙伴关系”不 以为然,但是这些“伙伴关系”的出现却反映了人们,特别是政治家对国家间关系形成 某种机制的追求。传统的国际安全靠均势、靠力量均衡;但在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 济全球化时代,这一政策的实施变得越来越困难。各主要国家在追求力量均衡的同时, 外交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形成某种机制。“热线”,“透明度”,从频繁的首脑会晤到高 密集度的不同级别、层次的交流,信任措施,……凡此种种,显示了各种机制的“生命 ”运动。机制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但牵挂着各方的利益需要;机制并不是解决争端 的裁判,但却可以提供解决争端的机会;机制并不是利益的天平,但却有助于找到利益 的汇合点。机制是各方利益补偿代谢的生命体,只要有关各方都愿意从这里找到获取利 益的机会,机制的生命力便不会凋谢。

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作为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承担世界责任方面已经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战 略层面上实施预防性安排。有许多机会可以发挥中国的作用,诸如提出各式各样的建议 和构想,提出解决热点问题的方案,供国际社会选择。充分发挥诸如此类的建设性作用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是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重要领域。有所作为才有世界上的地位。 这样做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预防外交中进行危机预期的方法

预防外交可作广义理解,涉及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国际体系及其机制可能面临的障碍 、战略态势变动等;也可作狭义理解,诸如对付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紧急情况,对付其它 国家或国际组织可能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对付可能出现的某项争端、对付安全方面 的某种紧急状态等。国际社会所以对“预防外交”产生极大兴趣,主要看中其狭义理解 所显示的功能。然而这是相当困难的工作,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难就难在如何及 时捕捉到突发事件的前兆。但现代社会的经验也证明,危机、冲突、风险在爆发前是有 迹象可以看到的,是可以预测的,“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国际关系中,在中国对外关 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潜伏的风险迹象,可以看到潜伏危机中的冲突迹象。问题是如 何应对,如何建立必要的危机评估、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及制订各种方案的制度。

对预防外交,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其预防的仅仅是一种危机预期。它可能 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预期必须尽可能准确可靠,这是基本的前提,否则就失去预防 的意义。为了寻求根据现实动态作出合理延伸的预期,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有:

1.背景推理法。领土、宗教、民族或种族的历史纠纷和怨恨,资源(包括水资源)和能 源争夺的历史记录,战争遗留的历史问题处置,等等,都可以成为背景推理的依据。在 这些因素中,有的可能已经随着历史岁月的延伸而沉寂下来,有的可能仍有这样或那样 的纠葛,但都有可能在新的特定条件下成为爆发冲突、引发危机的“导火线”。在这里 ,注意“新的特定条件”的生成是关键。一种“新的特定条件”的生成往往会引发一系 列问题。例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在欧亚结合部一下子爆 发了众多的冲突,至今还未完全平息。又如,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 民主”、“人权”,引发了非洲一系列部落、种族和民族的权力争斗,其结果导致惨不 忍睹的“灭绝性大屠杀”。

2.过程推理法。任何矛盾、冲突的激化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过程是分 为不同阶段的,从前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有条件的,其中关键性条件居于主导 地位。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美国数十万大军向海湾地区集结。当时国际社会对美国下 一步动作有两种判断:一种认为美国企图以兵临城下、炫耀武力,迫使伊拉克屈服;一 种认为美军向伊拉克发动武装攻击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后一种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当 时居主导性的条件是,苏联不可能因伊拉克与美国直接对抗,而美国要以高科技军事打 击能力证明谁也不能违抗它的意志,以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任何事情的 发展过程都有它自己合理的逻辑延伸,但却以条件为转移,在这种条件下会向这个方面 延伸,在那种条件下会向那个方向延伸,关键是要搞清楚条件是什么。

3.利益平衡推理法。国家的对外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本国利益,但是可以做什么,不能 做什么,却受不同层次的利益制约。科索沃停战协议签订后,俄罗斯抢先占领了科索沃 首府机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为数不多、孤立无援的俄罗斯军队 赶走,这可以轻而易举地办到;一种是容忍俄罗斯的行动。美国选择了后者,因为,前 者虽然符合美国的利益,但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对抗具有更大的利益。美国曾多次企图对 朝鲜实施军事打击,摧毁朝鲜的重大军事装备基地。但它会遭致朝鲜对韩国的报复性军 事打击,而汉城地区集中了韩国大部分重要的经济设施,它们都在朝鲜大炮的有效射程 之内。韩国成了朝鲜阻止美国对其实施军事打击的“抵押品”和“人质”。所以,美国 对朝鲜的军事行动首先遭到韩国的反对,韩国难以用民众大量死伤、经济倒退数十年的 代价,来接受美国对朝鲜军事打击的胜利。当然,韩国是美国在远东的一个重要前沿基 地,韩国受到巨大破坏在根本上也不符合美国利益。基于这种利益掂量,美国不得不接 受韩国对朝鲜的“阳光政策”。现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是联在一起的,利益是交织在一 起的,善于把各种利益结合起来综合平衡,是寻求合理的危机预期的重要方法。

4.实力对比推理法。实力对比依然是影响国际矛盾、冲突的基本因素。实力的不对称 性往往决定了过程、结果的不对称性。仅仅凭南联盟非常有限的军事实力对抗美国为首 的北约军事打击,难度之大完全在意料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实力对比是绝对的。但 是,在拥有的实力与可使用的实力、可使用的实力与可使用的限度这个意义上说,实力 对比又是相对的。2000年年初,俄罗斯颁布新军事学说,不仅继续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不作承诺,而且明确宣布“在俄罗斯及其盟友遭到侵略、以及在依靠常规手段无法制止 俄罗斯作为一个国际关系的主体和主权国家消亡的情况下,俄罗斯将被迫使用核武器” 。面对其对手的步步紧逼、挤压,俄罗斯的这种宣示无疑使其对手在可使用的实力与实 力可使用的限度方面大打折扣。尽管在观念上,其对手可以认为俄罗斯没有什么优势, 但在行动上却不得不想想自己的难处。这种反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俄罗斯与其对手关 系的走势,影响潜在危机的发展趋向。就此而言,研究对立双方实力对比的相对态势, 对研究危机的预期具有重要价值。

四、预防外交的“刚柔相济”

应付危机、冲突的迹象或预兆,在传统上由于迂回——回旋的余地、可使用的手段有 限,国家间相互依存度几乎没有(或者很小),所以通常使用刚性应对,诸如使用外交交 涉、军事威胁,并往往在事实上用最终手段(战争)解决问题。一部国际关系史,实际上 是一部战争史。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展示战前外交合纵连横的全景,呈现出山雨欲来 风满楼的景象。战争过程中的外交往来,战争结果的处置,诸如此类的往复,充斥着历 史的大部分篇章。中国历史上尽管有“预防外交”的先例,诸如采用“和亲”政策、睦 邻政策,向对方施以“皇恩”,但边界战争依然不断。两次世界大战的惨重教训,以及 二战后多次热战的结果,都表明完全刚性应对无助于把危机、冲突在迹象显露、预兆出 现时期得到控制或化解,并没有真正起到预防作用,必须另辟蹊径。

预防外交在不排除“刚性应对”的前提下,更强调“刚柔相济”的作用,这不仅由于 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达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而且由于人民的觉悟和对安定、富裕的 追求,“刚柔相济”更有了施展的余地,诸如:

1.进行充分的具有亲近感的意见交流。充分地交换意见,这对矛盾双方没有任何害处 ,只会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只会有助于寻求矛盾的解决。现代交通、通讯的便捷,使 相互交流意见、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变得十分容易。首脑之间互通电话、工作会晤、信函 往来以及较低级别外交官之间的穿梭往返,都已相当普遍。“第二管道”的出现更有新 意。现在又有“第三管道”、“第四管道”之说,这表明广开交换意见的渠道具有极大 的潜力。

2.扩大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多种形式的接触。现代国家间关系几乎涉及人 类生活的所有侧面。特别尖锐化的矛盾与冲突仅仅是其中某个侧面,不以某个侧面发生 障碍而阻断其它侧面的接触、联系与合作,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样做不仅可 以把某个侧面的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还可以利用其它侧面的关系 来制约正在激化的那个侧面,甚至作为一种补偿,使双方找到利益的接近点。

经济合作、国际援助、国际贸易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预防外交手段。一个成功的 国际援助计划,不仅使受援国得到实惠,而且可以给援助国带来多方面的利益,更重要 的是有助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教训表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 、金融方面的依存度日益成为加强相互关系的纽带。通过国际援助发展经济合作,促进 贸易、金融、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正成为各国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这也是避 免危机和实施预防外交的条件和基础。

3.充分发挥影响对方公众情绪的能力。当今世界,一国的外交行为越来越受到公众情 绪的驱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交部门能获得的信息,普通的 国内公众极大部分都能得到,情报信息的透明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外,民主化 程度的提高,公众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和能力大大加强。这种公众情绪转化为国内的政 治斗争、党派斗争,就会建立起影响政府外交行为的直接通道。如何影响对方国内的公 众情绪,已成为现代外交不得不考虑的问题。10多年前,美国媒体一度几乎一无例外地 充斥着对中国的谴责声,成篇累牍,无休无止。扭转美国媒体的态度,成了中国紧迫需 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影响美国媒体转向、降温。“取信于 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要使民“信”,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和因特网,充分利 用对方的信息手段同国外公众和机构对话,宣传自己的原则和政策,提供充分的情报和 信息,以增强自己的影响能力。为此,需要一大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评论家。 他们具有良好的理论造诣和专业才能,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及时地利用国 外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络,向对方公众传递情报和信息,赢得对方公众的支持。现代外交 表明,如果乙国不能影响甲国的公众情绪,将会最终失去对甲国政府的影响能力;如果 乙国能迅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一旦爆发危机和紧急情况,就等于在对方公众 层面上筑起一道阻止“事件”恶化的“防火墙”。也就是说,影响对方公众情绪是预防 外交的重要手段。

五、预防外交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预防外交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般外交的功底。例如,为了成功地实 现某项国际投票获得对己有利的稳定多数,事前对有关国家做工作可以算为预防外交, 但成功与否,则取决于以往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能保证在关键时刻 得到国际社会有益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具有预防性功能。在 关键时刻,能否得到国际社会有益支持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般外交功底是否扎实的标志 。

但是预防外交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对付冲突和复杂的紧急情况。所以,除了依靠 一般外交所积累的功底,在实施操作上需要更大的灵活性。

1.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在紧急情况下,各种意外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发 生可能导致双方对峙的无端升级,加速形势的恶性化,造成不必要的、双方都不希望出 现的损害。所以,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是避免误会、澄清情报信息的重要条件。

2.抓住适当时机或机会,及时进入官方层面或正式层面上的对话。对话或许成功,或 许失败,但磋商、谈判总比不磋商、不谈判要好。不拒绝对话,是现代冲突双方通常都 具有的基本立场。对话不一定能消除分歧,但它可以使沟通渠道正规化,并为冲突双方 寻求共同点开辟新的起点。当然,在何种条件下进入对话,不仅因国而异,而且因事、 因时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

3.及时开辟“第二管道”。通过“第二管道”进行坦率的、建设性的交流,可以成为 官方交流、对话的前奏与补充,缩小认知上的差距。由于“第二管道”是非官方层面, 所以即使在非常紧急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宽松的气氛,非情绪化地讨论对双方都有益的 问题。

4.动员“公众外交”的积极作用。及时透过适当的“管道”向国内民众与国外民众传 送情报和信息,并将其转化成“公众外交”,转化成公民与组织对外国政府的影响能力 ,这既需要开放的心态,也需要很高的艺术。如果能把“公众外交”的积极性动员起来 ,就足以造成庞大的、没有编制的“外交”队伍。

5.巧妙的策略运用。与一般外交相类似,预防外交也需要巧妙的策略与综合动用国际 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1)警示性:及时设置明确的底线,使对方明白这条底线是绝 对不能逾越的,否则要承担难以承受的后果;(2)围堵法:造成对方在舆论上、外交上 、经贸关系上的孤立状态;(3)诱导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合理、合法利益所在,明白 如何才能谋取这些利益;(4)抵押法:将对方的某部分重大利益作为抵押,让对方知道 失去更巨大利益的可能;(5)边缘法:不惧怕进入边缘性状态,以显示自己的意志,让 对方知道后果的预期。

6.实施奖励优先,奖惩并举,发挥恩威兼施的感染力。在危机迹象出现后,为了阻止 事态恶化,适时地发出奖励与惩罚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有明确、完 整、合理的前提条件,而这些条件都是非常现实的。实施奖励优先,当然不是奖励对方 挑起事端,而是为了寻求自身最大的国家利益。惩罚对方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如果 对方感到因拒绝奖励而将受到的惩罚是绝对不合算的,那就很难不选择接受奖励。

预防外交在策略和手段上的灵活性要想取得成功,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需要更大的创 造性。从根本上而言,任何冲突的发生和扩大对冲突双方均会造成损害,单赢是不可能 的。高科技时代的战争更加复杂难打,为战争付出的代价更加巨大。尽量避免冲突发生 ,尽量避免冲突演变为高科技战争,都是双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就在客观上预留着 和平解决的空间。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个空间,以创造性的方式和平解决冲突。历史上, 德国与法国为争夺阿尔萨斯、洛林,在200多年间经历了无数次战争,而主张“欧洲煤 钢联营”的“舒曼计划”不仅使结束德、法世代敌对状况变成了现实,而且开始了西欧 的联合和一体化进程。此案例堪称创造性解决方式的典范,其特点就是以建立超政府的 管理机构来搁置对主权的争议。中国以“一国两制”与英国和葡萄牙解决了香港与澳门 问题,同样也是创造性解决争议的典范。这些实例表明,以创造性方式解决争端是可能 的。当然,针对不同的问题,究竟要设计何种创造性方式,正是预防外交所要不断研究 和解决的课题。

标签:;  ;  ;  ;  ;  ;  ;  

预防性外交与国家安全_美国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